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勇+徐怡+陳巧玲+葉興枝+吳艷梅+程群
摘要:引進了高淀粉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品種商薯19,應用正交試驗探討了不同的底肥水平、種植密度以及追肥用量條件下甘薯的綜合性狀。結果表明,在武陵山氣候條件下,商薯19在底肥(復合肥)600 kg/hm2、密度為7.50萬株/hm2、追肥(尿素)225 kg/hm2的最佳栽培模式下鮮薯產量達到61 950 kg/hm2,且大中薯率達到90.3%。
關鍵詞: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商薯19;施肥模式;種植密度;正交試驗;武陵山區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3-4473-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12
Abstract: In this experiment, the sweet potato[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 variety Shangshu 19 with high starch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system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the comprehensive traits of sweet potato under different basal fertilizer levels, 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of Wuling Mountain, the yield of fresh potato reached 61 950 kg/hm2 and the commercial potato could reach 90.3% in the best cultivation mode that was density of 0.75 million/hm2, base fertilizer (compound fertilizer) of 600 kg/hm2 and topdressing (urea) of 225 kg/hm2.
Key words: sweet potato[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 Shangshu 19; fertilization model; planting density; orthogonal test; Wuling Mountain Area
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又名紅薯、白薯、番薯、山芋和地瓜[1],在武陵山區俗稱紅苕。目前甘薯在中國種植面積大,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2],年均種植面積在450萬hm2左右,總產約 1億t,分別占全世界的45%和80%。多年來,甘薯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恩施州)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發展中居重要位置,是恩施州及武陵山區畜牧業發展的主要飼料來源[3]。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們食物結構的改變,以及甘薯加工企業的發展,原來以飼料為主的甘薯品種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迫切需要優良高淀粉品種及配套的高效生產技術[4]。本試驗引進了高淀粉甘薯品種商薯19,應用正交試驗的系統原理和方法,對商薯19采用不同的底肥水平、不同的種植密度以及不同追肥用量的栽培試驗進行研究與分析,探討不同水平處理下的甘薯綜合性狀,找出武陵山區氣候條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和高產栽培技術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促進本地區甘薯加工業的健康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武陵山區甘薯的生產情況
武陵山區與重慶、湖南、貴州、湖北相鄰,面積約10萬km2,位于北緯27°10′-31°28′,東經106°56′-111°49′,是云貴高原的東部延伸地帶,平均海拔高度在1 000 m左右,海拔在800 m以上的面積約占全境的70%。該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平均溫度在13~16 ℃,降水量在1 100~1 600 mm,無霜期在280 d左右,玉米、馬鈴薯、甘薯為該區域的主要農作物。隨著甘薯淀粉加工業的發展,民營加工企業紛紛崛起,生產的甘薯粉條(絲)系列產品遠銷國內外,帶動了薯農的積極性,2002年起,穩定發展甘薯生產已作為農業部定點扶貧武陵山區主要措施,有效地促進了該區域甘薯產業的發展[5]。
1.2 試驗材料
引種的高淀粉甘薯品種商薯19,該品種具有抗病毒性強、薯蔓短、結薯集中、薯塊整齊、食味好、淀粉含量高、商品薯率高、商品性好的特點,淀粉含量23.0%以上,特別適宜作淀粉加工用薯。
1.3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恩施州農業科學院西河壩試驗基地,海拔450 m,試驗地平坦,黃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油菜,播前翻耕,人工碎土后起壟移栽,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一致。
1.4 試驗設計
試驗按照正交設計,選用L9(34)正交表,采取3因素、3水平的正交設計(表1)。試驗設3次重復,9個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共27個小區。每小區設3行,小區、區帶間及四周走道均為0.4 m,小區面積為6.67 m2,長3.33 m,寬2 m。在苗期、花期各追肥一次(每次按設計用量的一半追施),同時中耕除草。
1.5 栽培管理
3月16日排種,5月25日大田整土,5月28日栽插大田,栽前按試驗設計施足復合肥作底肥(含N、P、K各15%),6月10日大田按試驗設計追施一半尿素,7月10日中耕除草,7月12日大田按試驗設計追施一半尿素,8月4日、30日利用磷酸二氫鉀0.1 kg加水50 kg分別葉面噴施鉀肥一次。10月15日田間考察,10月17日收獲甘薯。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植株的影響
田間調查結果(表2)顯示,所有處理甘薯均能正常生長,單株結薯數為2.2~6.8個,大中薯率為85.9%~96.8%。
2.2 不同處理對甘薯鮮藤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對甘薯鮮藤產量的影響幅度較小,處理S5鮮藤產量最高,為69 150 kg/hm2,與處理S1間鮮藤產量差異極顯著,與處理S6差異顯著,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S1鮮藤產量最低,與處理S4、S8間差異顯著。
2.3 不同處理對甘薯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處理3鮮薯產量最高,折合單產61 950 kg/hm2,與處理S9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與處理S1、S2、S4間差異顯著,與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其次為處理8,折合單產60 000 kg/hm2,與處理S1、S9差異顯著,與其他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處理S9綜合產量最低,只有50 700 kg/hm2,與處理S7差異顯著。
3 結論
甘薯產量的高低除與品種本身的特性相關外,還與氣候、土壤、特別是栽培技術密切相關。一個優良的品種,加上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將發揮其更大的增產潛力。本試驗主要從影響甘薯生長的底肥、密度和追肥3個因素進行探究,結果表明,在武陵山氣候條件下,商薯19的最佳栽培模式為處理S3,即底肥600 kg/hm2、密度為7.50萬株/hm2、追肥為225 kg/hm2組合趨于合理,鮮薯產量達到61 950 kg/hm2,且大中薯率達到90.3%。為該區甘薯產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 王維金,朱旭彤,余德謙.作物栽培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187-197.
[2] 金善寶,莊巧生,李競雄,等.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166.
[3] 謝瑞禮.恩施州甘薯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A].長江流域甘薯產業發展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8-14.
[4] 秦光才,鐘育海,呂澤文.恩施州農作物種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種業,2012(9):19-21.
[5] 程 群,徐 怡,瞿 勇,等.恩施州甘薯機械起壟模式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8):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