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琦
摘 要: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有優勢與不足之處。本文以三網融合和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背景,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的優勢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傳播方式;廣播電視;優勢;不足
一、廣播電視傳播方式概述
(一)傳播方式的內涵及外延。本文指的傳播方式系指大眾傳播方式,是科學技術發展到特定階段之后才出現的傳播方式。大眾傳播方式為業內所接受的定義一般是指借助報紙、雜志等平面印刷媒介,或者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以及新興的網絡媒介等各種大眾傳播媒介,來傳遞各種信息的方法和過程。
(二)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的含義及表現。廣播電視傳播方式,是指以國家或大財團資源為依托,以電子技術設備為物質技術基礎,借助無線電波、電視信號或導線等傳播媒介,傳遞聲音、圖像等各種信息的方法和過程。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作為傳統的傳播方式,廣播電視與電信網絡、互聯網三者之間逐步互聯互通,在內容、業務、功能等方面出現逐漸融合的趨勢。
二、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的優勢
(一)廣播電視普遍具有較高的媒體地位。廣播電視一般都是依托國家政府,或者大財團豐富的社會資源而設立。在我國,廣播和電視一直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為媒體人和社會大眾所熟知。因此,廣播電視在全社會的媒體格局中,尤其與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相比,具有較高地位和權威。
(二)廣播電視一般具有專業的制作內容。一直以來,作為傳統媒體,廣播電視堅持以內容為王,憑借第一手的資料、原創的表達、精益求精的制作來吸引用戶。而互聯網媒體一般沒有新聞制作權,只有轉載權。因此,廣播電視具有制作內容上的優勢。
(三)廣播電視一般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廣播電視都是依托雄厚的財力和豐富的社會資源,建立起專業化的完整團隊。長期以來,他們憑借更為嚴謹的法治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事傳播事業,其傳播信息與互聯網媒體中紛繁雜亂的信息相比,在社會公眾中享有更高的公信力。
(四)廣播電視一般具有更廣泛的受眾。廣播電視的接收設備非常易于操作,不論婦孺老少,打開開關即可通過視覺、聽覺接收相關信息,因而與其他傳播方式相比,會有更廣泛的受眾。尤其是在那些經濟落后、互聯網設施缺乏的偏遠地區,該優勢特別突出。而互聯網媒體常常對使用者的文化層次、閱讀能力、操作技術有一定的要求,使互聯網媒體的受眾更多地局限于年輕一代。
(五)廣播電視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廣播電視憑借技術或帶寬優勢,往往可以更為便利地綜合運用音樂、文學、影視等各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段,以豐富多彩的內容,調動受眾的視覺、聽覺,增強自身的感染力。因此,廣播電視與其他媒體相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三、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的不足
(一)線性傳播,不易回聽、回看。不論廣播還是電視,它們的任何信號都是轉瞬即逝的。廣播電視的任何節目,都必須按時間軸線形展開,而受眾也必須按照節目播出的時間順序收聽、收看。接收者雖然可以利用錄音、錄像技術,在下載后進行回聽、回看,但這些操作也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而且很多時候不便實施。
(二)單向傳播,互動性較差。廣播電視節目的線性傳輸過程一般是單向的,作為受眾往往不能介入節目的制作或傳播過程。雖然在某些節目中,廣播電視節目可以接受某些受眾參與節目的制作或傳播,但對絕大多數的受眾來說,仍然是缺乏互動體驗的。尤其是對于那些在互聯網技術、移動技術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受眾而言,是缺乏親和力、感染力的。
(三)固定傳播,受眾難以發揮主動性。受制于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的線性傳播和單向傳播這兩大特征,受眾無法像面對報紙、雜志、互聯網媒體那樣,充分發揮主動性,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控制。這與年青一代追求個性、張揚自由的生活節奏是不太契合的。
(四)傳播內容偏重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多元文化的傳播呈現弱勢。基于傳播者的地位和受眾的廣泛性,廣播電視所傳播的往往是為社會大眾所廣泛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和偏好。對一些小眾的心理訴求關注不夠。尤其在一個多元價值觀并存的信息社會里,作為傳統媒體,廣播電視的文化整合力有待加強。
四、結語
無論傳媒格局如何變化,廣播電視作為傳統的傳播方式,盡管面臨著種種挑戰,但基于其傲于業界的優勢資源、長期成功運營所積淀的品牌價值,在信息化時代依然能夠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鑒于此,筆者建議在三網融合和傳播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廣播、電視及其各從業者應勇敢地應對各方面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謝誠.電視媒體的優劣勢分析[J].視聽界,2013(3).
[2]田娟.論廣播電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優勢[J].科研,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