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嘉
(江蘇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學,江蘇常熟 215500)
分組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
顧 嘉
(江蘇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學,江蘇常熟 215500)
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分組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并從方案的實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策略等幾個方面對教學實踐進行了分析和反思,以探索培養高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方法。
分組學習;高中英語;實踐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強調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交際理論的小組合作學習,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以來,逐漸成為主流的教學改革策略,它在改善課堂的社會心理氛圍、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同時,它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員參與,在與同伴的討論中學會探究與合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不同的分組方式,探究分組學習對高中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2015年,筆者在常熟某高中執教高二年級A班和B班,A班和B班為平行班,學生學情相似,但是A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善思考,愛討論問題,開展小組討論時氣氛非常熱烈,因此經常被組織小組學習。在期末考試中,A班成績明顯優于B班。為此,2016年9月,筆者在高三(1)班進行了“分組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課題研究。
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自學能力,筆者將詞匯學習作為分組學習課題研究的第一次嘗試,將高三(1)班全班30名學生分為五組,每組下發一份詞匯講義,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相互傳閱并討論學習,完成下列三項詞匯任務:
(1)熟悉并記住講義上的詞匯。講義上的詞匯均為每單元單詞表中的重要詞匯,并且補充了相關詞組和例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不同方式對詞匯進行加工和處理,仿寫例句,創設語境,增加詞匯的復現率,鞏固學生對這些詞匯的記憶。
(2)摘抄不熟悉或是喜歡的詞組或句子。抄寫的過程也是詞匯記憶的過程。摘抄好后與組內成員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進一步將詞匯內化。
(3)小組成員相互提問回答,在問答中思考回憶,深化詞匯的記憶。
每組只有一份講義,(但是可剪成不同的紙條)必須要合作分享才能看到所有內容。要求學生必須共享學習成果,并且下發完成進度表,要求學生如實填寫。
課題實施兩周后,結果令人失望。近半數同學默寫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很大,如詞匯拼寫有誤、單詞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句敷衍了事,學生也未能在口語中遷移新學的單詞和詞組。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筆者決定深入探究小組教學的方法,繼續進行課題研究來調查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制訂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問卷調查結果和對學生進行的隨機訪談顯示出,小部分學生不習慣小組學習的方式,還是希望和以前一樣,聽老師講。大部分學生覺得課后時間不夠,希望人手一份講義自我學習。我總結出了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1)學生學習內驅力不夠,自主學習的意識還有待加強。(2)小組學習的方式過于新穎,要求有統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在課后抽出時間有一定的難度。(3)沒有明確每組的小組長,組內成員行動沒有統一的規劃。(4)詞匯學習的材料過于枯燥,學生沒有興趣。(5)教師的激勵措施不到位,對詞匯學習的突出者和敷衍者獎懲不到位、不及時。(6)由于摘記本無檢測要求,學生未對重要詞匯進行認真摘錄,摘抄只停留在形式。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和反思,確定了課題研究的具體問題
(1)如何引導學生參與到小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如何改進小組學習的內容?
(3)如何制訂激勵機制?
對分組進行調整,在學生自由組合的基礎上,考慮到各組的性別、性格、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均衡安排4-6人為一組。調整分組后,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明顯增高,組內討論更為投入,各組的組長也很快順利推舉出,開展小組活動的課堂效率得到提升。同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小組進行微調。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采用分組學習是重要前提。避免在應是教師教授內容的地方采用分組學習,避免在應是全班動手實踐的時候采用小組討論,避免在應是個人獨立思考的時候采用小組探究。在適合小組學習的恰當時機,給予精選后的活動內容,最大化小組學習的效果和產出。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互助提問,復習單詞與錯題拼寫。在進行單詞復習和錯題回顧時,采用小組內互助提問的方式,組內成員輪流擔任提問者和回答者,并記錄下每人的得分。利用學生在同伴交往中期待被重視的心理,引導學生重視單詞拼寫的準確性和易錯題目的解決思路,在交往中的相互問答,促進了知識的內化和深化。
(2)小組寫作,合作互評促提高。寫作前,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寫作內容的主題,制訂寫作計劃,搜集相關寫作信息,構思寫作內容;寫作中,相互檢查是否按照計劃或要求進行,是否準確表達了寫作主題,是否滿足了構思要求;寫作后,閱讀或朗讀同伴的作文,指出存在的問題,如用詞、句型、語法、銜接手段和邏輯結構等方面的問題。
(3)組間競賽,你追我趕爭第一。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為組內人數相等的若干組,開展競賽。每一小組都有學業水平A層學生一名,C 層學生一名,B層學生2-4名。競賽的內容有:新授課上回答問題的得分競賽、英語簡報制作競賽、閱讀書籍后的書評和廣告設計評比等活動。在小組活動中,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都能為小組的總分做貢獻。
(1)有些小組中的個別成員承擔大部分討論任務,而有些成員則濫竽充數、無所事事。
(2)討論時間不能充分利用。
(3)小組討論與話題無關的內容。
(4)學生過于拘謹,不敢在公眾面前進行presentation。
(5)小組學習的成效低于預期。
(1)根據教學內容及時微調小組成員,讓不同層次、不同資質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并且明確分工和職能。成員分工可以根據學生的智能優勢和語言水平確定,也可以采用輪換制。
(2)布置的任務要根據學情精選,并設計好步驟,控制好每一步驟的時間和輸出。對于有些被困難卡住的小組,及時給予點撥和幫助,以便順利進行到下一步驟。
(3)教師當好引導者和督促者,對學生討論與話題無關的內容,及時干預。仔細聽辨,關注好每一組的討論內容,防止“假熱烈”的討論。在一些只允許以英文進行交流的小組活動中,執行“English in,Chinese out”,在學生使用母語進行交流時及時提醒。
(4)課后深入了解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有話可說。在進行presentation前,多輸入素材,多給予鼓勵,在班級營造每人都要發言、每人都能發好言的風氣。
(6)提升教師的課堂管理和組織能力。一開始要解釋好活動開展的程序,然后對程序進行演練,強化后形成慣例。
(7)重視反饋環節。反饋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時展示各組的成果、傾聽各組的想法、收集各組的意見,并將自己在小組活動時的監察結果結合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總結性的語言評價。
實施一個月后、三個月后、六個月后和九個月后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分組學習的態度呈現出曲線變化,即剛開始覺得新奇好玩,然后不適應,逐漸接受,最后積極支持。
筆者在各層隨機抽取6名學生進行個案訪談。結果顯示:A層的學生認為,在分組學習中,自己能發揮更多的作用,能幫助不如自己的同學,在教的過程中鞏固深化既有知識,還能請教老師一些平時不好意思或沒機會問的問題;B層的學生表示更喜歡分組的形式,因為傳統課堂上,老師不是提醒后進生,就是提問優等生,自己常常被遺忘;而在分組活動中能獲得更多的指導和關注;C層的學生坦言,以前老師上課的內容基本聽不懂、跟不上,上課想睡覺,現在沒有機會睡覺了,自己也有興致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在基礎知識方面獲得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的幫助,老師也會有個性化的輔導,自己正慢慢進步。
本班學生在高三第一學期期初開始分組學習,平均每周2.5次分組學習。其間共舉行三次大型調研測試,分別在2016年9月、2017年1月和2017年4月進行。其中2016年9月的測試是在課題研究前進行的,成績對比見下表:

高三年級三次調研測試成績對比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筆者執教的高三(1)班,在進行分組教學后,成績明顯進步。由于調研測試重視英語語言的綜合能力和基礎的知識技能,在分組教學開展七個月之后,學生的分組學習的習慣已經養成,課堂的有效性得以更好地落實,學習效果達到歷史最佳。
分組學習的課堂,是一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生生交往的課堂,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堂。作為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外,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管理能力。只有不斷地探索新思路、面對新問題、研究新策略,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充滿智慧,成為培養學生綜合技能的一方沃土。
[1]Hyland,K. 2005. Applied Linguistics in Action Seri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傅瑞屏.外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機理及成功的要素[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5(9):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顧嘉,1984年生,女,江蘇常熟人。現任常熟市王淦昌中學英語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