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軍 束飛 景曉宇
摘 要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也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育因滿足人與社會的需要而產生,也隨著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方面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與方式,以及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無一不受到社會的制約的。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它首先承擔育人的功能(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社會化),并通過育人功能進而實現其社會功能,影響和保障社會的延續和發展。
關鍵詞 心理學 心理素質 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1教育的概述
1.1教育的本質
從本質屬性來說,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社會需要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或者說是培養人的過程。一方面,從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變化來看,教育是發展,是生長,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是經驗的積累與重新組合,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傳遞民族的傳統文化,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建設人才。教育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動的統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的發展。
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范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這些教育加在一起對孩子的引導作用相當重要。
1.2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1.3教育的目的
教育最終的目的應該是在于塑造和培養人的健全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2.1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存著必然的聯系,因此,教育的發展變化要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經濟制,社會文化等的制約,決定和影響。
2.1.1教育與政治制度的關系
(1)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制約,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
(2)教育對政治的促進作用
教育受到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但教育并不是被動接受正式經濟的影響。反過來,它對政治經濟制度也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育為政治經濟培養所需人才,通過培養人才能實現對政治經濟的影響,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
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政治經濟的影響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變得越來越重要。
2.1.2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
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
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2)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
教育對于經濟運行具有直接的調節作用。
2.1.3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從廣義上說,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教育對文化起著保存、承傳、改造、創新的作用。
在文化的諸因素中,價值觀處于核心的地位。
(1)教育與文化的承傳、改造和創新
教育與文化的承傳
教育與文化的改造
教育對文化的改造表現為選擇文化和整理文化兩種形式
①教育對文化的選擇。
②教育對文化的整理。
③教育對文化的創新。
(2)教育與文化的價值取向
對傳統文化積極方面的吸納
傳統價值觀中消極因素對今天教育的影響
①重傳統、重權威的價值取向對教育過程和師生關系的影響。
②重功名的價值取向對中國當代教育價值觀和教育質量觀的影響。
③重“忠孝”的價值取向對當代中國點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