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明
摘 要 2011版語文新課標頒布后,語文教師的語用意識普遍增強,但“教課文”“現象還是屢見不鮮。語文課如何與“內容分析”說再見,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根據不同的文體、文本的特點來確定課程內容,圍繞語文核心能力來進行整合教學塊,依據學情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實踐形態,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程內容 核心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識體而教,體現文體的基本特征和閱讀要求
特級教師薛法根認為,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什么樣的文章就應該用什么樣的閱讀方法。因此,閱讀方法取決于文體。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能依文體來選擇教學內容,教給學生適切的閱讀方法。如五年級下冊的《談禮貌》是一篇議論文,有一位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在“問路、踩裙、理發”三個故事的內容上糾纏,教學內容定位于表演朗讀、品味討論(如岳飛、牛皋誰更有禮貌等),最后還強調了做人的道理。這樣的教學就是忽略了議論文文體的基本特征和閱讀要求,完全是在“教課文”。而另一位老師上同一篇課文的時候,則是“識體而教”。他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探究作者“如何以事說理”。首先,弄清事與理的關系。通過牛皋和岳飛問路的不同態度,得出“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的道理。從而明白作者舉這個例子是說明“事與理的一致性”。其次,弄清事與事的關系。“問路”“踩裙”“理發”三個例子分別是講“有求于人、有過于人、人有過于我”三種不同情況,讓學生明白舉例子要注意“事與事的不重復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引導學生討論“理與理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問路本應有禮貌,禮到人心暖;踩裙更應有禮貌,有禮少矛盾;理發主動講禮貌,有禮顯修養。這就是理與理的遞進性。通過三次比較,學生逐步發現并把握了“事與理”的關系,對于如何選擇事例,如何揭示事理等議論文的寫作方式有了一定的理解。而這,才是議論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
2依文而教,善于發現潛藏的語文核心知識
王榮生教授認為,面對一個文本,僅僅發現學生閱讀中的疑難之處還不夠,還要善于發現關鍵點背后潛藏的語文核心知識,特別是閱讀方法等程序性知識。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介紹樟樹的可貴之處時就用上了“而、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等關聯詞。有位教師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了三句話的含義及其關系,然后去掉關聯詞進行比較,引導體會關聯詞的表達效果,最后還讓學生選用關聯詞來介紹宋慶齡。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關聯詞表情達意的作用,還進行了關聯詞的語用訓練。
而有些文本的關鍵點卻在文章的“未寫之處”,這就更需要老師有一雙慧眼,用心發現。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中,寫到“我”跟著祖父在園子里栽花、拔草、下種、鏟地等,但只有一處寫到了“我”和祖父的對話,那就是鏟地這件事。有一位老師是這樣來引導學生的:(1)一篇文章里寫多件事要注意什么?(有詳有略)(2)本文哪件事詳寫了?從哪里看出來?(鏟地寫了對話)(3)為什么要在這里寫對話,而不寫教她認識谷穗的話?作者詳寫這段話有什么意圖呢?(板書:對話的選擇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感悟,發現寫作意圖。)(4)教師小結寫作意圖:這段話最能體現作者的自由快樂!教師的教學關注了寫作方法,將視角轉換到了“為什么這樣寫”的深層探討上,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內容理解到寫法理解再到意圖理解的閱讀過程,不僅帶給學生的是一種閱讀的縱深感,而且讓學生掌握了寫作時如何來選擇寫對話的竅門。
3零存整取,圍繞語文核心能力整合教學塊
一篇教材中的諸多教學點(教學內容)往往散落在文本的各個地方,因此在教學中常用的策略是“隨文教點”,即按照文本的內容順序“逐點擊破”,這樣就會導致一會兒學修辭,一會兒教寫法,頻繁地轉換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碎片化。為此,如果我們將教學內容“零存整取”,圍繞語文核心能力,將零碎的教學內容歸類、篩選、整合,形成幾個教學內容板塊,就會學得透徹一些。二年級上冊的《青蛙看?!肥且黄捁适拢形焕蠋熢O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了解大?!獙W習詞語——概括故事——朗讀對話——想象說話,兩節課共提了三十幾個問題,每個內容都蜻蜓點水般串講了一遍,味同嚼蠟。薛法根老師認為通過整合之后,可以呈現四個教學板塊。教學分別指向字詞識記能力、角色朗讀能力、課文概括能力和寓意理解能力,這樣的設計,建立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促進了語文能力的發展。
4順應學情, 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實踐形態
稍微想一想便不難發現,我們平時常見的教學設計中的教學活動,基本上是屬于教學流程,而無實質性的內容。如教學比喻句時,我們一般都是這樣幾個步驟:這句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有時還讓學生也來說一句比喻。作為教師要做的的就是要使“流程”設計變成“過程”訓練,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實踐樣式,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并形成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其目的就是要實現從“教會知識”到“發展素養”的轉換,努力挖掘、整合文本可能帶給學生素養發展的價值,進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并努力把這種價值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策略,最終落實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提升上。
參考文獻
[1] 薛法根.文本分類教學·文學作品[J].新教師,2017(03).
[2]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2).
[3] 吳中豪.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小學語文教學專題行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