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平
摘 要 本文闡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以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所謂的供給側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切入點,而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的關鍵所在。最后本文提出了農業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路徑,希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1以“供給側” 為切入點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的以“供給側”為切入點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就是使農業的發展緊跟市場的需求,使農產品更具有市場的競爭力,同時又能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形成即具有市場價值,同時又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農業體系。要想牢牢把握農業的供給側就要緊緊的抓住“勞動”、“資本”、“土地”、”自然資源“、”技術制度創新“這幾大生產要素。要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提高農業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上來,進而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2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
農業的供給側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供需的不平衡,把握市場的需求,以需求作為改革的基礎。因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就要考慮供需兩方面的因素。這兩個方面共同決定其推進改革的重點領域,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推進的領域進行解讀。
2.1制度上重在促進變革和激勵創新
制度的變革決定結構的變革,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因素,制度的改革可以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來提高主體的積極性來實現。推進農業邁進現代化的進程就要把制度改革的重點放到改革求實、激勵求準上來。改革求實就是要帶著魄力、使命來推動改革,要敢于改革,勇于改革。而激勵求準就是要通過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來鼓勵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完善,通過激勵農業科技創新進而在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2.2結構上重在分工調整和結構重置
要在結構上進行改革就要在結構上進行分工協作和結構重置,這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提高生產率的重要途徑。結構的重置就是生產要素配置結構的調整。生產要素是指在產品、行業、區域布局上配置的優化。
2.3要素上重在要素升級和要素優配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強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不僅要增加要素量,而且還要注重素質的提高,不只是生產性要素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服務性要素的優化,生產性要素的方面更加強調的是優化農民的素質,來提高服務性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2.4需求上重在生產卻不限于生產
農業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農業生產上,但是也不能僅僅放在生產上,同時也應該關注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優化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還要重視后期的加工和儲運等方面,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多元化的需求。
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路徑
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推進路徑,筆者綜合之前農業部領導關于這方面提出的方案,決定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出現的短板、成本、庫存三個方面入手,下文將對如何改革做出詳細的解讀。
3.1在補短板上構建六大體系
要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補短板,應該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進行,應對產業發展之短和形態之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并發揮乘數效應。應對生產條件之短和產品品質之短,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并發揮支撐作用。應對經營主體之短和經營方式之短,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并發揮引領作用。應對服務主體之短和服務內容之短,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并發揮引領作用。應對資源透支之短和生態退化之短,構建現代農業生態體系并發揮基礎作用。應對資金投入之短和利好政策之短,構建現代農業政策體系并發揮保障作用。
3.2降成本
降低成本是和補短板的體系相輔相成的,降成本分為降低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個方面。降低顯性成本,一要通過農業科技的發展來降低物質成本。通過提高農業機械化,來減少勞動力的成本。通過科技的研發,減少農藥、化肥等這些農作物生長必須購買的產品,減少產品投入成本。二要通過實現現代化的農業經營,來降低成本。三要通過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品體系,降低交易成本。四要通過現代農業的保障體系的構建,來降低多元成本。降低隱性成本,指的一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環境的成本,二是減少農作物中化學品的利用率,降低破壞環境的成本,三是通過各項措施來保護環境,加大綠化,降低生態退化的成本,四是通過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來降低生產環境破壞的代價。五是通過強化政府的服務意識和簡政放權,來達到降低運行成本的目的。通過減稅收、減壟斷,降低交易的成本。通過調整財政扶持精準補貼,來降低制度功能失調成本。
3.3去庫存
去庫存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進行,第一可以通過加工轉化的形式。對于長期儲存賣不掉的糧食可以通過貸款的形式交給糧食深加工的工廠,進行加工后再進行出售。第二是出口轉化的形式,通過一系列的渠道,來把庫存的農產品進行出口,或者通過別的形式改變農產品的形態后再進行出口,三是通過邊際產能退出的形式,上文已經說過降低隱性成本中會涉及到退耕還林,退耕還濕,通過這種形式不僅能夠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學品的使用,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減少未來的農產品庫存方面的壓力。四是勞動產能轉移的形式。通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形式,節約了勞動力的成本,把農村多余的勞動力轉移到大城市的建設中去,實現勞動力產能的轉移。
4結語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牽涉的面是非常廣泛的,不僅要處理好政府、市場、農民的關系,還要正確把握供給與需求、新產品、舊產品之間的平衡。在進行改革的進程中要牢牢的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出發,才能切實的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杜華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蘇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34-138.
[2] 朱菊萍,潘時常.江蘇農業現代化現實挑戰與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04):3-5.
[3] 吳曼.江蘇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天津農業科學,2016(07):52-57.
[4] 劉紅巖,朱守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路徑探討[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06):14-15.
[5] 王利云.精心培育家庭農場 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南通家庭農場為例[J].吉林農業,2015(06):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