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爍程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021)
新課改背景下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的應用
諸葛爍程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021)
新課標要求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摒棄傳統的以教師、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的現代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能夠將原本枯燥的課堂變為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的地方。本文將簡要分析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相關內容,旨在更好地促進高中英語語法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研究性學習
新《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高中英語教學的總目標是在讓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并且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值得探討。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從自身生活及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基本內容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為目標,在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前提下,以自由和開放的方式進行學習,以完成學習目標,獲得學習成果。
在新課改之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模式,一直是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忽視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改后,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語法課堂卻很難實現。從筆者的一線體驗來看,當前的語法教學:
很多教師把背誦作為語法學習的法寶。課堂上教學依舊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單一,脫離語篇和語境,要求學生背誦語法規則的重難點,并且根據學生的背誦狀況來檢驗課堂效率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僅加大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更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中英語語法學習難度大,又因為高中學習時間緊迫,高中英語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師講,學生聽,直接忽略學生的口語鍛煉,且在以后的習題練習中,進行模板套用。課堂上缺少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少之又少,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高中學習的極大壓力和教學模式的單一,讓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狀態之下,機械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背誦任務,在題海戰術中疲憊不堪。這些不僅使學生難以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魅力所在,而且讓學生失去對英語語法學習的熱情,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在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形式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中,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學習過程的參與者、研究者、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盡管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但若想有良好的收效,也離不開老師的組織和管理。從研究課題的選擇,到研究途徑和資源的獲取,再到研究成果的展示和評價,都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和組織。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各研究小組進行研究方法的針對性指導,對學生選擇素材的困難提供幫助,對學生在研究中產生的各種困惑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以引導學生探究和辨析,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結論。

(1)選題和分組
首先,研究性學習的形式一般是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的方式進行。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多組織小組活動,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實踐,讓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組織小組活動,教師要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性、學習基礎的不同、性格愛好的不同,進行分組,轉變傳統的討論模式,以創新的小組合作模式,合理劃分學習小組。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讓學生自主選擇小組成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語法課的研究性學習中,應由教師針對近期要學習的語法知識進行分割,形成若干研究性學習課題,由小組成員討論選擇,教師協調組織,確保每個課題都有小組研究,以保證語法知識塊的完整性。
(2)小組研究
確定小組研究課題后,各小組由小組長進行分工,根據所選課題進行資料收集,這是整個研究過程的重要階段。在有目的地進行獨立閱讀和分析中,語法知識的獲取是積極而有效的。在該階段,教師須提醒學生語境對語法學習的重要性,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報紙雜志、參考讀物、網絡時文、視頻材料、語法專題文獻等來收集語法知識和積累例句,為撰寫報告做好充分準備。例如:某小組進行情態動詞shall用法研究,首先學生將其用法進行分類:時態用法,表推測用法、交際用法和特殊用法,然后進行分工收集資料。此時,教師指導學生參看教材本章節情態動詞表推測用法,同時為學生提供情態動詞和時態語法的微課視頻,供學生尋找可用資料。
學習語法的目的不應只是掌握語言形式,而應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場合及情境中運用語言形式來實現交際目的。在這樣的小組研究活動中,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研究、歸納和總結,并且提高學生應用英語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撰寫報告
小組研究完成后,各小組成員應對自己所負責的一部分內容進行整合,進行簡要概述、知識點和例句分類,然后由組長或特定組員進行整合,撰寫研究報告,包括對所選語法點的介紹,研究過程所采用的方法和資料來源,最后總結該語法點的運用情景和注意點,同時制作生動的PPT,以備課堂展示使用。該過程中,教師須指導學生撰寫研究報告的步驟和技巧,并對PPT制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例如,某小組的課題是被動語態的實用研究。那么小組分工研究后應整理組合被動語態的構成、用法和例句的相關資料,并組織成報告,制作該語法點的PPT。
(4)成果展示
學生所撰寫的語法研究報告和PPT,應在課堂上進行口頭的展示和分享,作為語法課講課的一部分,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分享研究過程中的收獲。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展示的研究成果進行點評、歸納和總結。整個過程讓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在展示分享的過程中,全體同學都增加了接觸語境下語法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貼近生活的語言材料中感知、理解和學習語法知識。學生的語法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學習的成就感也就建立起來,對后期的語法學習起到激勵的作用。這樣學生語法的學習就成了一個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
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一大創新。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學生英語語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系統性地掌握英語語法知識,還提高了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和自學能力。
[1]鄒尚智.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4.
諸葛爍程,1983年出生,女,江蘇蘇州人,現任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高中英語教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