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潔
摘 要: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意義重大。積極心理學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以及正確積極的生活心態,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很多共通之處,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是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趨勢及現實需求。文章立足于積極心理學概念及發展,分析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對其實踐應用進行了深入探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思政教育;發展;作用;實踐應用
綜合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實際工作中仍存在較多的問題急需解決,例如教育觀念比較落后、缺乏完善的工作機制等。再加上網絡時代背景下社會環境的日漸復雜,大學生的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化特點,都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力度,實現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所以,加大對積極心理學的實踐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及發展
在探討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實踐應用之前,應先明確積極心理學概念,并了解其發展歷史,以此作為理論基礎。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
積極心理學屬于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心理學的一次革命性發展和創新。積極一詞源于拉丁語positism,最初表示內心沖突和潛在的內在能力兩種意思,之后被應用于心理學研究領域[1]。所謂積極心理學表示借助科學的原則和方法,從積極角度對人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并對被研究者當前的心理狀態做出判的一門學科。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社會環境等幾方面,主張關注人性優點和價值,并兼顧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主要目的是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次改進和完善。
(二)積極心理學發展進程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最早開始于上世紀30年代,到了6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對人類潛能加以分析和研究,使得積極心理學得到了迅速發展,相關基礎理念體系基本形成。但是二戰的爆發卻影響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在戰爭時期,積極心理學研究方向更加側重于對人們精神疾病及心理創傷的治療。隨著相關研究的持續深入,積極心理學基礎理論體系也變得更為完善,研究內容也變得更為寬泛,強調以人們潛意識中的樂觀積極心態,引導其自身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此來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生活觀念[2]。
二、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積極心理學能夠對人類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有利于正確價值觀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將其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促進相關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對學生及學校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對學生的作用
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體,積極心理學的有效應用,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當前很多大學生的學習狀態比較放松,吃喝玩樂、荒廢學業現象突出,沒有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和發展發現,對就業表現為迷茫甚至是恐懼,存在嚴重的消極心理。以積極心理學為引導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夠通過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使其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做好職業規劃和發展計劃。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不輕易言棄,敢于拼搏、敢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難,在逆境中鍛煉自身的不屈心性和堅韌品質[3]。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利用積極心理學對學生主觀意識的引導作用,可以帶動學生主動發掘自身的內在品質,放大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潛移默化過程學生便能夠逐漸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進而促進其自身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對高校的作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學生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會推動高校的良好發展。首先,可以幫助高校構建完善的思政教育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再加上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思政教育體系所暴露出的缺陷與不足越來越多。而積極心理學的有效應用,是對高校傳統思政教育體系的一次改革和完善,在提供新工作角度的同時,也拓寬了思政教育范圍,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成果的提升。其次,可以打造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思政教育工作隊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由專門的教育人員組織執行,而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對其工作理念及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樹立全新的工作理念,擺脫傳統工作模式的束縛,結合思政教育體系新的特點,調整改變傳統教育方法,注重師生課堂互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利用更多空閑時間,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斷提升、強化自身的教學能力,以便更好的承擔起思政教育工作的重擔[4]。
三、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實踐應用
基于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體現出的多方面作用,必須探索有效路徑,采取科學措施實現其良好應用,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一)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時,應先科學利用心理測量技術,如《牛津幸福量表》、《主生活滿意度量表》等,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而才能了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以便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消除學生存在的消極、不健康心理,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比如,在大一新生入校時,可以通過心理測評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以測評結果制定科學可行的思政教育工作計劃,明確教育目標。高校在利用心理測量技術時,應構建完善的測評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生活滿意度等,確保測評內容的全面性,提高測量結果的可觀真實性。
(二)重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應用積極心理學時,應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力度,加強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一方面,應借鑒西方國家成功教育經驗,主動、積極引進國外心理學教材,結合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特點,以及當代大學生特點,創新傳統教學理念、教育模式、教材內容等,緊緊圍繞積極心理教育構建完善的心理學課程體系,輔助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應提倡并推廣跨學科滲透教育形式,加強思政教育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心理學在各個學科中的良好滲透,延伸思政教育深度和廣度,實現對教育效果的良好改善[5]。
(三)關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大學階段是學生性格變化的重要時期,對學生未來成長及發展影響深遠,在應用積極心理學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應樹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心理健康輔導及思政教育的針對性。首先,應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疏通并消除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其次,注重對學生自身積極潛能的挖掘,通過創造機會、提供條件、創設情境等方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和品質,在認識獲得、品質養成過程中實現自我修正和自我教育。
(四)培養學生積極社會心態
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所占比重較大,優渥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寵愛,使得很多學生在與人相處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意識,不懂得寬容與感恩,抗壓抗挫能力較差,缺乏積極社會心態。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應借助積極心理學作用培養學生積極社會心態。通過感恩沉思、感恩記錄、表達感恩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活幸福感,使學生能夠及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困難與挫折。同時,應采用類似方式對學生進行寬容教育,使學生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發生矛盾時減少學生的怨恨情緒,并盡快平復自身情緒,以包容心態對待他人,幫助學生逐步養成積極的社會心態。
(五)加快教育方法改革創新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使得傳統工作模式及內容發生了較大變化,教育方法也應該及時作出相應改變,這就需要加快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創新。首先,應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渠道,加大積極心理學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比如,可以采用專業知識講座、專家研討會、征文比賽、辯論大賽等活動形式,并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條幅、標語、校報。公示欄等途徑,使更多學生學習了解積極心理學知識。其次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比如,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發布積極正能量的話題,使學生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觀念,以實現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結束語
積極心理學的良好應用,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徑,既是滿足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求的必然趨勢,也是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更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有力手段,對促進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立足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現狀,結合大學生特點,采取科學可行的工作策略,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并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新型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嚴蘇丹.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途徑探析[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5,(16):35-36.
[2]劉書超,周弦,向陽.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運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5):106-107.
[3]李雪婷.探討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5,(13):174-175.
[4]裴文翠.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運用[J].科技風,2016,(9):49-49.
[5]魏佳赟.探討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J].科技展望,2016,26(11):3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