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以來,我國東西部經濟差距明顯。寧夏作為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小,經濟發展落后。自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之后,大到國家,小到省份,都制定了相應的發展戰略。寧夏經濟發展戰略不僅和大的國家戰略相一致,也有符合自身發展的地區戰略。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寧夏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經濟發展戰略。
關鍵詞 經濟發展戰略 戰略演變 戰略構建
經濟發展戰略指導著國家宏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是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風向標。學者們關于經濟發展戰略的內涵有一個共識,即把戰略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或者把經濟發展放到戰略高度來闡述和應用就形成了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必須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寧夏處于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戰略,對寧夏經濟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一、國內研究現狀
對于寧夏經濟戰略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對寧夏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學者周民良研究了內陸開放型經濟下,寧夏應堅持開放的發展主線,在對外、對內開放以及重點產業和區域方面采取不同的戰略;學者劉國晨在分析寧夏區位優勢和劣勢后,提出跨入21世紀寧夏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學者汪建敏則分析在寧夏所處的經濟發展環境后,提出了兩個“并舉”經濟發展戰略構想。另一類是研究寧夏某個區域單獨的經濟戰略,如學者段慶林以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為前提,僅研究對外開放戰略;黃亞玲以沿黃經濟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出發點,構建了基于產業轉型升級下的寧夏沿黃經濟區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宿楊通過分析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農業發展現狀,構建寧夏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劉煒則重點研究了寧夏縣域經濟戰略;陳菁華依托產業集群理論,分析了寧夏重點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從上述研究來看,關于寧夏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文獻較少,大部分文獻集中在2000年左右,研究時間滯后,對現階段寧夏發展的參考作用較小。
二、寧夏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寧夏經濟發展現狀
2011—2016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由2102.21億元增至3150.06億元,6年間雖增速有所放緩,但都維持在8%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33043元增至46919元,提高了13876元,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由477.6億元增至850.1億元,每年增速持續保持在7%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579元增至27153元,增加957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10元增至9852元,增加4442元,城鎮化率不斷提升,2016年達到56.29%,接近全國城鎮化率(見表1)。
2011—2016年,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每年保持5%的增速,第二產業的增速有所下滑,由2011年17.5%減至7.8%,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增速緩慢。2016年三大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分別為4.5%、45.5%和50.0%(見表2)。
衡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由2011年1648.48億元增至2016年3835.46億元,投資結構從第二產業投資占主體轉變為第三產業占主體;社會零售品總額由477.58億元增至850.10億元;進出口總額由154.76億元增至216.27億元;金融增加值由2011年134.18億元增至2015年256.38億元。
(二)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寧夏經濟發展迅速,地區生產總值持續增加,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雙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對外開放程度顯著提升。但寧夏經濟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產業結構不合理。寧夏地區經濟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費收入、保費支出、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支僅高于青海和西藏,遠低于全國其他省區。在三次產業結構占比中,其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仍未達到50%,低于全國水平。
第二,基礎設施落后,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固定資產投資同青海、海南基本持平,除高于西藏外,遠低于全國其他省區。鐵路營運里程、公路里程遠低于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其余西北四省。雖然寧夏設立了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但對外開放程度依舊不高,進出口總額仍低于全國其他省區。
第三,創新能力不強,貧困問題突出。目前寧夏經濟發展依靠工業,多數產品處在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發展方式為粗放型增長,依靠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帶動經濟發展,新興產業尚未形成。寧夏鹽池縣、同心縣、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海原縣8個縣城為國家級貧困縣,2016年寧夏仍有58萬貧困人口,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貧困問題制約著寧夏經濟快速發展。
三、寧夏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在不同階段,寧夏制定了不同的發展戰略,以更好地適應和促進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均衡發展戰略,各省區依據自然稟賦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讓東部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寧夏經濟發展戰略集中在2000年以后,表3羅列了2000年以后,寧夏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
2000年后,寧夏根據自身實際,每次制定戰略的側重點都不同。沿黃城市帶人口集中,經濟貢獻力大,沿黃經濟帶戰略立足于城市經濟帶發展,城市經濟帶帶動整個寧夏發展,本質上屬于區域內部協調發展戰略。而寧夏內陸型經濟開發區戰略著重于解決寧夏對外開放程度低的問題,本質上屬于對外開放戰略。空間經濟發展戰略本質上也屬于區域內部協調發展,將地理空間同經濟發展相結合,構建出了寧夏經濟發展的一主三副,兩帶兩軸的布局。而自治區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創新驅動、生態立區、脫貧富民三大戰略,這是“十三五”期間提出的,不僅自足于產業轉型升級,更是將生態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針對寧夏地區的貧困問題,要想與全國同步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必然要實施脫貧富民戰略。endprint
四、寧夏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協同開放戰略
從寧夏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21世紀寧夏經濟戰略的演變,構建出下一階段寧夏經濟發展新的戰略。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和引領性。制定寧夏經濟發展戰略首先要明確基本發展理念。“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這五大理念同樣適用于構建寧夏經濟戰略的發展理念。而戰略目標則定位于經濟總量增長,產業結構合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在戰略選擇上,寧夏可以實施協同開放戰略,回顧寧夏已經制定的戰略,都是單方面側重協調發展或者是開放發展,沒有制定將內部協調發展和外部開放戰略結合起來的戰略。而協同開放戰略,既注重寧夏對內發展的協調性,又強調寧夏對外發展的開放性。之所以是協同發展,而非協調發展,是因為協同發展是區域系統里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經濟要素、環境要素的整體協調,比單純的經濟協調范圍更廣。協同開放戰略中的開放指的是雙向開放,不僅包括向東開放,更包含向西開放。戰略重點集中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深化對外開放合作。
第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寧夏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長期存在,應以創新驅動帶動寧夏優勢產業轉型,提升寧夏第三產業比重,推動工業向高端化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產品附加值和優勢,加大對農業產品的開發力度,使經濟結構更加合理。
第二,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自“十三五”以來,生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寧夏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不應以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要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節能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構建科技含量高、污染程度低的生態經濟體系。
第三,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寧夏處于內陸地區,開放程度較低。可以借助中阿博覽會平臺,旨在深化對阿開放合作。但博覽會“聲勢遠大于實效”,對阿合作仍未探索出一條成功的路徑。同時,寧夏同西北其余四省的經濟合作較少,未設立共同發展機制。應深化對外開放,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作者單位為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蘭文娟(1988—),女,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經濟學西部大開發。]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3(3):19-26.
[2] 朱顏,薛忠義,李美宜.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綜述[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4(4):15-19.
[3] 周民良.促進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0(6):66-71.
[4] 蔡昉,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趨同與差異[J].經濟研究,2000(10):30-38.
[5] 溫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29(2):61-73.
[6] 張海亮,張落成.加快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J].民族研究,1997(6):43-48.
[7] 施正一.民族經濟學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8] 劉國晨,劉國營.跨入21世紀寧夏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思考[J].寧夏社會科學,2000(2):60-64.
[9] 黃亞玲.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寧夏沿黃經濟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0):18839-188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