席小茹
摘 要:科學與藝術的情感培養巧妙地融為一體,融合滲透,藝術中隱含著科學,科學中隱含著藝術,科學與藝術本身存在于各種活動之中,通過觀察和探索,給幼兒提供機會接觸和探究動植物和自然現象,并以藝術的形態展示感知獲取到的信息,科學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滿足了幼兒的真正需求。
關鍵詞:科學;藝術;培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性的、啟蒙性的。雖可劃分五大領域,但每個領域間的內容是相互滲透的,它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各個方面能力的提高。陳鶴琴先生認為:“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是整合的、連貫的。”這就意味著要關注不同領域間的相互滲透,幼兒科學與藝術領域的融合,就是以素質教育思想為宗旨,把科學與藝術教育諸要素組合起來,使之相互滲透。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幼兒教育科學領域與藝術領域的融合是教育者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趣味的科學與藝術教育活動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引發幼兒的好奇心,支持幼兒探索和表達,才會實現幼兒教育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的真正融合。
一、以“美”為整合點,讓幼兒感受美、創造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藝術領域目標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所以,教師應該在環境、生活和藝術中尋找和選擇“美”,引導幼兒以積極的情緒狀態去感受美創造美。
案例:大班科學活動“音樂瓶”,教師投放了很多玻璃瓶做的“音樂瓶”,孩子用小木棒敲擊音樂瓶時,瓶子和水會發生振動,感知聲音的變化,瓶里的水越多,振動越慢,音調越低;水越少,振動越快,音調越高。了解這一現象后,孩子們組織起了“小樂隊”,敲敲打打不亦樂乎。
二、以“問題”為切入點,讓幼兒發現、提出、解決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能從書本中、交流中、觀察中、操作中、小實驗中發現問題,并大膽地提出問題,在游戲或在操作活動中喜歡尋找不同的方法……在反復嘗試實踐后再得出結論。”教師根據目標要求,以問題為切入點,將讓幼兒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科藝整合教育方法與策略目標在課例中進行研究。
案例:大班科學活動“影子的秘密”中,教師播放影子的藝術性表演視頻,引導幼兒觀察影子的形成、大小、方向和遠近的不同,并投放不同的材料讓幼兒去自主實踐探索、觀察,并學會歸納總結。
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究和學習是從有問題開始的,有了疑問便會產生主動去探究的欲望。本活動的最主要特點是在科學藝術活動整合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歸類的科學精神。教師鼓勵幼兒進行猜想;引導幼兒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依據事實得出結論,并與事先的猜想進行比較,形成解釋。
三、以“材料”為支撐點,讓幼兒在科學探究中表現藝術
藝術表現,側重于對材料的加工、再現,而科學探索、發現也以材料為中介物。所以,材料是科學和藝術整合的支撐。任何材料本身都有顏色、大小、重量、質地等基本特性,有的材料制成的物體可通過壓縮、彎曲、拉長等方法變形,使它的本來狀態發生變化也是科學與藝術整合的產物。教師要在其中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點,具有高教育價值,能挖掘整合點的材料。科學和藝術整合材料要重視材料的可選性和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設想自選材料,自由進行探索、制作、藝術化。
案例:在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彈簧玩具”中,第一次投放的材料中,毛根、電線、扎絲是主體材料,鉛筆、不同大小的保麗龍球則是輔助材料、牙簽則是工具材料(用來鉆洞);第二次投放的材料中,毛根、電線、扎絲以及不同大小的保麗龍球都是主體材料,很短的毛根(裝飾用)是輔助材料,剪刀、牙簽則是工具材料。幼兒通過兩次操作探索接觸了各種材料,探索了彈簧的彈性與材料、制作方法之間的關系,懂得如何比較和尋求驗證,在制作彈簧玩具的過程中,幼兒根據前面探索到的經驗和玩具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藝術創造,到最后都成功創造了一個彈簧玩具:有長頸鹿、小兔、小狗、孔雀……這是他們心中最“美”的藝術品,他們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審美與成功的快樂。
四、以“體驗”為基點,讓幼兒在藝術表現中體驗科學
有人說:“閱讀能讓你記住10%,聽到能讓你記住20%,而一個人親身體驗能讓他記住80%。”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體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科學與藝術整合活動中,我們很重視在科學中體驗藝術,在藝術中體驗科學。體驗可以在美妙的大自然中進行,還可以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進行,如可以選擇合適的藝術材料,創設藝術情境,讓幼兒置身于藝術表現中,自然而然地獲得科學體驗。
案例:大班科學藝術整合活動“小水滴去旅行”,教師播放音樂《溜冰圓舞曲》形象鮮明地展現“水循環過程”,請幼兒傾聽、分辨,用動作去表現,在音樂的感受、表現、創造中體驗“水循環”過程,做到“聽”與“做”結合,根據旋律和節奏的不同來想象和表現小水滴的旅行過程,讓幼兒體驗學習滲透了“角色體驗”“模擬體驗”“想象體驗”體驗方法。幼兒通過扮演小水滴,模擬“小水滴旅行”過程,在活動中想象著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從而在輕松、快樂的藝術表現中自然地體驗了科學過程。
幼兒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各種玩具、日用品、勞動工具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教師要選擇幼兒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感興趣的科學教育內容,將它們蘊含在科學區、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環境中,以滿足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