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27日,國家教委印發《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明確藝術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普通高校盡快將藝術類公選課列入高校的教學規劃中來。20世紀頒發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中進一步指出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任務和要求。2006年3月,國家教育部進一步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中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一、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方向不明確。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中有明確的規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和人文修養,但有些學校則把公共藝術教育做成專業技能教育,沒有重視學生審美素質的綜合水平。
(二)大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有認識上的誤區。很多學生選修藝術類課程只為拿學分,比如鑒賞類課程《電影鑒賞》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看電影,使教學流于形式,教學效果不理想,很多學生沒有從中體會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質”的作用。而且教學模式較單一,公共藝術課程的成績評定也比較簡單化,一個學期只要曠課次數不多就能順利拿到學分。在其他課堂中了解到,由于公共藝術選修課人數較多,100多名學生教師每次上課點名就用去15分鐘,除去節假日放假等課時就非常有限,沒有達到“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質”的教學目標。而且有的高校公共課程的評教成績成為教師自選,靈活使用評教成績,高校領導對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不重視、不關心,往往有資歷、高職稱的教師不愿擔任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這些,都是公共藝術教學需要深思和改革的。
(三)公共藝術教育與地域文化特色沒有相結合。根據我國的高等教育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意見,高校要根據區域性、民族性文化教育的要求來開設特色地方課程。很多高校沒有開設這部分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大學地方文化不熟悉,導致對藝術修養的缺乏,也沒有抓住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期。
二、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藝術教育的具體實踐
(一)建設鮮明的地域文化課程體系
為凸顯地方文化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各高校結合學院地方特色進行建設,制定一套科學實用的課程體系。公共藝術課程不僅設有基礎理論課程、鑒賞類課程,也應增設藝術實踐類課程,讓大學生體驗動手實踐的樂趣,豐富大學課外生活,體會藝術教育的價值所在。例如,《影視鑒賞》課程是筆者為全校大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課程從電影的發展、電影電視劇的比較、影視語言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微電影的創作等角度講授和鑒賞,一個學期下來學生評價該課收獲很多,對電影有全新的認識,全新打開學生看電影的思維,現在能從專業角度評價電影語言,了解電影幕后制作。學期末有些學生評價影視鑒賞課非常實用,學生電影不是結束,而是剛剛開始。筆者認為在這門課程基礎上可以再開設系列課程,《大學公共影視教育中影像創作實踐的可行性研究》是筆者研究的教改項目,隨著攝像設備的普及及非編軟件的易操作化,非專業學生也可以創作自己的微電影,因此可以配套開設影視創作實踐課程,比如《DV創作》,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和創造性。同時,課程應立足地域文化的優勢,通過對所在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探索出具有教育價值的理論和實踐技法,制定出有特色的影視創作課程教學計劃,建構特色課程群,開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視類課程。
(二)將公共藝術教育與地域文化融合為一
讓民間藝術進入校園,教師應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人文環境將地域文化融入進教學中,讓課程內容更彰顯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學校可開設“地方戲曲課”、“民間藝術鑒賞”、“山東梆子”等地方特色課程,弘揚傳統文化,體現地域文化,讓地域文化通過藝術作品進行傳播,藝術作品也充滿地域風情。公共藝術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為一,傳統文化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同時也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價值。因此,將地域文化和公共藝術教育融會貫通,將為各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增添一道獨特的氣息和色彩。
(三)充分深挖地域文化特色,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開展以地方特色為主題的課程群,增強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地方的傳統文化特色聘請當地的民間藝術大師現場制作,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教師也可帶領學生走訪民間,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教學效果。
三、加強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將公共藝術教育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
學校文化的核心功能就是培育學生堅固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造就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通過公共藝術教育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體現地方文化特色,也為公共藝術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為進一步深化公共藝術教育改革,構建系統性課程體系,高校應結合地方特色開發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地方特色、經濟發展、人文藝術等融入課程內容,打造公共藝術教育新的精神面貌。
(二)將公共藝術教育凸顯地方文化特色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打造應結合學校的地域特色,體現地域文化。例如,2017年5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在濟南綠地中心舉辦的《制高點·新媒體藝術展》,有來自40位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展示,作品創作主題來源于公共藝術,用于創造優越的公共環境和公共生活方式,這些作品不僅塑造當地城市的視覺形象和文化品位,更體現了城市的競爭力和創造力。公共藝術最早的只有雕塑和壁畫,在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旁邊大街的井蓋上面就鑄造了柏林的標志性建筑物,這些井蓋不僅有實用性功能,還能起到美化環境和指示的作用。這就全面體現出公共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作用。在公共藝術教學中,教師將地域特色引進課堂中,不僅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創作力,從而在藝術修養上更進一步。
(三)優化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為使課程適合學生的成長成才,學校應充分利用地域文化進行教學,開發地域特色的課程,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將民間藝術進行整理挖掘,使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內容更加豐富,接地氣。在民間藝術里強調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最佳途徑。開發特色文化課程,是發展公共藝術教育的有力途徑。
(四)公共藝術課程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為增強課程的時效性和內容的前沿性,課程內容不斷更新,以《影視鑒賞》課為例,教學內容增加最新的影視動態、熱映大片的評論,也有動畫的影評,幕后制作技術的開發,比如電影《刺客聶隱娘》的鑒賞,妙處就是一個“隱”字,隱,是一種人物選擇,也是敘事策略,還是影片的剪輯方向,在外景,人物隱于山水;在內景,人物隱于內心。《刺客聶隱娘》是具有中國古典意味的電影,欣賞《聶隱娘》,絕對不能用看普通電影的思路和套路來,它在視聽風格、敘事處理、文言臺詞等方面都挑戰審美,應該用更多的敬意來對待它。與學生分析電影精彩段落,不僅有零惡評電影,也有爛片的點評,將這些內容與同學分享交流,使學生關注影視的發展。
公共藝術教育是大學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必須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建設的規范化,制定相應的規則制度。近年來,教育部門加大對美育方面的投入,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上都給予了很高的重視,當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著眼地域文化的價值意義,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文化水平。
作者簡介:張進,女,山東濱州人,濱州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藝術教育,影視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