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衛芬+徐亞麗+肖莉+李麗+曾琪
1996年國家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和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綱要(試行)》都強調幼兒園教育應該“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域活動在幼兒園的重視和普及。幼兒園區域活動既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活動,又是一種實踐活動,它的描述性定義就是幼兒在教師準備的環境中自由、自主、自選的活動。
區域活動開展的前提是有一定的“有準備的環境”,幼兒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創設的環境中自由交往、自主操作、獲取經驗、獲得發展。幼兒園教師應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與愿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進行探索與交往,通過操作、感知、體驗、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并在充滿愉悅和自信的體驗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終身受用的良好品質。
我們經常在教育活動中可以觀察到幼兒在活動室里排排坐上課、異口同聲回答問題的場面,教師也習慣于這樣一種“小學化”的教學組織模式,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強調幼兒教育不能小學化,但因幼兒園課程超載,幼兒負擔重,教師過于注重知識學習,忽視幼兒身心全面發展;集體教學活動過多,游戲、戶外活動和自由活動嚴重不足;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幼兒聽,教師做幼兒看,教師問幼兒回答的現象比較突出,缺少幼兒的參與和自主操作活動,不符合幼兒認知的規律和特點;一日活動各環節教師控制較多,要求多,幼兒缺少自由交往和自主活動的時間,教師也缺少對幼兒個體的關注和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為幼兒園的教學管理者,我們一直在不斷想辦法,不斷研討。
我園從2014年開始開展區域活動,在摸索和探討中也相對總結出了一些經驗:首先,我園教師知道了區域活動是符合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實現了“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因此在開展活動之前,教師會認真思考本班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區域類型,投放適宜的活動材料,通過走線、音樂、選區、圖文并茂的規則,在寬松和自由的氛圍中自由交往,教師不會有太多的干涉和硬性的控制,只會在環境創設和活動過程中細致觀察,體現出了教師對幼兒的理解和尊重。盡管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小學化傾向,但也改善了我園的教育現狀,幫助教師在實踐中落實了先進理念,讓幼兒獲得了更多自由、自主的活動時間,通過自己操作遭遇真實的生活問題和認知沖突,促進了他們自主性、創造性的發展。
教師對于區域活動的引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環境創設、投放材料實現的,因此教師應根據班級環境和教育內容的不同,科學地設置區域空間,使各個空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比如,區域活動為了控制進區人數,教師制作了插卡牌,提醒幼兒自己判斷是否還能夠參加該區域活動;幼兒在區角活動時經常會出現物品材料亂收的現象,我園教師將玩教具實物照片或圖片貼在指定的收放位置上,幼兒一般就能根據這一提示將玩教具收回到指定位置;教師在語言區擺放圖書的地方貼上了許多分割線,表示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家”,這樣幼兒在收放圖書時就知道每本書不應該超過自己的分割線等,這樣的環境標志就成為幼兒的隱性教師,緩解了教師指導區域活動的壓力。部分教師還設計了一些“互動性環境”,比如在建構區,教師還提供了幼兒可模仿具體行為和方法,我們教師借助圖片讓幼兒看到一些樣式不一的建筑物,為幼兒提供了可看、可講、可模仿的環境,從而促進了幼兒的探索、思考與學習的行為??傊?,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能力水平創設活動環境,幼兒在活動區的表現又為教師下一步創設環境提供了依據,以此形成了良性循環。
區域活動的最大特點是能為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提供適宜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在幼兒園里,每個年齡段的幼兒能力水平不同,同年齡段的不同幼兒能力水平也不相同,因此,教師投放的材料首先要適合本年齡段幼兒的普遍水平,又要兼顧同年齡段幼兒發展的不同層次,不能都簡單,也不能都復雜,要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活動的機會和成功的條件。
首先,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同,思維特點不同,我們在投放材料時體現出了不同的層次,比如在我園公共建構區里的積木:小班以多彩的、形狀較簡單的軟積木為主,數量幾十塊;中大班則需要投放木質的、形狀更加復雜的積木,數量也會增加到上百塊,除了積木,我們還投放了插塑玩具、易拉罐、紙板、木板、紙盒等輔助材料,以利于幼兒建構更豐富的物體形象;益智區的拼圖材料,小班的拼圖有5~12塊,中班增加到12~24塊,大班24~36塊甚至更多,拼圖的底色也是由簡單到復雜;科學區的記錄法,小中班由老師設計好表格,畫好實驗材料,幼兒只需要做簡單的標志或印章,在大班,老師可以只提供白紙或空白的表格,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引發幼兒敏銳的觀察力。
在面對相同年齡階段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教師投放的材料也有不同的層次,為了真正發揮材料的作用,使每位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所以材料盡量做到難易結合,是每位幼兒都能合理使用的材料,促進個體發展。比如在益智區進行分類活動(戴戒指)時,給能力較強的幼兒提供了形狀、顏色、大小各異的戒指,要求按不同的特征戴在手指上,給能力弱的幼兒提供只有一個變量的戒指(如顏色相同,大小形狀不同的戒指),這樣分類時沒有干擾,就簡單多了;能力更弱一些的,則提供的是雪花片、紐扣、瓶蓋等實物進行分類……投放材料有了不同的挑戰性,區域活動才不會流于形式,讓每位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
相同的材料在幼兒操作熟練后,還可以不斷地對原材料進行抽取或添加,這樣既對原有材料做了提升和創新,又意味著有新任務吸引幼兒,在科學區數的分解與組合中,幼兒通過拋撒紅、黃兩色的瓶蓋,探索出數的分合規律,在投放的撲克牌材料中,在原來按照不同花色分類、比較大小牌的任務基礎上,教師可以隨意抽取一張或幾張,引導幼兒發現少了哪一張或是哪幾張,并自己想辦法添補完整;或是添加幾張,讓幼兒找出問題,這就對幼兒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極好地利用了原材料,切實增強了材料對幼兒的挑戰。
幼兒園應該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全面發展的經驗。幼兒園設置的區域活動是為了促進幼兒身體、認知、情感、社會等多方面成長,可見區域活動的核心主體是幼兒,區域活動是否有效都是通過幼兒的表現和發展狀況體現出來的。
作為教師,我們既是活動的創設者、組織者,應該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和水平開展活動,首先教師要通過設計、提供幼兒自由選擇的區域,可發動本班幼兒及其家長共同收集活動所需材料,自己動手制作各種成品、半成品,保證定期為幼兒新增活動內容及材料,提高活動興趣的參與熱情;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學會從自主達到目的或是合作完成中感受快樂;活動前,教師要引導幼兒有目的地選擇區域,要能夠從中學會一些技能,活動中教育幼兒學會謙讓,避免出現擠占搶奪現象,共同協商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醒幼兒遵守活動規則,密切注意活動中的情況,做好各區域活動幼兒的行為表現記錄,抓好活動后的評價及整理工作,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活動習慣。
現代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要比從聽中學更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倍覀兊膮^域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讓孩子“從做中學”的方式。孩子通過在區域活動里對材料的操作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區域活動中寬松愉快的氛圍,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可以滿足幼兒發展的不同需要,讓孩子體驗到快樂、成功和自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