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曉洄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筆者就此開展專題調研,重點了解工礦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情況及培育新理念的探索。
關鍵詞創新驅動 營造氛圍 問題和建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筆者結合調研談幾點思考:
一、近幾年創新工作情況
(一)對標管理深度推進
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銅礦山的宏偉目標,建立了對標一流指標體系,明確了44個攻關指標。
(二)精簡高效穩步實施
“十二五”期間,通過“大班組、大工種”、機構優化、全員績效等方式的推廣與運用,礦職能部室精簡46%,班組數精簡37%,在冊員工數從9720人精簡到9111人,真正做到了增產不增員、減員不減效。
(三)全面預算持續深入
作為公司全面預算管理的深推單位,按照“明責任、敢亮底、重質量、求實效”的工作思路,邊實施,邊改進,順利完成了全面預算指標體系建立,實現了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平臺上線試運行。
(四)黨建工作科學融入
黨委稽核因勢利導,構建了“五位一體”協同工作模式,充分調動了機關與基層、行政與黨群的優勢資源,形成合力助推中心工作;支部特色打破壁壘,開辟了“雙聯共建”新渠道,合作共贏破解難題;全員創星內涵延伸,主動對接全員績效管理,良性互動、雙向考評;百壘奪旗融合創先爭優,整合了黨建資源,比生產、比管理、比黨建,有效激發了基層黨組織活力.
(五)社區共建有聲有色
2012年開展至今,先后設立“三亂”整治、黨員服務等8個共建項目,為提高居民意識、加強社區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開展義工活動突破2萬人次,總服務時長突破6萬小時,營造了礦山文明新風尚,弘揚了礦山正能量。
二、創新科技營造發展氛圍
(一)搭平臺
搭好展示平臺,充分發揮QC、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議等創新載體作用,鼓勵廣大科技人才,圍繞本職、發掘智慧、展示成果。年來,先后涌現了以鄒宗偉為代表的52名省級以上“技術能手”。
(二)強隊伍
德銅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礦山戰略發展的基石。一手抓載體,組建了以培養高技術人才為主體的職工技能訓練中心,成立了以技術攻關、鍛煉隊伍為依托的創新工作室,開辦了以學習充電為宗旨的職工夜校,為礦山人才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展成果
五年來,先后有9個項目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專利228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劉建生電動輪前懸掛拆裝等4個項目被列為先進操作法。
三、對“創新驅動”的幾點建議
(一)鼓勵創新驅動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一是要著力宣傳引導,解決觀念問題。大力提倡“創新不分崗位、不講年齡、不論資歷,人人均可創新”理念,引導全員增強創新意識,立足本職,把創新當做一種工作方式、一種理想追求,從點滴做起,從平時做起,養成樂于創新的行為習慣。
二是要細化任務目標,解決戰略問題。當前首要任務就是制定比較詳實的公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規劃,將階段性目標任務與中、長期目標任務結合起來,建立完成目標的組織架構和任務體系,分解細化任務,明確職責分工,讓各部門、各層面、各單位按照明確的目標任務層層推進。
(二)現有的創新平臺(如江銅創造的八個載體)存在什么問題?怎么改進?
調研中,我們也聽到了基層對公司現有的創新平臺(如江銅創造的八個載體)建設反映的一些意見或建議:如,基層反映較多的就是平臺載體多,內容重復,基層負擔過重等等。對此,我們建議,一是對現有的八個載體進行整合,做精做優,不“撤胡椒面”,減少形式化。二是對好的項目進行總結提煉,復制推廣,同時開展“回頭看”活動,促進好經驗、好做法固化下來形成制度。三是加速經驗成果的總結提煉和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三)要創新,人才是關鍵,如何做好人才的“提素質、增活力、建隊伍”工作?
一是要提素質。加強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創新人才培訓模式和機制。如:建立“職工技能訓練中心”,通過專家授課、導師帶徒、周未課堂等活動,培養高尖技術人才,努力形成尊重技工、崇尚技術、努力成才的良好氛圍:啟動創新人才隊伍信息庫建設,對技術骨干人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管理,采取“不斷提升、不斷鞏固、不斷發展”的舉措,廣納賢才。
二是要增活力。推行“長家”分離、評聘分開,建立專業技術人才的成長成才通道,如通過設立首席工程師、首席技師等專業技術崗位,完善遴選、退出機制,提高待遇,從而調動科技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通過探索建立公司創新創業基金,重獎在創新領域或解決困擾生產發展重點、難點問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重要貢獻的科技創新團隊或科研帶頭人。
三是要建隊伍。加快推進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技術創新、傳授技藝、技術交流、技能攻關和實現絕技絕活傳承的積極作用:適時開展職業經理人和科研帶頭人選聘,促進產學研用更加緊密結合,聯合打造創新驅動力。
(四)緊扣提質增效做哪些創新?
一是要加強技術創新。推動應用技術向發明技術的轉變。要從實際出發,大力開展資源提取、資源利用、工藝完善、綠色發展等技術研發與技術攻關,為公司孵化和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形成新供給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增添企業的發展后勁。
二是要加強管理創新。加強精細化管理,保持穩中求進,提質增效,走內涵式發展,推進各項管理精細化,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不斷提高產品產量、質量和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效益、安全環保效益、設備效益和人才效益,以實現效益最大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