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琰
摘 要:當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后,后現代狀態下人們對物質的觀點就改變了,形成后物質價值觀。新的價值觀促成了新的設計觀,在設計中,生態、環境的問題越來越被重視。生態的產品設計是既考慮人的需求,又考慮生態系統安全的設計。“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想是當今設計的主流。生態設計理念的提出正是我們采取合理手段的第一步,發展和完善生態設計,可以實現人類與大自然融合共存的理想。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設計;生態產品設計
一、前言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20世紀初開始深入人心,它要求設計師的思維不能只停留在產品的外形以及功能的改善方面。但是人的行為實際上是非理性的,歷史經驗也證明,“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由“機器生產”造成的負面作用。隨著再生設計和生態設計的出現,在設計界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設計思想——“以自然為本”。這是人類為了持續生存和發展,重新考慮人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結果。當代,人類必須從生態學世界觀角度重新規劃,并在此基礎上重新設計各種東西。
二.生態學與生態設計
(一)生態學
從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追求物質財富一直是工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在許多國家工業設計的目的也是追求占領市場。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是能源,這種設計思想到1970年代出現了變化。人們開始轉向環境保護,并提出了生態產品觀念,強調從生態系統角度從事設計。生態學的出現并不是功利的實用主義,而是反映了設計的道德責任和對人類長期生存的思考。對生態學定義的最新概括是紐約州米爾布如克生態體系研究所給出的:“生態學是研究影響生命體總類和分布的各種過程,各種生命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生命體的轉變以及能量和物質轉換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定義指明生態學所研究的是一個系統體系,反映的是系統中各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在生態學的發展初期,主要偏重于研究生物與自然的關系,并不包括人的因素。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界的干擾增加后,加快了生態學的發展,內容也更加復雜,同時也更加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二)生態設計
生態設計,又稱綠色設計,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圍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有效利用能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一主題而提出的新的設計概念和方法。它旨在系統有序地探索人類產業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關系,有效地避免高科技工業化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沖突。生態設計是一種新的設計概念,當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后,生活觀念也就發生了變化,選擇產品的觀念也會出相應的變化。以往,人們大多追求更新、更好、更高級、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設計中,產品質量和使用壽命不是第一考慮的事情。意識到環境的重要作用后,德國的設計師就曾經批判過“流行性”的設計道德觀念,設計簡約、質量保證成了德國設計的總體風格。用戶心中的美學觀念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人們不再追求時裝、華麗的產品和高級用品。簡樸、簡單的后現代設計使人們開始重新享受慢節拍的生活。“少就是多”的設計理念也重新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對人友好且對環境友好的生態設計恰好符合了人們的新需求。
三、生態產品設計
生態產品設計是指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通過創新和采用恰當的技術,盡量將產品對環境的直接和間接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而使設計出來的產品既具有環境效益,又具有功能效益。換句話說,生態產品設計就是利用生態學的思想,在產品設計開始階段以產業生態學中的工業代謝理論和生命周期評價為基礎綜合評估產品的環境績效,在實驗實施階段對能源、原材料、產品和廢物等整個壽命期進行綜合平衡。生態產品的設計在當代也被稱為面向環境的設計或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有學者認為生態產品設計應包含以下幾個特征:對人和生態系統的危害最小化;產品的材料含量最小化,產品的回收率最高;零部件的再制造利用率最高,材料能進行的逐級循環率高;用戶或消費者能接受并能夠實現交換的產品。因此,在生態產品設計的研究范圍也就圍繞人、生態環境和產品三個要素來展開的。
四、生態產品設計的要素分析
產品是為人類服務的,而人生活在環境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中,于是 “產品-人-環境”就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系統。人在三者中間起到了樞紐的角色,是產品和環境的中心。設計產生的“產品為人類服務”的理念,最終也應該體現在對環境的友好方面。生態產品設計就是人類為了回應環境的需要而產生的。
(一)人與環境
生態學發展最快、最廣泛的領域就是與人相關的領域。其中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學與人類設計活動的關系極為密切。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人與環境是一種對立統一的存在,人類對環境的作用和環境的反饋作用相互依賴,互為因果,構成一個共軛體。人類對環境的作用越強烈,環境的反饋作用也越明顯。人類的活動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恢復和改善時,環境的反饋也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反之,人類將受到環境的報應。自人類從事各種活動開始(包括設計),對自然環境就有了或多或少的干擾。當這種干擾和破壞在一定限度內時,自然環境對人類的負反饋作用較小,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不會產生根本的影響。譬如工業革命以前的人類活動,它們對環境的負干擾并不足以影響到人類自身,也就一直都沒有人提到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但是,工業革命以后,尤其是近幾十年,人口爆炸,生產力迅速發展,人類整體生活水平和物質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人類開始認識到這些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威脅自身發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客觀地來說,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所占的比重隨著城市的建設而越來越大。相比較來說,設計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并不算是最大的問題,但是我們常說要“居安思危”,當上述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問題逐漸解決后,設計問題是不是就成了破壞環境的主要因素呢?所以,我們要在問題還沒有發展之前,就要提高警惕。在設計中加入生態的理念,且它應該是與常規設計和“結合環境的設計”有區別的,我們追求的是一種降低對環境負干擾的設計,是一種有限的“生態設計”。endprint
(二)生態產品與環境
生態產品設計的主要出發點是減少自然原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減少廢料和垃圾,防止對人、生物、自然環境的破壞。具體來說,可以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降低天然原材料的消耗。生態產品設計就是要盡可能減少原材料的消耗,選擇替代材料或使用可循環再生材料,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產品易維修。例如現在一些燈具設計師就已經在設計中利用廢棄物翻新再創造。第二,選擇的原料在加工過程中要考慮節省能源和水。制造產品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水,因此也就出現了能源的消耗和水污染等現實問題,這些廢物質會對環境造成進一步的惡化,就形成了一系列連鎖惡性循環。治理當然很重要,但積極的方法更好,我們可以節省能源和水,選擇易加工的原材料,創新制造工藝,采用低消耗、低放熱過程,采用簡單工藝。第三,減少包裝造成的浪費。消費設計時代,包裝精美而奢華,是一筆很大的浪費。如今,包裝更多的一種文化的體現,在生態設計中,包裝是為了保持產品的質量、產品可用性,保證產品安全和運輸,應盡量減少對用戶無用的包裝,并采用可再生材料。第四,產品應便于拆卸并可回收利用。過去一些產品不可拆卸,一旦某個零件壞了,整個產品都會報廢,而且其中很多材料是不可分離回收的。生態設計就要求從概念設計時就應當考慮產品部件是可以拆卸的,所用材料也要盡可能地回收再利用。此外,小型化設計也是生態設計的一種趨勢,產品小型化可以更好地達到和滿足以上的許多要求。
(三)生態產品設計與“天人合一”
20世紀末期開始,人類對環境問題有了積極的回應,并在世紀之交蔚然成風。 “綠色設計”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追求人與自然共同生存發展,以大自然為朋友,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和生命、生活的組成部分,與自然和諧相處,合為一體,是人類得以持續發展進步和實現自身最高價值的生存理念。用中國的著名哲學術語表示,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其實就是廣泛意義上的生態設計。“合一”不僅指設計與大自然環境外在景觀形態上的交融,而且在于它們深層次的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這種設計的核心思想是節約自然資源,克服生態危機,使人類與自然融合一致。人類更多地認識到,只有生態設計,人類社會才能長期存在和持續發展,也只有與此符合的設計和生活方式,才真正能體現出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統一,體現出對人類及其全面發展的關懷,保證人類的美好而有價值得生活和社會進步。所以,生態設計在其內在的精神方面是在“以人為本”的設計基礎上,進一步尋求可以在新世紀的時代條件下達到某種本質上的統一。
五、結論
過去人類對大自然的自私態度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多環境問題,大自然已經向人類發出了一系列的警告。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我們應該進行自我檢討并糾正錯誤。我們必須認清,人類自身事實上也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點是不能隨意改變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通過對大自然的了解,因勢利導,采用合理的手段誘使它朝著我們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生態設計理念的提出正是我們采取合理手段的第一步,發展和完善生態設計,是實現人類與大自然融合共存的理想。隨著生態標志產品計劃的興起和環境管理體系標準的出臺,對生態產品的設計與發展也起到了很有力的促進作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生態環境,還刺激了生態產品的消費,這是可持續設計理念普及的結果,也是產品設計由為人的設計走向回歸自然的設計的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1.
[2]楊先藝.設計社會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12.
[3]黑川雅之.世紀設計提案——設計的未來考古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8.
[4]鄭昱.生態產品設計研究.武漢理工大學.2009.6.
[5]王東.產品生態設計試述.現代裝飾(理論).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