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枚+高瑛
摘 要: 當今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校本教材開發、教法改革、教育形式多樣化、構建心理教育和危機干預網絡體系5個方面論述了高職院校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增進其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職院校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國家大力提倡職業教育的現在,高職院校不僅要專業和技能并重,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相關研究表明:堅強的意志品格、專心致志的科學精神,誠信明禮的生活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等構成的“穩定性”是組成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核心競爭力強弱的最大影響因素,其中專心致志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影響力最為突出[1]。成就大業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人是難以成就大業的。堅韌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意志以及榮辱不驚的品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于成就事業是至關重要的[2]。
因此,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十分重要。
二、在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高職院校中,如何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職業教育必須面對、無法繞開的重要課題。
(一)心理健康課程實行全程覆蓋,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化
絕大多數大學生,入學年齡十八歲左右,二十幾歲畢業,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心理發展的“定型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從入學到畢業全程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態非常重要。
為新生入學第一學期,他們心理健康課作為必選課程,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作為“草莓”一族的“90”、“00”后,他們不少人是第一次離家,加上環境和學校的改變,他們急需心理健康知識的幫助來提高適應能力,促進心態調整,適應新生活。據湖南城市學院統計資料表明,全年有132人咨詢,其中一年級占39.4% ,二年級占12.9%,三年級占29.5 %,四年級占18.2%[3]。顯然,大一新生占比最高。因此,在一年級開展心理健康課程使絕大多數新生能夠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會自我調控,提升適應能力,對他們走好大學第一步非常重要。
從上面的數據,也不難看出,每個年級都有學生因戀愛、學習、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只是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問題的側重點或方向不同而已[4]。
二年級學生由于大部分學生已經適應,而畢業就業還比較遠,極容易出現迷茫,無學習目標,得過且過的情況,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在二年級將職業規劃的和職業選擇作為重點,強化職業方向和職業能力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也為三年級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要強化就業教育,針對就業困惑和選擇困惑,加大就業心理輔導,促進學生順利畢業就業。通過全程心理健康,
(二)大力強化心理健康課校本化研究,凸顯心理健康的實用性和適用性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 、“以學校為基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鄭金洲在《走向校本》中這樣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學校領導、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基于學校”,就是要以學校為現實情況為基礎。
每一所職業院校都是為市場某一個或幾個行業服務的,學校的標準要體現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有知識、技能的標準,有性格、意志的標準,有道德和行為習慣的標準。當然,不同行業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有不同的要求。而校本化心理課程就針對本校主要專業的行業要求和市場現實要求開發的,將心理教育課程分解成特色目標鮮明的教學單元模塊,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模塊教學,既有每個班級都有的必講模塊,又有針對不同專業的備選模塊,凸顯課堂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三)注重教法改革,改變傳統的知識教育模式為心理體驗式教育,使心理健康能真正深入人心
在心理健康課中,老師不必“名之必冠理論”“言之必用術語”。相反,要盡量避免僅僅將其作為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應體現“以生命影響生命”這一教育本質。改變傳統的知識教育模式,采用以心理體驗式為主的新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現實,注意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4]。只有有了深切的個人體驗,才能真正的觸動心靈,才能有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如采用心理游戲、角色扮演來培養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去切身體驗,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角色中個人的責任;通過角色互換,讓學生體驗,角色不同,認知不同,從中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培養合作能力。
(四)采用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拓展活動、團體輔導、個體咨詢等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性和針對性
雖然大一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畢竟院系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會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每個院系可以根據自己院系的實際情況、專業特點、心理需求,開展不同心理專題講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性和針對性。
如:針對新生開展《我的目標、我的選擇》心理專題講座,分析專業優勢,進行心理定位,讓大一新生盡快確定學習目標,走出失落和迷茫;針對二年級學生專業的特點開展《學會感恩、學會合作》心理拓展游戲,讓他們體驗責任感和合作重要性;針對大學生面對異性關系困惑,開展《關于愛情》愛情觀、婚戀觀教育;針對畢業班學生開展了就業心理和入職適應性專題心理講座,解析就業心理和如何提高入職適應性,為學生及時解決現實中的困惑等等。許多個性化的心理專題講座和活動,具有針對性,富有趣味性,兼有啟發性,通過豐富的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不同途徑和不同方式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除了團體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加強個體咨詢,通過深入地個體咨詢,疏導心結,排解困惑,釋放心理壓力,引導學生直面問題,積極應對,更好生活。
(五)構建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網絡體系,實現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機預防的立體化覆蓋
高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是個系統工程,從學校領導層到院系,從班級到個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建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五級網絡體系”,即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領導小組—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團委—系(部)心理健康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形成上下貫通的立體化網絡。五級網絡體系的建立,形成了全員關心、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氛圍,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分層次、有重點,對學生心理異常情況做到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五級網絡的建立,使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機預防的實現了立體化覆蓋,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專業化。
綜上述,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正如習主席所言,讓大學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在高職院校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對實現我們從制造大國到到制造強國的中國夢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趙培信.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統計分析,[J]科技信息,2013年第15期,15-17.
[2]馬明輝.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層次分析研究,[J]市場論壇2006年第3期(總第24期).
[3]冷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調查與對策思考-以湖南城市學院為例,[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2月:204-241.
[4]蔣曉蕾.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J].新校園(上旬),2016(03):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