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艾華+蔣杭
摘要:以湖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面臨的改革形勢為切入點,結合相關文獻和調查數據,分析了現階段湖北省農業存在的產業結構需優化、生產成本上漲、環境亮紅燈等主要問題,并以此為導向,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深入推進湖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湖北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農”問題;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3-462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51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Hubeis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relative data and investigations, the major problems of current Hubeis agriculture,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needing optimization, growing cost of production and the threatened environment, etc., were analyzed. More importantly,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boost farming efficiency, to stimulate rural income and to keep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so as to further push forward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Hubei in the hope that Hubei will turn from a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province into a powerful on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ree-rural” issues; Hubei province
自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每年發布的“1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問題,持續不斷地引領中國“三農”事業的改革發展,使得中國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農業農村發展也進入了“結構升級、方式轉變、動力轉換”的新階段,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對于湖北農業而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順應新形勢和新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湖北省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
1 湖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勢的基本判斷
1.1 湖北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大省,農業總體穩中向好
在“十二五”期間,湖北省農業成績斐然。2015年,湖北全省糧食產量達到2 703.28萬t,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糧食產量“九連增”(圖1),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油料、棉花、生豬、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食用菌、鮮雞蛋、小龍蝦、河蟹、蜂蜜等特色農產品出口總量位居全國第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4萬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全省農民收入以平均每年超千元的勢頭增長,連續5年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收入增幅連續5年超過全省城鎮居民收入[1]。
1.2 湖北農業在穩固“十二五”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顯成效
由表1中湖北省主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及產量數據可知,2016年湖北省在主動調減和因災減產的雙重因素推動下,縮減糧食、棉花、油料的種植面積,分別比上年減少2.916萬、6.223萬和7.128萬hm2,使糧、棉、油三大農產品產量出現近年來首次共同減產,分別比上年減少5.52%、36.81%和2.90%。但得益于茶葉、水果、蔬菜、小龍蝦及其他特色農產品產量的持續增長,全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 725元,同比增長7.4%。
1.3 湖北省現處于多重發展戰略疊加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湖北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要求
由圖2可知,湖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1年的13.1%持續下降至2016年的10.8%,但湖北農業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其在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地位仍需鞏固。“十三五”既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關鍵節點,湖北必須牢牢把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多重發展戰略,以釘釘子精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穩定產能、調優結構、提升質量、激活市場、提高效益,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產業融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2 當前湖北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產品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湖北農業生產需要提質增效
隨著湖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得多元,即農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偏好多元化,相比于“價廉、安全、保障溫飽”的農產品,部分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綠色、有機、環保、個性化定制”的農產品。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結構發生了改變,這就要求農業供給側結構必須由以往生產主導型向市場消費主導型轉變,適當調整農產品的品種結構,提高農業供給結構的質量和效率,以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后的市場需求。以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蔬菜生產情況為例,該州農業局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州蔬菜總產量235萬t,全州年人均蔬菜占有量達到580 kg,比全國平均水平(549 kg)高5.6%,全州年蔬菜需求量為162萬t,年人均蔬菜消費量約400 kg。盡管恩施州蔬菜總體生產量充足,全州年人均蔬菜占有量比消費量高180 kg,然而恩施州蔬菜供給結構仍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一方面,傳統“三大宗”蔬菜占播種面積的49.3%,遠高于僅11%的對應蔬菜消費量;另一方面,由于季節性因素,當地冬春季喜溫蔬菜不能自給,消費者對其他品種蔬菜的需求得不到滿足[2]。endprint
2.2 農業生產結構仍需調整,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高
近年來湖北省在對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的結構調整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6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 0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是農業產值的2.5倍,年營業收入超過10萬元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全省達到4 700家,綜合收入達2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9%、26.2%[3]。盡管如此,農業生產仍未完全適應社會發展和民眾需求,農業結構性失衡問題依然存在。以湖北棉花產業為例,雖然湖北省已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調整棉花產業結構,但受國家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消、生產成本攀升、棉產業疲軟等因素的影響,湖北省棉花產業仍然面臨棉民種不起、棉花賣不起、企業用不起、政府補不起的“四不起”挑戰。具體說來,湖北農業仍然存在基礎設施短板有待補齊,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失衡,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不明顯,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集約經營發展滯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緩慢,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不健全等結構調整問題。
2.3 農村資源環境亮起紅燈,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升
與傳統工業領域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同,單一農產品產能過剩的背后是嚴重的產能透支。中國農業生產長期依靠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型方式獲得增長,不僅導致了農村資源環境因過度開發而被破壞,而且造成了農用耕地數量減少、總體質量下降,農業資源更加緊張的后果。對湖北省而言,由于農藥化肥利用率較低,農膜、畜禽養殖廢棄物殘留量過高,農村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有效處理,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了湖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襄陽市作為湖北省百億斤糧食大市,2015年僅糧食作物秸稈總量就達550萬t以上,雖然大部分秸稈通過直接還田的方式暫時解決了焚燒污染問題,但是連續性的大量直接還田,也會造成病蟲害加重、氮肥投入增加等新的污染問題。同時,襄陽市土地復種指數過高,導致土地肥力下降,農資投入量越來越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威脅[4]。
2.4 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
一方面,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性走弱,以大米價格為例,若按每千克稻谷可出0.7 kg大米折算,2015年泰國稻谷價格為1.68元/kg,而中國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為2.76元/kg[5],國內市場同類農產品價格大多遠高于國際市場,中國農產品價格已觸及價格“天花板”。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效率仍然不高,農業資源要素投入成本逐漸增加,農業生產成本 “地板”不斷抬升。“兩板”雙向擠壓,導致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部分農產品在特定的時期還出現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不合理現象。根據二十國集團農業市場信息系統(AMIS)數據庫記錄的中國大米供需數據(表2)顯示,2014/2015年中國大米生產量為49 488萬t,進口量為4 545萬t,庫存量為17 485萬t,同比分別增長0.07%、13.60%、1.30%;2014/2015年國內供應量同比增長1.80%,國內利用量同比增長1.88%,兩者大致持平,使國內大米市場保持平穩,但面對全球大米庫存量不斷增加、國際大米價格大幅下跌的大環境,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均在縮減庫存量。從2015、2016兩年的數據可知,中國大米市場已進入調整期,未來中國大米庫存量將在合理范圍內穩步縮減。
3 深入推進湖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建議
“十三五”時期是湖北農業爬坡過坎、提檔升級的改革發展關鍵階段,湖北農業必須以問題為導向[6],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深入推進湖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1 調整農業種養結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1)要深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以“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進一步調精調優農業結構。以穩定糧油生產為前提,全面開展優質經濟作物高產創建,調減露地大路菜,擴大精細菜規模。同時大力發展優質高效漁業,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漁業養殖和草食畜牧業的區域布局。加快培育一批水產大縣、專業漁村,建立一批現代漁業示范基地。扎實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加快創建畜牧強縣和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推進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
2)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繼續推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把品質、安全、綠色、文化等價值凸顯出來,讓消費者了解并認同農業生產的多重價值,繼而引領種養業品牌培育與產業升級。同時大力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鼓勵農產品加工精深化和農副產物利用開發綜合化,積極為農民采用訂單直銷、連鎖配送等新型銷售模式牽線搭橋,引導傳統的“政策性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轉變為緊盯市場需求變化的“市場化農社對接、農超對接”。
3)促進農村第三產業多元化發展。大力發掘湖北各地在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資源稟賦優勢,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統一標準,打造特色品牌。同時要借助湖北農村自然風光優美、地域文化豐富的鄉土底蘊,依托大江大湖、綠水青山、森林草地等湖北優質的綠色生態環境,積極探索“旅游+”“生態+”等產業開發模式,推進一、二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創建一批集聚荊楚特色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村鎮。
3.2 培育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樹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
1)面向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覆蓋產業鏈條各環節,具備生產、管理、營銷等多方面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落實完成培育4.5萬新型職業農民的年度任務,以確保到2020年湖北新型職業農民達100萬人的遠期目標按時完成。著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視各類農業農村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融合劑的作用,從而全面提升和強化湖北省農業經營主體的綠色發展意識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endprint
2)加強農業污染防治,全力推動農村綠色發展。首先,要加強對湖北省農業資源的保護和高效利用,推動高效綠色生產模式和高效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其次,要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7],堅決采取必要措施,淘汰落后產能。最后,要加強農村生態的保護與修復,對湖北全域內的山水林湖田進行綜合治理和保護性規劃開發,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實施農產品安全戰略,滿足全社會對綠色農產品需求。隨著人們“不僅要吃飽而且要吃好”的觀念不斷增強,全社會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然而,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持續發展,對農業生產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要生產安全、優質、綠色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必須加強農產品產地生態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逐步健全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
3.3 加快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強化科技創新驅動
1)積極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推進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借助二維碼(QR Code)、無線射頻識別(RFID)等物聯網技術,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貯存、消費的全程信息進行感知、傳輸、融合及處理,構建以質量為核心的農產品溯源體系,提高湖北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品牌辨識度。實施云計算和大數據發展戰略,切實做好“點對點”“面對面”“系統對系統”的信息服務,落實湖北省“互聯網+”行動和建設“智慧湖北”的相關要求,提高農業供給側資源配置效率。
2)深入打造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持續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加工企業與電商企業間的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創建政府主導的“農村+高校+電商平臺”的人才培養機制,轉變農業供給側經營方式。改革農業科技體制與運行機制,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搶占農業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建設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的農業技術體系,增強農業供給側信息應用能力。
3.4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借助農業脫貧攻堅
1)以“三權分置”為契機,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嚴格遵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賦予農民更多、更充分的權利,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建設建成旱澇保收、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改變過去“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土地使用模式。荊門市沙洋縣在湖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先行先試,首創的“按戶連片耕種”模式,有效解決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的問題,為湖北全省乃至全國的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提供了參考范本。
2)補齊產業扶貧短板,助力農村精準脫貧。推進精準扶貧,既要發揮“政府之手”的核心主導作用,又要用好“市場之手”,調動配置資源。通過選準產業、用好市場、健全機制、建立基金等措施,整村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將優勢農業資源變為資本,依靠產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同時引導并鼓勵各級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延伸金融服務網絡,增加對貧困地區有特色、有潛力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農業農村融資成本,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3.5 嚴格堅守改革底線,完善獎懲監督機制
1)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首先,施策者必須牢記“糧安天下,農穩民心”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兩句話的深刻含義,必須了解農業尤其是糧食安全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要深刻地認識到通過優化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來改善農產品供給結構,決不意味著要放棄或者弱化糧食產能,而是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并優化糧食產能。其次,必須牢記農民增收是核心目標。通過對生產結構、產品結構和質量標準的調整和優化,構建“以特色贏得市場,以質量贏得價格,以技術換取效率”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模式,同時加大培育湖北農村的新產業新業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與網絡,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切實建立起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
2)加強法律法規宣傳,保障改革公平高效。組建農業政策和法制宣傳隊伍,深入基層向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宣傳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知識,加快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改革,積極配合全國農業綜合執法信息平臺的建設[8],讓執法過程更加透明化、公開化。加快建立農業部門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制度,為農業農村弱勢人群提供必要的司法咨詢和救助。同時按照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放管服”改革要求,結合湖北省農業農村實際情況,可出臺地方性法規,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的行為進行相應地獎勵和懲處,以確保改革各項工作公平、公正、高效推進。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EB/OL].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2/auto5473/201611/t20161125_
921705.html,2016-10-19.
[2] 柳文錄,李家錦,常憲衛,等.湖北省恩施州蔬菜供給側改革與發展對策[J].中國蔬菜,2016(7):10-14.
[3] 湖北省農業廳.湖北省農業廳2016年工作總結[EB/OL].http://www.hbagri.gov.cn/gk/jggg/ndjg/200002862.htm,2017-01-23.
[4] 吳 山,王朝暉,凌 冬,等.襄陽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8):4846-4852.
[5] 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2):104-115.
[6] 劉兆麟,陳寬宏,董慧麗,等.以問題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政策,2016(9):50-52.
[7] 宋洪遠.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農村經濟,2016(10):18-21.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moa.gov.cn/govpublic/BGT/201702/t20170206_5468139.htm,2017-0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