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兗
摘 要: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即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在全國大力推廣實施。長期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穩步躍進,社會工業、城鎮現代化不斷深化,農業機械化普及,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目前,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如何發展循環經濟便成了一個重要課題,而想要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必然離不開企業和政府的支持。本文主要對在循環經濟產業鏈中政府與企業的行為進行研究。
關鍵詞:循環經濟;企業;政府
一、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需性
循環經濟模式是一種比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更高級的新型發展模式,其重要程度不斷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將循環經濟發展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方式。就我國國情而言,循環經濟的發展更應該得到各地政府與企業的重視和推廣。
首先,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資本注入、擴大廠房,增加勞動力等方式來實現產量的增長,這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有許多弊端,其雖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經濟增速,但其發展成本消耗較大,能源消耗大,同時產品質量也得不到保證,還進一步加大了資源浪費。我國自然資源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1)國家自然資源品種繁多,資源總量巨大;(2)人均自然資源持有量在世界平均水平上仍處于落后地位;(3)自然資源使用不當、管理力度不強,自然資源受破壞和浪費現象頻發;(4)部分重要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薄弱,無法支撐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我國礦產資源也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1)礦產品種齊全,但資源分布不一;(2)礦產質量分配不均,小型礦床較多,貧礦較多,大型礦床少,富礦少;(3)單礦種礦床少,多為共生礦與伴生礦床。據有關部門統計,如果繼續采用當前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到2020年,大多數礦種就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自然資源的不足將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我國目前的環境形勢不容忽視。近年來,我國對自然資源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已經控制到較低標準,但仍需繼續保持。十六大以來,國家在環保方面的支出占GDP及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支出分別由2003年的不足0.5%到現在的2.5%,從不足2 000億元到將近10 000億元,足足增長了五倍還多(如圖1所示)。國家在環保方面的支出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比重的大幅提升可以顯示政府對國家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但環境治理永遠在路上,不能松懈。
最后,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是我國面臨世界市場挑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加入WTO要求我國企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道路,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不斷強化企業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走得通、賣得出。目前,我國每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左右,我國工業原材料的能源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65%左右,這些消耗若能降低1%,就能創造將近100億元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發展循環性經濟對實現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
二、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內涵與特點
(一)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內涵
循環經濟產業鏈可以理解為生態產業鏈,其主要目的是實現經濟與自然環境資源協調發展,是一種采取科學技術實現資源再生、垃圾回收二次利用來提高生態指標的節約型產業鏈。這種產業鏈主要是從原材料到產品到垃圾再到原材料的一整套完整的循環過程,通過各個產業間的合作實現。它打破了單個企業節能減排的舊模式,使得循環經濟的市場化運作更徹底,在實現產業規模效益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特點
循環經濟起源于生態經濟,簡單來講就是做到“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其核心內容在于如何節約資源和如何保護環境,可以說,整個產業鏈都是圍繞對資源的減量使用、二次利用和循環再生開展的。與傳統老舊的產業鏈相比,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優勢十分明顯。
(三)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
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主要是通過接通產業鏈和延伸產業鏈來達到目的。接通產業鏈是指把一定區域內的產業以一種串聯的形式聯通起來;而延伸產業鏈,顧名思義,就是將一條已經成型的產業鏈的首端和末端再次向外擴展。拓展和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不僅可以接通漏、斷、孤立的環節,還可以使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之間產生新的利益,從而衍生出一系列新興的產業鏈環,形成良性循環,增加產業鏈附加值。
三、企業在循環經濟產業鏈中的行為與重要意義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企業適應環境變化,創造可持續盈利模式的必由之路
以往的企業依據政府實施的“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制度,治理企業污染物找不到關鍵點。不可否認,這種方法雖然有一定的環保治理效果,但同時也會滋生出許多并發問題。一方面是政府環境治理的成本太高,使政府負收入;二是污染物處理系統昂貴,運營維護成本高,小微型企業無法負擔其產生的高額費用,導致“偷排”“亂排”現象屢見不鮮。綜上所述,企業想要發展好循環經濟,實行真正的清潔生產,必須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這才是企業實現清潔發展的“治本”良方。近年以來,隨著自然環境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部分企業逐漸認識到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認識到應把注意力從“末端治理”擴展到“源頭”,不應把目光局限在一個企業之內,還要拓寬到企業之外。對于現在的企業來說,環保已成為影響核心業務和戰略決策的重要因素。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在生產產品時就要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出發,采用無害或者低害的新工藝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縮小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效益,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這種行為不僅能創造收益不菲的社會環境效益,另一方面還有利于企業發展規模經濟并獲得持續盈利能力和長期發展能力。實現“原材料-新工藝生產-綠色產品-資源二次利用-綠色產品”的閉路循環,使整個產業鏈產生較小的污染。endprint
(二)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是企業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
隨著世界對環境保護工作認識的逐漸深入,綠色產業發展迅速,綠色貿易、綠色消費也成為全世界人們口中熱議的話題。當今社會下,人們已從以前的價錢決定產品的選擇逐漸轉變為產品是否健康、是否環保上過度,現如今,綠色產品已經成為消費者們的首要選擇目標,“綠色消費”已經成為消費的主題。世界潮流演變導致我國許多產品出口時達不到其他國家要求的綠色環保標準。許多國家都要求產品上有能效標識,能效標識目前已演變成了新的非關稅阻礙,被稱之為“綠色壁壘”。目前,我國已成為“綠色壁壘”的最大“犧牲者”之一。因為“綠色壁壘”的存在,眾多企業開始尋找和探求綠色發展理念、道路,生產綠色環保產品,而循環經濟產業鏈正是綠色環保的重要手段,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不僅協調了環境、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能給企業創造價值,增加收益。
四、政府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手段及重要意義
首先,在政策上促進企業進行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生產是實現單位消耗資源最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許多大型的規模化農場便印證了這一理念。按照循環經濟要求,將一定區域內的企業集聚起來,能促使產業形成循環的鏈式關系,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其次,積極使用創新型技術,建立完善的工業循環經濟體系。工業循環經濟體系分為大、中、小三個層面。小循環主要是指停留在單一的企業循環層面,主要是推動企業實現技術的創新應用,在企業生產中實現清潔生產、廢物利用。簡單來講,就是使企業從傳統的“末端治理”轉變為從源頭解決污染源,使產品在出發點以及后期的包裝、運輸過程中實現最小的能源消耗,以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而中循環層面是指各個企業之間的鏈式關系,通過建立工業生態園實現諸多企業統一使用能源,統一處理廢棄物,促進各企業間資源的整合集成使用,達到資源的最優利用。大循環層面,就是將一定區域內的企業鏈接起來,構建一個循環經濟體系,如城市廢棄資源回收、二次利用和再生產體系的循環經濟,主要體現在垃圾的分類回收利用上;最后,注重新技術的研發。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鼓勵企業研究發展高新節能技術,用高新技術替代傳統技術,提高工業生產效能,能促進循環經濟長盛不衰,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
五、結語
如何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有效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是當今社會的一項重要課題。各個企業在經濟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但企業的創新與發展仍然不能脫離政府政策的扶持。可以說,企業和政府在循環經濟產業鏈中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本文通過對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必需性、分析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內涵特性,以及對企業和政府在循環經濟產業鏈中的行為進行研究,得出政府對企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具有引導意義。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如何能更和諧地處理企業與政府在循環經濟產業鏈中的關系也成為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舒暢,喬娟,吳一平,等.循環經濟產業鏈中企業與政府的行為分析[J].企業經濟,2014(6):14-17.
[2]王積超.西部民族地區企業生態產業鏈構建與發展循環經濟研究[J].民族研究,2008(3):21-30.
[3]張軍英,朱來東,李衛東,等.銅礦企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研究[J].甘肅冶金,2010(3):127-131.
[4]陳銳,牛文元.循環經濟:21世紀的理想經濟模式[J].中國發展,2002(2):1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