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榮
摘 要 人文是語文的本質屬性,課文閱讀教學要抓住課文中的人文事理,才能從本質上讀懂課文,實現閱讀教學的情感目標和知能目標。
關鍵詞 閱讀教學 人文 事理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什么,語文到底是學些什么,一直是學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語文就是生活,這種觀點是恢復高考后教學思想轉型和教材內容改革一直追尋的理念,也就是現今語文的基本性質之一。但學生為什么會對這樣一門以自身為主體、以自身生活為內容的學科也困惑,甚至沒有興趣?原因就在于語文教學實際中,語文還一直停留在工具性層面,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和生活理念并未在教學思想上得到重視,并未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落實,語文的人文性、生活理念還未能與學生自身的人文實際統一起來。
這種現象在閱讀教學中尤其突出。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目標是人文目標,即:在培養學生閱讀思維能力過程中,讓學生體驗人文情懷,感悟人文事理,感知生活實質,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但在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中,絕大多數教師的閱讀教學只是把目的放在知能目標上,圍繞閱讀考點進行教學,著重于分析內容結構、寫作特點等,目的是教給學生做題方法、答題技巧,閱讀讀只是為了做題,而閱讀教學中的人文目標或被遺棄或無法實現。
如何才能實現閱讀教學的人文目標?這就要回到“課文是什么”這個本質問題上來。寫作是為“人”服務的,這是寫作目的;寫作是寫“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也是人的活動),這是寫作的內容;寫作的受眾是讀者,是“人”。所以,寫作的本質是人文活動,課文的本質內涵就是人文事理。雖然,寫作的個性化和豐富性決定了文章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復雜性,但是,它必須遵行的基本規律是人文事理,而這些人文事理也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存在,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憑據自身生活中的人文事理體驗去解讀課文。所以,人文事理是課文與生活共通的要素,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對接點,也是閱讀教學中的人文目標的內涵。
1傳記:成功人生的事理解讀
傳記記述偉人的經歷。傳記閱讀,讓學生從中品味名人、偉人的情懷,感悟成功人生的事理,獲取成功人生的經驗。這是傳記的人文價值,也就是傳記閱讀的人文目標。傳記一般通過記述傳主的經歷、精神和成就等人生內容來展示人生事理,經歷、精神和成就三大話題也就是傳記中人生事理的內容要素。在這三大話題中,經歷包括生活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社會經歷等;精神還包括思想、學識、品質、意志、情趣等人的內在因素;成就包括學術成就、實體成就以及具有實際意義的工作過程等。傳記三大話題的人生事理就是:經歷決定精神,精神決定成就,經歷決定成就。這就是成功人生的人文事理,也是很明確、很實際、能具體而微地體現于學生生活實際中的人文事理。
以2014年新課標卷的《愛國科學家鄧叔群》為例。先看文章內容:文章以記述鄧叔群的求學、工作經歷為主體,敘述了鄧叔群讀書期間因種種原因而產生的種種思想以及后來各時期的工作過程、成就,結尾補述鄧叔群“生活儉樸,不圖物質享受”的品質,相關連接②又補充了作者自敘“自幼被外祖母嚴氏收養”“曉我勤儉”“勉勘我”“教我做人”等材料。家庭經歷、求學經歷、社會經歷產生了立志報國的思想,正是這種思想,使他為祖國作出了多方面的成就,而社會經歷中的機遇、工作中的經歷過程,也是取得這些成就的直接原因。三大話題內容明晰,事理關系明確。再看考題設計:第(2)題考查“經歷與思想”的事理關系,第(3)考查工作經歷內容,第(4)考查“精神與成就”的事理關系。可見,這些考題也都在考查三大話題及人文事理關系。
高考傳記閱讀是信息閱讀,需要從文中“找”答案,主觀探究題也是從人文事理角度設題。但由于傳記內容比較復雜,表達又常用敘議結合的形式,閱讀中沒有人文事理的思維指向,閱讀就茫然無緒,做題時無從下手,找不到答題“點”。抓住三大話題的人文事理關系閱讀傳記,不僅能實現明確的人文目標,也能使學生閱讀時有思維,做題時有思路,答題時有思想活水。
2小說:平凡人生的事理解讀
小說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它的內容核心是“人”。 相對于傳記來說,小說的人物是平凡人物,表現的人物層面更為廣泛;小說的事件是生活實際,事件的人文事理含義更為豐厚,與學生的人生實際更為切近。小說閱讀的人文目標,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平凡人生的人文事理,進而認識自己、感悟人生真諦、體驗現實生活。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我們也稱之為三大話題。人物,指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動等內心世界,包括小說的主人公和環境人物;情節,指人物的言行所構成的事實;環境,指一個時代、社會、地域的特點、風俗、文化等,常常體現為環境人物的思想、意識等(即主人公的人事處境)。小說就由這三大話題構成了的人生因果事理關系,即:環境決定人物,人物決定情節,環境決定情節。這就是三大話題的人文事理,而小說的主旨也是通過這三大話題的事理關系體現的。小說閱讀教學中,明確課文中的三大話題內容,抓住這些三大話題的人文事理關系,逐層解讀課文,才能讀出小說的人文內含,讀出人生,讀出生活。
以《祝福》為例,根據小說三大話題的人文事理,運用“執果索因”的思路去解讀。從小說的顯性因素——情節入手,抓住情節中的“果”——“祥林嫂寂然死去”,從這里作“人物決定情節”的事理分析:祥林嫂的什么思想使她寂然死去?是她精神的崩潰;再深入一層,依據“環境決定人物”的事理作分析:是什么環境使祥林嫂精神崩潰?是魯四老爺等環境人物(處境)對她做人資格的剝奪;再進一層作“人物決定情節”的事理分析:這些環境人物為什么剝奪了祥林嫂做人的資格?因為他們迷信;再進行“環境決定人物”的事理分析:他們為什么會迷信?因為那個時代、社會的迷信思想、風俗——這才是小說要表現的主旨。這樣一篇內容繁雜、情節豐富、主旨深刻的小說, 運用小說的人文事理思維,就能清晰地讀出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劇層層推演的過程和深刻的社會根源。endprint
3散文(含詩歌):情感與外物的事理解讀
散文以抒發情感為目的。情,指喜怒哀樂等情緒;感,指對事物的認識。情感,是人的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內心世界。散文,就是這種內心世界的呈現,它與人們日常的傾訴一樣,是人的一種生活需求。而閱讀散文的人文目標,就是品味文中人物的情感,獲得情感熏陶,體驗文中情感與外物的人文事理關系,感悟真實生活的情感事理,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以及正確的世界觀。
散文抒寫情感,情感當然是一要素,但情感又離不開外物。在抒情性散文中,情的產生離不開外物,外物是情產生的原因;情是抽象的,情的抒寫常常要依托外物、借助外物來表現,情與外物的這種因果事理關系是“情因物生”“物因情顯”的人文事理。在論說性散文中,作者的感來源于對外界事物的體驗,感的表達也需要外界事物來具體體現,感與外物的人文事理是“認識與依據”的邏輯因果事理。
多年來,語文界對《荷塘月色》的爭論較大,觀點眾多。有認為是抒寫淡淡的喜悅,有認為是抒寫淡淡的哀愁,有認為是抒寫一種人生追求。筆者認為,這些觀點都只抓住了作者在外物中體現的情感。不錯,作者在游荷塘的感受中,確實有喜,有愁,有向往;但是,這些觀點在解讀課文時都脫離了一個明確的因果事實:作者是因不寧靜(愁,這是因)而游荷塘(這是借以抒情的外物);而游荷塘的感受(這是果)呢?依然只是淡淡的喜,依然籠著淡淡的愁,依然要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只是“偷得片刻的寧靜(作者語)”。為什么是這樣的感受?追問這種外物感受的原因,情感的因果事理是很明確的:因為內心深處那份濃重的愁,所以雖面對良辰美景,也只感到淡淡的喜,那份愁依然淡不了、解不了、擺不脫!依據這種內外因果的人文事理分析,可見文章的目的是表現內心情感,即抒寫由那個社會現實而產生的愁,而游荷塘的那些感受,不過是內心深愁在外物中的體現而已。這主旨分析也才與文章的寫作背景相切合,這也是作者要署明寫作時間的原因。
散文的內容龐雜,手法多樣,行文活躍。閱讀中要抓住情感與外物的因果事理關系,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才能理清情感的來龍去脈,讀出散文中的人文事理和生活真實。
新聞閱讀是對社會生活的事理解讀,科學類文章閱讀是對邏輯思維事理的解讀。限于篇幅,本文只對上述三種傳統文本作這些簡略闡述,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課文的人文性既是作者的出發點,也是寫作的本質體現。課文的人文事理是閱讀者與作者的溝通話題,是課文閱讀的切入點,更是人文素養目標的落實點。課文閱讀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寫作的技術層面和應對考題上。深入到課文的人文事理中,體會作者的寫作初衷,感悟課文中的人文事理,從課文的人文事理中讀進自己、讀出事理,感悟生活,才是閱讀教學的教育目的,也才是閱讀者的需要,才是閱讀興趣的來源和讀懂課文的前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