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暉
(江蘇省南通中學,江蘇南通 226001)
注重文化修養維度的語文核心素養錘煉
——由2017江蘇高考語文試卷文化常識題引發的思考
姜 暉
(江蘇省南通中學,江蘇南通 226001)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四個維度。語文學習過程是提高文化修養的有效途徑。加大在傳統文化方面的考查力度是大勢所趨。所以注重文化修養維度的語文核心素養錘煉刻不容緩。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文學、文化常識的滲透可以采取多步走的策略,引領學生一步步邁向更加絢爛多姿的文學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語文核心素養;文化修養
2017年江蘇高考已塵埃落定。隨之而來的是各界對于高考試卷命題鋪天蓋地的分析評論。其實,學問研究本無對錯之分,各抒自我之見,皆成一家之言。作為中學一線的普通語文教師,我利用暑假之閑,研究了今年的江蘇高考語文卷。我個人感覺,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在整體平和中確有幾絲微瀾。其中,文言文閱讀的第7題,出奇設題,考查了很久沒有在古文閱讀中考查過的古代文化常識。這不由讓我對此類題型更加關注。
江蘇省是從2004年開始高考自主命題的。2008年高考改革之后,文理試卷命題有所區別,在文科類考生的Ⅱ卷40分附加題中有固定明確的文化常識以及名著文學知識等考查題型。近幾年,在Ⅰ卷的第一板塊語言文字運用類的題目中,文學常識、文化常識類的題目也時有滲透,但類型多變。
比如:2010年、2011年語用題中用填空的形式分別考查了《小美人魚》故事的作者和出處以及魯迅小說中以秋瑾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這些是對中外作家作品的最簡單直接的考查題型。2014年謙敬詞的判斷,2015年對“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理解,2016年詩詞語境判斷、文章分組擬題、文藝演出專場對聯等題目,以及今年語用題中關于杜甫草堂的對聯判斷,都是從語言表達的準確、鮮明、得體角度所進行的文學常識及文化知識考查。
文學常識、文化常識都屬于基礎知識一類,其本身在題目設置上不可能有太多新的花樣,無非填空、選擇或是問答題型。文學常識題多關注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文學潮流等內容;文化常識題則涉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宗教習俗、語言文字、歷史遺跡、社會思想、政治制度、人口民族、飲食特色、工農生產等方面。它們考查的是學生日常積累的能力,難度系數肯定不高。當然,今年高考在古文閱讀中,以選擇題型單獨考查一道典型的文化常識題,我認為既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對“高考考試說明”的關注。考試說明是考生高考復習的指向標,像語文試卷,考哪些題型、能力層級如何都有詳細的分析講解。不但要關注今年的考試說明,還要與往年的進行比較。往往新增的考點說明都是有出題傾向的重點。
說到比較,肯定有人會質疑,因為今年的江蘇高考考試說明對于古代詩文閱讀這塊內容的復習要點和往年一樣,無論是“識記”還是“理解”層面,都未提及對文學常識的復習要求。但是,如果研究仔細透徹的考生應該會關注到在“命題指導思想”這一部分中有一處細微的變化,它提到“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弘揚傳統文化,貼近現實生活,著力引導考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從而有利于實施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有利于推進中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中“弘揚傳統文化”是往年所沒有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導向,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除了關注本省考試說明以外,我們還要認真學習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因為即使是像江蘇這樣高考單獨命題的省份,其考試說明也是要以全國考綱為藍本的。再加上近兩年,許多省份紛紛取消高考單獨命題,統一采用全國卷,在這種大趨勢下,就更有必要研究全國考綱。而事實證明,拿今年的江蘇考試說明和全國考綱對照,就會很明顯發現,在文化常識考查這一塊,全國考綱的要求比江蘇考試說明更為細致到位。
首先,在“考核目標與要求”中,全國考綱和江蘇考試說明都強調高考語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六個層級,但全國考綱在“識記”層面明確指出:“要求能識別和記憶語文基礎知識、文化常識和名句名篇等。”這在江蘇考試說明中并未強調。
其次,在關于“古詩文閱讀”的理解層級中,江蘇考試說明中提到了四個方面的要求,而全國大綱中則多出一項要求,即“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而縱觀近三年的全國課標卷,古文閱讀理解的第二道選擇題型就是和今年江蘇高考古文閱讀第二道選擇題一樣的文化常識考查題。應該說,2017年的江蘇卷是照搬了全國卷現成的題型。如果考生在高考復習階段能關注得更全面,復習得更細致,面對此類所謂的新題型也不會措手不及。
每年的高考結束后,從考生反饋的情況來看,這類看似簡單的文學、文化常識類題目正答率卻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覺得是多方面的。
首先,文學、文化常識作為基礎知識,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可考的內容太多了。考生復習文學常識就像復習課外詩詞默寫一樣,抓不著邊際,摸不著頭腦,即使知道要考,也難以系統展開復習。加之學生個體之間知識掌握的程度不一,老師也不太容易抓住統一的復習切入點,只能任由學生自行開展復習。
從2008年開始文理分科,文科生有了40分的附加題考查。40分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內容是文學、文化常識類的,無形之中,此類知識點的復習已成為文科類考生的專利。這也使得相當多的理科考生下意識地放松了對其重視程度。
掌握必要的文學、文化常識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在一些綜藝類電視節目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小鮮肉”人長得靚,歌唱得好,舞跳得棒,可是對于一些中國傳統文化類的題目卻一問三不知或是答得牛頭不對馬嘴,可笑之余不禁哀嘆,如果學生階段能多積累,也不至于在全國觀眾面前丟臉哪!但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是發現,很多學生不善于積累點滴的文學常識。一些人過目就忘,剛學了李商隱的詩就忘了他是哪個朝代的人;一些人知識混淆,“詩仙”“詩圣”“詩鬼”分不清彼此;一些人淺嘗輒止,像當年那道“小美人魚”的高考題,不少學生答到了作者安徒生,卻不知道他的作品《海的女兒》。在很多學生看來,文學常識的記憶工程龐大,煩瑣枯燥,食之無味,棄之有理。
其實,對文學、文化常識的關注與否折射出的是我們對語文這門學科認識的深淺。說到底,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既是一門工具課程,更是一種文化載體。文化都有著鮮明的時代、地域特征,中華民族五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就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品質和精神。語文教學很大意義上是對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既增強他們對文化的認知度,又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而且,還會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其他知識。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四個維度。由此生發出來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是當代中學生語文學習素養的核心要素。我認為所謂的“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本質、最重要的素養,是具有生命力的素養。四個維度中,對文化修養的錘煉無疑是人文最高境界的體現。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是文化獲得的過程,也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有效途徑。“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核心素養就是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理解并提高鑒賞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開闊文化視野,加大文化自覺的意識,增強文化自信的態度,從而更好地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不可否認,當下的教育還存在許多應試的痕跡。為了應對高考,教育往往會異化為一種形式,最顯性的問題就是忽視文化修養的錘煉,這種問題在語文學習上尤其嚴重。即使是在文學、文化常識的講解中,很多時候,學生往往只是停留在對知識點本身的死記硬背,對于文化的發展、延伸沒有過多的印象。
江蘇作為教育大省和文化大省,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風勢下,加大在傳統文化方面的考查力度已是大勢所趨。所以注重文化修養維度的語文核心素養錘煉也就刻不容緩。教學過程中對文學、文化常識的滲透是必須做到的。對此,我有幾點粗淺的認識,概括起來就是“四步走”。
我認為,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要狠抓三個環節的積累。一是課堂環節。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詞都有作者,都有時代,都有相關的寫作背景。這些知識,一方面教師要講解,另一方面要啟發學生自己也去搜集積累,整理起來就是豐富的知識。同學之間還可以通過交流,取長補短,積少成多。二是課外練習環節。作為基礎類型的文學、文化常識題,也是要靠多多練習來強化記憶的,所以要重視課外作業中的這類題目,及時鞏固糾錯,加深印象。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掌握情況自行出題,互相考查。因為這類題目本身沒有太多技術含量,學生自己完全有能力應付。三是課外閱讀環節。我們要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在日常閱讀報紙雜志、文學作品時也要積累一些盲點知識;在關注時政新聞、觀看影視作品時,也要善于用文化的眼光、文學的思維去審視。
就拿2010年那道“小美人魚”的題目來說。其實只要平時稍微關注一些新聞的人就會有印象,就“小美人魚”是否應該被搬到上海參加世博會,曾經在丹麥國內引發過不小的爭論,當時各家新聞媒體也是大肆渲染,如果當初在關注新聞時多一些積累的意識,那么丹麥、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這一系列關鍵信息就都會存儲到知識庫中去了。再比如,今年古文閱讀第二道選擇題A項“江左”的概念,有些考生考完后很得意地說,因為之前看過電視劇《瑯琊榜》,其中的麒麟才子梅長蘇,江湖人稱“江左梅郎”,因為故事就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梁,所以按照地理位置,他的主要活動地就是在江浙滬一帶。
文學、文化常識的積累和許多基礎知識的積累一樣,要懂得舉一反三,由點及面。比如學習蘇軾的詞,我們必然會提到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時,就應該把這一知識點延伸開去,另外七位大家是誰?分屬哪些朝代?他們的字號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作?掀起過什么運動?有怎樣的政治主張?……如此類推,就可以擴大知識的掌握面。就拿今年那道古文閱讀題來說,所考查的文化知識點雖然可以結合文章的前后語境去判斷,但是細細思考,這些知識點不也似曾相識嗎?運用以往積累的知識,應該也能作答。比如C項“菽水”,對這個“菽”的理解,我們可以遷移到“五谷”的常識:稻(俗稱水稻、大米)、黍(俗稱黃米)、稷(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菽(俗稱大豆)。D項“趨庭”,我們馬上可以想到王勃《滕王閣序》中“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于是可以遷移到《論語》中的典故:“(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便不難想到 “趨庭”為承受父教的代稱。所以說,如果我們平時在學習時經常做一些遷移整理的工作,這類題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雖然文學常識的復習點洋洋灑灑,紛繁復雜,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復習階段試著構建一些復習的角度,然后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線條式的歸納,有規律地展開復習。比如針對一系列的作家,我們可以按時代線索從古到今進行歸納,也可以按國籍進行分類整理,還可以按照他們作品的風格、流派進行歸類。復習時如果能使紛繁復雜的文學常識形成一張張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的知識“網絡”,必然能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復習歸納階段,一定要多做記錄,勤動筆頭。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常識的記憶不單純是靠大腦,更重要的是靠運用。文學常識不需要像詩詞名句那樣死記硬背,但條理性的東西光是停留在大腦層面,時間長了肯定也會記憶淡化。唯有書面整理,及時補充,經常過目,才能記憶猶新。
課內所學只是滄海之一粟。書本學習之外更多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傳統的影子,感受文化魅力。如果說在課內學習是輸入積累,那么課外的學習就是輸出感悟。生活中的節假日、風俗習慣都是學習的很好切入點,引導學生參觀古跡,緬懷古人;觀看現實中婚喪嫁娶,感受身邊的傳統習俗;還可以通過與親朋好友的交流,獲得有關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實例。
課內與課外共同創設與傳統文化相適應的環境氛圍,學生自然會對傳統文化的魅力心領神會,在不斷的熏陶感染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朝著人格完善,道德規范的方向發展,達到自覺內化之功。
語文教學無處不體現著文化的影子,時刻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文化印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立足于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時刻注意文化的滲透,注重對學生文化修養的錘煉。我們不僅僅是為了高考而做這樣一項工作。語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理應在更高層次上引領學生一步步邁向更加絢爛多姿的文學殿堂,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繼往開來所必需的。
[1]白恩勇.中學語文核心素養讀本——古詩文卷:前言[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7(5).
[2]徐一姝.高中語文教育的文化滲透[J].文學教育,2013(12):70.
[3]劉忠華.文化常識: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載體——高考語文知識的社會學審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24):147-150.
[4]沈霞.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實踐與思考[J].文學教育,2010(13):40-41.

姜暉,1980年8月生,男,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