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論文對紀錄片創作手法的探究,主要包括紀錄片的類型紀錄方法.、敘事風格,從實踐的角度分析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以及獨特的敘事結構.藝術性及審美特性。目的在于展現通過實踐操作,學習紀錄片的真正創作手法和創作思想,同時根據影視學,文化傳播學、藝術學等相關書籍為理論參考,通過實例解讀的方式進行紀錄片創作手法的探究。
【關鍵詞】 創作手法 紀錄片 敘事結構
紀錄片作為具有較高藝術形態的光影藝術,自1895年盧米埃爾開啟電影長河的《工廠的大門》到1922年弗拉哈迪開創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獨特表現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及推崇。對比中外紀錄片,由于背景文化的差異使得我們在敘事手法、語言表達、傳播方式,題材選擇上都有所不同。
但相較于其他影視作品,紀錄片獨特的魅力和藝術追求無論在人文、軍事,歷史、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都以取材于實,略去虛擬為基本準則,最大程度的為觀眾還原一個又一個真實故事。
一、紀錄片的類型
類型的概念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產生,后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直到好萊塢電影“類型化”研究的產生,電影才有了不同的門類之分,形成各式各樣的電影類型。如早期格里菲斯的劇情片,弗拉哈迪的紀錄片等等,都屬于電影早期所形成的類型。在我國,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隨之出現了多樣的影像類型,紀錄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受到前期 “直接電影”、“真實電影”及“新紀錄電影”等紀錄片創作方式的影響,我國紀錄片發展迅速且日益成熟,題材的廣泛攝取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類型。沒有類型就沒有市場,也許一部片子我們并不知道他的導演是誰,但根據題材、內容、拍攝方式就可以很好的區分他屬于那種類型,觀眾也可更好的去選擇自己喜好的影片,但類型區分的概念一直是大家所談到的問題關鍵,如何才能將紀錄片的類型準確區分呢?
其實紀錄片的分類并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就本文研究內容來講,我們依據紀錄片的題材、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新聞紀錄片”、 “人物紀錄片”、“社會文化紀錄片”、“理論文獻紀錄片”、“歷史文化紀錄片”、“自然科技紀錄片”六大類。國際上以獎項評審準則將其劃分:人文社會類和自然環境類紀錄片。國內以人物為題材的紀錄片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發展起來,尤其是歷史人物的紀錄片制作更是相當成熟,如大型歷史人物紀錄片《記憶》、人物專題紀錄片《大醫仁心》、以及具有中國第一部真正紀錄片之稱的《流浪北京》,通過獨特的視角觀察人物和事件,以及最真實的環境描寫。通過記錄跟蹤、場景還原的方式,融入被拍攝群體生活中,讓觀眾設身處地的看到一個有一個真實得故事,建立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物紀錄片類型;對于一部好的紀錄片來說,無論它屬于何種類型其創作屬性都不是單一的,只是以某一種創作屬性為主,兼顧其他。
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
真實性是紀錄片創作的首要屬性,也是人物紀錄片在美學領域的最高追求,與故事片不同,它決不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必須做到地點、時間、人物、事件的真實。沒有真實感的紀錄片就像失去了靈魂的肉體,對觀眾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可以做到明知“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還全情投入其中,跟隨情節的發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如果出現一部這樣的紀錄片,定會讓人倍感恍惚。那么紀錄片敘事的真實性到底怎樣體現呢?
法國戰后現代電影理論的一代宗師安德烈·巴贊曾說“唯有攝像機鏡頭拋棄了他們對客觀習慣的偏見和看法,才能以冷眼旁觀的方式還原世界純真的面貌”。跟蹤記錄的拍攝方式是最常見的,攝像機跟隨者主人公的行動記錄他的表情和行為變化,將發生的事情通過熒幕直接傳遞給觀眾,觀眾也跟在攝影機帶領下,參與到人物的真實生活中去,這種情感是十分珍貴的。但真實不能淺顯的理解為“他做什么我拍什么”,而是要真實又深入,流水賬式的紀錄片做的再真實,觀眾也是不會喜歡的,對于人物紀錄片來說,一定要對采訪對象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前期準備不夠充分,僅從單個表象就開始拍攝,這樣的作品是毫無說服力和觀賞性的,觀眾從你的影片中是很難感受到你的導演思維和影片主題思想。
細節也是表達真實性的關鍵,觀眾能否被吸引,與紀錄片的細節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細節不僅可以表現人的外貌特征,更可以表現出其內心活動,更準確的感受人物情感的變化,抓住細節可以讓我們在影片有限的時長內,充分展示人物生活環境,故事背景。例如,故事發生在北方農村,為突出背景環境,就根據季節的變化拍攝一些大山或平原的景象,這里就不能用小橋流水人家來表現人物生活環境。再比如,人物性格的細節展示,南方的婉約,北方的直爽。采訪過程中語氣,語速以及口音都是對人物很好的定位。簡單的細節表達,讓紀錄片更具真實性。
“紀錄片敘事故事化”也是當今國內外藝術創作走向的潮流之一,這也是全球關注的人文、自然、社會等紀錄片類型創作的主要手法。那么紀錄片究竟要怎樣講故事?首先,在拍攝腳本策劃的時候就要重視“故事性”,在前期資料收集階段一定要根據拍攝題材的獨特性和主要內容的敘事要求,尋找到適合該片的“講故事”手法。為了達到紀錄片“故事化”的要求,掌握好敘事過程中的節奏至關重要,這里由外在節奏和內在節奏兩部分組成,外界節奏主要是指包含在畫面內的情節段落,通過后期剪輯來完成的節奏要求,由于每個精彩畫面的長度不等,信息量不同,因此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畫面剪輯所表達的故事結構和內容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觀眾對影片的興趣點和觀看情緒。內在節奏也可以理解為情緒節奏,不同的段落安排會為觀眾營造不同的情緒變化。根據情感線去剪輯畫面,使得不同長度和內容的片段有一個起伏的情緒變化,構成不同快慢的節奏和頻率,這種內在節奏的變化影響著觀眾觀影時的情感變化,更易被帶入人物內心和事件本身,有利于強化紀錄片的故事化效果。
三、紀錄片的創作手法
選題是創作者在所了解到的信息研究基礎上,做出的可發展性課題,確定影片的大致方向和內容定位是一部創作的核心。選題決定著整個創作過程,因而在開展選題時要注意其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有受眾。理論上,選題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面:1廣義上的選題,這里不僅是對某一個題目的確定,而是要涉及到更廣泛的社會影響,比如教學片《游戲進課堂》這部紀錄片,在選題上注重是對于整體項目的研討,而不局限于影片的制作。其中體現更多的是項目策劃者的思維而不是導演思維。2狹義上的選題,通過檢索你感興趣的領域相關資料設定一個范圍,梳理這個領域里人物和事件。針對性的專為這一題材而創作,這里創作者只為作品服務,導演思維成為這個創作的主導。
選題確定后,人物的甄選變的尤為重要,一個好的人物可以為紀錄片增色不少,在人物甄選階段主要是有以下方式:
1觀察和發現——個人,通過通話和視頻的方式候選者溝通,接近他們的生活,從中找到與主題思想更切合的人物性格與生活態度,并做出記錄作為素材參考。
2研究和調查——個人和事件,在不斷的接觸中,挖掘候選人身邊可能發生的事,深入的了解真實的他們。練習拍攝時如何準確表達事件和人物之間的關系。
3價值研究——個人愿望,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積累,為更好展現影片的核心價值觀,確定主人公的最后階段就是其價值研究,觀察記錄他的特質,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端正的態度和高尚的價值觀。
四、紀錄片的敘事結構
紀錄片的敘事結構是創作者根據主題思想的要求,把素材,資料,人物和事件等有章法的組織排列。使其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和諧統一。敘事結構可以分為時間線索的敘事結構和空間線索的敘事結構,首先,以時間為線索的敘事結構是根據時間的推移,以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將拍攝素材排序。以時間為著點,這種敘事結構一般邏輯清晰、脈絡順暢,很適合紀實性較強的紀錄片,常規的發展線路也易于觀眾接受。
其次,除了根據時間線這種故事結構外,為豐富影片的內容我還用到了時空交錯這種方式的敘事結構,同樣的人物在兩種不同的環境展現著不同的狀態,然觀眾同時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狀態,這樣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在紀錄片中被多次運用,通過這樣的空間轉換,避免了一件事情從頭說到尾的枯燥,也避免了畫面轉換的單一和生硬。在不變時間線索的基礎上給予了影片更多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歐陽宏生. 紀錄片概論[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2] 董巖. 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態勢[J]. 今傳媒.2006(12)
[3] 蘇牧. 榮譽[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馬丹 女 漢族 1991年5月 籍貫:陜西寶雞 工作單位:渭南師范學院 專業:戲劇與影視學 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歷:碩士,職稱:助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