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姍姍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英語教學和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促使英語教學必須進行改革。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深化英語教學內涵。
【關鍵詞】教育技術;網絡;英語教學;教學模式
1 網絡對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影響
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夠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世界上的前沿知識和信息80%以上是以英語為載體的,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在世界各國的外語教學中,英語享有的優先地位超過法語、德語、俄語和漢語。“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截止2017年9月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已超12億戶。作為“即時信息一代”的青年學生,其智能手機的擁有率接近100%,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已然離不開網絡。網絡平臺為他們提供海量的、即時的、鮮活生動的英語學習資源,英語教與學已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教育軟件、手機APP、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英語提供極大的便利,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2 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網絡時代促使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然而,受種種因素制約,這些變化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傳統教學模式“費時低效”的問題廣受人們的詬病。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根據教案和講義,照本宣科,單一講解課文、練習等。“一支筆,一本書”,如今教參里帶有電子課件,教師上課直接播放即可,無需太多板書,許多教師連“一支筆”都很少用到,只需帶“一本書”和電腦即可。課堂基本上是教師的“一言堂”,網絡資源的選擇和利用十分有限。英語教學思路和方法扭曲,只重視語法講解,輕視思維訓練,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和互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無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另外,受師資和學時制約,國內眾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只能實行大班、合班授課,學生人數多,師生比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無法實現因材施教。這種“大鍋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所導致的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與英語的教學規律相違背。從當前國內教學和學習現狀來看,出現高層次學生“吃不飽”和低層次學生“吃不了”的情況,學生聽說讀寫譯技能得不到提升,很難真正將語言輸入轉為語言輸出,“啞巴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現象非常嚴重,將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產生倦怠心理。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5后和00后,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思想活躍,個性獨特,引領潮流,對新媒體掌握熟練。大學英語教學如果還是以傳統方式實施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其學習愿望和需求。網絡學習充分發揮了其靈活性和便利性的特點,正在成為大學生青睞的學習方式。
3 網絡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網絡對英語教學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3.1 正面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突破時空限制,成為改革傳統教學的有力工具,為英語教學提供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個性化教學環境,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3.1.1 更新教學觀念
現代教育技術和英語教學融合的過程,也是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的過程。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則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的的角色由主導者變成指導者。師生角色的轉換是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結果,師生間建立學習共同體,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中建立起無縫對接。英語教學不僅向學生傳授語言與文化知識,而且彰顯學生主體性、個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1.2 加強監控和評測
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很難實現自我評測,教師評估學生學習的方式僅憑期末考試卷。而網絡平臺使教師對學生的多元化監控和評測成為可能。比如語音糾錯,作業批改等,不僅可以及時給學生提供反饋信息,還能夠使學習者進行智能化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面授教學中師生互動不足和資源共享等困難。
3.2 負面影響
語言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網絡上的語言,同實際的語言發展同步,有利于學生及時獲取最新信息。
英語教學與網絡時代聯系日益緊密,信息技術給英語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教師過度依賴網絡,單一使用視頻效果,甚而出現課堂教學娛樂化現象,完全利用網絡資源“取悅”學生。如果拋卻書本學習,將課堂教學完全轉變為單純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活動,則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
4 應對措施
如何突破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學真正實現個性化和實踐化,一直是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探索的問題。傳統的教育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合更有利于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網絡時代的英語教學必須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運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向多媒體網絡課堂和自主學習轉變。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開放靈活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方向發展。
4.1 適應時代發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調查發現,英語教師普遍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知識,有的教師課堂授課時局限于使用電子課件PPT進行教學,信息化水平仍然停留在多媒體教學的初級階段。有的教師只能利用網絡完成低水平的教學活動,并沒有真正發生有效的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自主學習變成可能,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為英語教學新模式開辟了廣闊前景。
網絡環境下,傳統的教學要素(教材、內容等)被新的要素(互聯網、信息化資源、信息技術方法等)所取代。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中,有必要將傳統英語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揚長避短,實現優化。
目前,國內有許多英語教學平臺、APP或微信(wechat)公眾號,包括詞典類、單詞類、口語聽力類、課程類和一對一真人外教類。這些平臺趣味性和針對性強,具有共享、推送、交流、討論的功能。例如背單詞類有扇貝,百詞斬,必應詞典,有道詞典等,這些軟件有的以游戲闖關形式,有的具備記憶曲線功能、打卡機制、同城PK等功能。這些豐富的學習手段,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效果更佳。
互聯網提供了許多在線詞典和網絡翻譯工具,如金山詞霸,洪恩在線,Google在線翻譯系統等,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輔助工具進行翻譯的訓練。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英語課程教學,如:新浪公開課,TED(www.Ted.com),網易公開課等都有許多簡短的英文演講視頻,教師可以選擇部分片段供教學使用。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安排上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平臺或學習APP來優化教學模式和設計新型的教學任務,如英語流利說,英語趣配音等錄制視頻,為自己喜愛的電影進行英語配音等,這種利用網絡學習資源的方式交互性較高,學習者擁有更多潛在的交流機會和信息獲得渠道。又如中國日報China Daily,美國之音,BBC網站不僅可以在線收聽收看,還可以添加微信公眾號,學習他們每日推送的新聞、聽力、閱讀材料,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養成隨時隨地學英語的習慣。
英語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相融合深化了英語教學的內涵,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的要求,有助于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和學習愿景,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4.2 加強對網絡環境的鑒別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環境,英語教與學中可以方便地從其中獲取大量信息,現在年輕人更趨向應用網絡來獲得信息。但要引起重視的是,網絡文化內容紛繁復雜,價值觀的多元化,會使學生受到一些負面影響。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正確樹立,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英語教師應該收集整理好對學生學習有用的網站,有針對性地選取適合網絡教學的素材,幫助學生進行網絡信息真偽的鑒別,為學生提供網絡導航。
5 結論
21世紀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深刻變革,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基于移動終端的優勢,英語教學方式應用范圍的擴大,英語教學打破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界限,學生提高了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對英語的學習有了更寬廣的視野。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在移動的環境下重新界定了英語學習的概念。
【參考文獻】
[1]本刊評論員,多方面認識、研究增強國際傳播力[J].中國記者,2009(8).
[2]工信部:9月移動互聯網用戶已超12億http://www.m.sohu.com/a/199590761_266994.
[3]楊延龍.大數據時代英語教學模式創新與信息化變革[J].外語電化教學,2017(8).
[4]陳堅林,賈振霞.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外語學習方式探索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8).
[5]李遲,謝小苑.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13(1).
[6]周麗,馮建平.新媒體語境下自帶設備(BYOD)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6(6).
[7]邵紅萬,陳新仁.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從輔助到常態化的學科性融合[J].外語電化教學,2012(11).
[8]佟秋華.高校網絡環境下英語視聽說課學生能動性實驗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4(1).
[9]王陸.虛擬學習社區的社會網絡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