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宏杰 羅安偉 江昊 徐懷德
摘 要 本文擬整合保健食品領域教師的學術力量,結合歷年來保健食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搜集國內外相關經典論著,本著“側重學科基礎,緊扣學科主流,立足學科前沿,鑄造學科特色”的甄選原則,整理保健食品領域的經典主文獻資源,與本科生的理論教學相結合,將有助于鞏固本科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加深本科生掌握保健食品的最新研究方向和進展。
關鍵詞 保健食品 主文獻資源 實踐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目前食品學科就業市場的反饋結果表明,傳統培養模式下的本科人才普遍存在思維方式多以模仿型為主,缺乏創新意識,動手能力較差等問題,其綜合素質、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已與我國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脫節,難以適應企業的需要,已成為制約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探索有利于培養食品專業本科生扎實基礎理論和較好工程實踐型能力的綜合人才改革方案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對學生而言,主動思考能力、設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重要。
1《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的課程特點
《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是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強且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的課程。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和分析測試能力、掌握機械單元操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將“主文獻資源”引入到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的本科教學,讓學生結合教材知識點查閱相關文獻,并根據問題設計方案,付諸校內外的實踐鍛煉,可實現培養學生“吃透”教材和經典文獻基本知識點,掌握保健食品加工原理、加工設備的運轉理論和操作方法,嫻熟各類食品的保健功能、不同加工原理和工藝流程,從而具備從事保健食品加工及有關項目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將有助于提升本科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對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課程引入“主文獻資源”的教學改革機制進行初步探索。
2“主文獻資源”實踐型教學的必要性
2.1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加強學生實踐技能是我國食品行業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近年來,我國食品行業發展迅速,也推動了食品科學與技術的快速進步。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執行能力強、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食品原料并研發出新產品的綜合性人才,同時期望綜合性人才能夠隨著消費者生活標準的不斷提高研發出保健新產品、探索保健新功能。通過教學體制改革與創新,提高學生的工廠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是通過市場調研,針對市場需求研發新型保健產品的能力等,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積累,這光靠有限的課堂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大量的專業文獻知識,以加強平時的積累,拓寬保健食品專業知識,以適應實際生產需要。
2.2結合教材章節內容,實行經典文獻講解是提高本專業教學質量的具體體現
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開始向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并重的模式過渡。在新的形勢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已不能用學業成績來衡量,而需提升到由用人單位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與專業發展能力等)來評定。對于我院食品專業的本科生來說,熟悉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和需求,能針對保健食品市場的變化,應用各種現代加工設備設計出優質保健產品,這是走入社會體現各種能力的基礎和起點。
2.3引入“主文獻資源”的靈活教學方式是提高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有效措施
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則來源于專業課程,尤其是《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教學相關的課堂知識講解和實踐課的充分鍛煉,特別是作為一門實踐性要求比較高的工科,實驗教學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對《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課程教學進行改革,設置主文獻講解環節,充分調動學生主動能動性。
3《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課程內容構成體系
從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教學改革的需要出發,主動將“主文獻資源”引入本科生課堂,讓學生盡早接觸到專業的學科知識,了解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的廣度和深度,在改革過程中注意到課程模塊銜接,實驗課時與內容設置,師資力量等多方面對以“亦教亦導式”工程實踐型技能培養為核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工程實踐型人才培養策略進行研究。結合目前保健食品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當今社會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針對培養工程技術能力強的綜合性人才,構建以“主文獻資源”作用發揮為核心,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課程內容構成體系。引入“主文獻資源”將有力促進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學院本科教學平臺實踐、學院食品加工車間的保健食品加工設備平臺實踐、學生實驗技能競技比賽以及企業車間生產線實踐平臺鍛煉,這些都是本專業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圖1)。
“主文獻資源”作用發揮為核心,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新式教學改革。
3.1以鞏固保健食品加工基礎理論知識為核心,“主文獻資源”起促進作用的實踐型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理論課程教學
目前,學校實行“大工科、寬口徑、厚基礎、加強實驗教學環節”的培養計劃,開設課程數量與學時數大幅度增加,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嚴重影響實際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需要對《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進行整體優化。本文本著以鞏固《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基礎理論知識為核心,“主文獻資源”起促進作用的實踐型保健食品專業課程教學進行優化。改變傳統保健食品功能評價實驗教學課程設置依附于理論課體系的橫向模式,超越單門課程的范圍,建立依賴食品專業“主文獻資源”,促使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和食品加工各專業課程知識串聯,實現專業實驗課程之間的聯系和貫通;適當增加實驗技能鍛煉的內容和比例,使基礎理論和產品制備實驗操作技能與整個食品專業知識體系有機的融合起來。
3.2整合“主文獻資源”,形成交叉型的教學指導,實現系統性的實驗教學
改進《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課程分配和實踐實驗資源條件,整合食品專業“主文獻資源”共享,實現保健食品實驗教學以及學生創新科研活動共享,增加學生創新能力鍛煉的機會。改變實驗教學由單一課程組和學生班級為單位的組織形式,形成交叉型的教學指導團隊和興趣型的學生學習團隊;改進專業實驗課程的內容,設計模塊保健食品產品的制備工藝,使實驗教學內容體現系統性和全面性。
3.3借助學院食品加工平臺進行保健食品的實踐活動
一方面,引入“主文獻資源”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促使本科教育傳統觀點的轉變,增加學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保健食品實踐設備的完善是基于了解保健食品行業發展的需要和趨勢,更好地將發展趨勢反饋到教學實踐中來。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實施具有較完善的應用型背景人才培養計劃,達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促進本科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4結語
本文通過強調“主文獻資源”的核心作用發揮以及社會需求為導向作用的教學改革,讓學生在掌握保健食品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引入“主文獻資源”充分拓展課堂理論的深度,使學生形成保健食品科學知識的主體框架之后,在吸收其它交叉學科知識時,會自覺地同食品科學主體框架聯系,使自己的知識有序地積累,并形成有機的聯系,有利于工作場合的實際應用。通過開展《保健食品原理與功能評價》課程引入“主文獻資源”的實踐型教學改革初步探索,大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根據實際市場需要而研發具有市場潛力產品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食品專業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Y1703090)。
參考文獻
[1] 李寧,楊大進,郭云昌,趙云峰.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與落實現狀分析[J].中國食品學報,2011,11(03):5-8.
[2] 馬利華.“食品工藝綜合訓練” 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06(0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