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慧敏
摘要:《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數百年以來讀者們都被其曲折的故事和精彩的人物描寫所深深吸引。小說情節當中,苔絲的父母為了“德伯”這一家族稱號迫使苔絲去附近所謂的“本家”認親,結果被德伯家的少爺玷污,遇到真愛卻因丈夫知道真相而離家,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的悲劇故事。本文作者從女性主義出發,分析苔絲悲劇命運產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關鍵詞:苔絲;女性主義;悲劇
一、女性主義的解讀
女性主義,起源于西方,是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女性主義”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法國,意為女性的解放。緊接著流行于英國和美國,并于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傳到中國。中國的女性主義指的是女性追求與男性平等的權利的一種意識形態,性別平等是女性主義的基本目標。
“女性主義”的概念起源于幾個世紀以前,但是沒有具體的含義,“女性主義”很難定義因為現在有很多女性主義的分支。大部分的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作為一個主體,和男性相比,被社會壓迫和不平等對待,因為隱含意義的變化,很難去定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開始于女性為自己的政治權利而斗爭,并在文學的世界里繁榮生長。
二、《德伯家的苔絲》故事梗概
苔絲出生于一個窮苦的商販家庭。父親好吃賴做,一次喝酒回來的路上,被人告知他是顯赫家族德伯家后代,夫妻倆神差鬼使的要求女兒去一家自稱是德伯家后裔的老太太家去攀親戚,善良的苔絲獨自前往這個所謂的親戚家。卻不從想被這家的少爺亞雷玷污。幾年后,苔絲在擠奶場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英俊的克萊,克萊拼命地向苔絲求婚,但苔絲卻因為自己的過去而不敢接受。苔絲內心備受煎熬,但最后愛情的力量戰勝了內心的怯懦,他們結婚了。新婚之夜,克萊向苔絲袒露了自己的過去,善良苔絲也真誠地向對方說出了過去的不幸。但是悲劇從此開始,陶醉于愛情中的克萊狠心的離開了家,去了巴西。苔絲一個人的生活備受折磨和艱辛,不久偶遇亞雷,亞雷不斷的糾纏和父親的去世迫使苔絲又回到他身邊。而克萊經過長期的思想斗爭和反省,懷著對妻子深深的愛,找到了苔絲。苔絲看清了亞雷的真面目,把匕首刺進了亞雷的胸膛,結束了他的生命,和愛人一起逃離,過上了只有五天的幸福滿足的生活,隨后她悲劇的命運走到了結尾。
三、女性主義在小說中的體現
(一)苔絲時期的男權意識
對女性的歧視在歷史中由來已久。這種性別的偏見可能開始于圣經故事,它把人類的墮落歸咎于夏娃而不是亞當。同時,上帝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托馬斯·阿奎那和圣奧古斯丁宣稱女性是“不完美的男性”化身。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和她的家人在父親去世以后必須搬離馬洛特村,這意味著她和她母親在沒有男人的情況下,沒有權利住在她們所生活的村莊,他們不是財產的擁有者,更不用提繼承權。苔絲想靠自己生活,她比男性工作都要勤奮,但她的收入不足以養活她的家庭。一大家子無家可歸導致她又回到了亞雷的身邊。假設女性在繼承權上和男性一樣,苔絲的母親和孩子們還能繼續住在馬洛特村。假設女性能和男性掙得一樣多,一切都能改變。沒有貧窮的壓力,苔絲的命運將截然不同。
苔絲對社會無助的掙扎折磨和扭曲了她的心靈,最終導致了她完全的絕望。在男權意識下,所有這些預示著她最終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這里,哈代暗示人類的命運由超自然的力量預先安排,想去改變幾乎不可能。
(二)女性的從屬地位
在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充斥著傳統的女性觀點,女性屬于“第二性”,意味著地位低下,不平等待遇和從屬地位。她們被當做生育機器。家庭是女性的唯一活動場所。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創造力,圄囹了女性身心的發展,忽視了她們的尊嚴和自我覺醒。
德伯家的苔絲并無例外,苔絲是一個純潔的鄉村姑娘,被一個紈绔子弟亞雷玷污,失去了貞潔。苔絲所謂的“墮落”不是她的錯。但是苔絲生活卻被徹底改變,從特蘭里奇回到家,她成了馬洛特村人討論對象,當苔絲去教堂的時候,別人對她議論紛紛,卻沒有人譴責亞雷和克萊的行為。克萊和苔絲一樣,有過相似的“墮落”的經歷,但是在男性控制的世界對待克萊的標準和苔絲不同。他們認為苔絲表面純潔,內心墮落。
(三)女性卑微的經濟地位
馬克思討論過經濟的重要性,他相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經濟支持,人們很難解決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等。在父權社會,女性被局限在狹窄的私人領地,她們整天忙于照顧孩子和丈夫,做農活。她們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所以她們需要依靠她們的丈夫生存,很多女性認為婚姻是她們的生活方式。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是一個誠實善良的女孩。她從一個農民變成無產階級,并成為一名農場工人,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開始,她不想去亞雷的家里,但是老馬的死使她的家庭更加貧困。唯一的勞動工具沒了,他們一分錢也沒有,還能靠租地生活。她愛她的家庭,所以她決定在亞雷家工作。這是她悲劇的開始。
貧窮迫使苔絲去了德伯家當了傭人,被亞雷玷污。這段痛苦的經歷使苔絲成了小鎮議論的對象,也是她悲劇的根源所在。后來,也是貧窮迫使她又回到了亞雷的身邊。可見,卑微的經濟地位是苔絲悲劇的根源所在。
四、結語
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英國文學從維多利亞時代到現代的轉變。苔絲生活在維多利亞晚期,也是苔絲悲劇發生的時期,也是工業發展和城鎮化的特殊時期。農業發展陷入困境,很多農場工人失業,陷入貧窮。在這一階段農民階級分崩離析。
苔絲的悲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其必然性,而其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和歷史的悲劇。作為英國鄉村的代表,韋塞克斯被工業文明所浸透,生活在此時的苔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她試著去迎合現代文明,另一方面她又受傳統思維的約束。她在傳統和現代的夾縫里求生存。她斗爭了,卻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他的悲劇是自我覺醒的女性的跟命運抗爭的悲劇。
【參考文獻】
[1]董桂茹.苔絲性格弱點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2005 (12):132-133.
[2]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3]李有華.論苔絲悲劇之根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58-62.
[4]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辯護[M].王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吳迪.托馬斯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