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社會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對于電力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就對電力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以吉林省為例,對農作物秸稈發電項目的經濟效益進行一系列分析,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 農作物秸稈發電 項目 經濟效益
一、引言
吉林地區作為我國糧食的主要生產地區之一,農作物秸稈資源產量較大,如果將其進行充分回收并將其用于發電生產,那么其能夠實現的經濟效益必定相當可觀。
二、數據來源及測算方法
此次研究的數據來源有二,一是《吉林統計年鑒2015》當中的吉林省農作物秸稈產出量及可收集利用量部分內容。二是對吉林地區國能遼源、省能源局等一些秸稈發電企業的實際調研信息。秸稈資源量可分為理論資源量、可收集資源量、可利用資源量等幾個指標,通過作物的具體產量能夠得出理論資源量,通過某一地區的實踐經驗能夠獲得當地可收集資源量,通過對當地秸稈資源的實際用途歸類可以測算出可利用資源量。總的來講,還是要以能夠用作發電的秸稈資源量為標準。此次研究中,筆者就采用長春市農委的農作物秸稈產出量系數和可收集利用系數測算秸稈總量。吉林地區2014年可用來發電的秸稈資源有3476.5萬噸,包括水稻秸稈、玉米秸稈及大豆秸稈,資源量分別為498.3萬噸、2930.3萬噸和71萬噸。這些秸稈資源當中有25%被焚燒,40%被用于基料化、工業化、能源化等方面,剩余35%則被用于農村生活燃料。吉林地區中西部為主要產糧區,包括吉林、遼源、白城、四平、長春及松原等地,并且剩余秸稈資源較多,具有進行秸稈發電的資源優勢。
三、吉林省秸稈發電項目建設現狀
秸稈發電是通過農作物秸稈的燃燒進行發電的一種方法,具體可分為秸稈直燃、秸稈氣化發電與混燃發電這幾種方式。現階段,吉林省地區秸稈發電企業基本都是采用秸稈直燃這種方式進行發電。中國從2003年開始將秸稈發電項目提上建設日程,一直到2006年年末,山東單縣生物質發電項目才正式投入使用進行發電生產。吉林省的首個秸稈發電項目是在2006年落成的國能遼源生物發電工程,該項目從投入生產至今,已經分別在長春、梅河口、公主嶺以及農安等多個地區紛紛建立了秸稈發電項目,總裝機規模約為201兆瓦,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年消耗約137萬噸秸稈及其他農林剩余物,發電工作情況較好,已經成為中國的秸稈發電示范項目。吉林地區采用秸稈直燃的方式進行發電,而生產主體材料則以玉米秸稈為主,年平均消耗生物質能燃料約27萬噸,發電量約為1.9億千瓦時,已經并網發電。政府對該項目大力支持并給予大量的資金補貼。國能遼源秸稈公司除了每年進行為期15天的定期停產運維之外,基本年平均運行7000小時。
四、國能遼源秸稈發電經濟效益情況
第一,項目生產收益情況分析。吉林地區國能遼源秸稈發電項目的生產收益主要來自CDM碳減排方面和并網發電銷售方面。按照《關于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內容規定,從2010年7月1日起,要針對所有生物質發電工程進行標桿電價的統一,每千瓦時電量含稅價格定為0.75元。所以,該類發電企業的實際經濟收益情況應以上網發電量乘以標桿上網電價的實際數據為基準。按照這種方式計算,吉林地區國能遼源2012年發電量為19500萬千瓦時,當中有1500萬千瓦時為發電工作用電,除此部分電量之外均上網銷售,實際發電經濟收入可達13500萬元,與法國電力公司進行的碳交易收入約為1200萬元,總計14700萬元。
第二,生產成本分析。國能遼源生產成本來源分別是人工、管理以及原料。原料成本是原料收購及運輸方面的資金投入。也就是通過經紀人進行原料收購之后將其按照固定規格進行壓縮并運輸到項目所在地。而原料的具體價格則以其含水量而定,含水量為30%左右,那么價格范圍定在300元左右,含水量占45%~50%,那么原料的價格范圍則在240元~260元的區間內。2012年,吉林國能遼源的原材料含稅入場價格大約為每噸250元,當中不包括每噸41元的二次費用,這樣一來總費用就達到每噸331.43元。按每年生產27萬噸的秸稈原材料計算,當年成本費用則為8948.61萬元。目前,該企業員工總人數為195人,包括120名勞務派遣人員,正式員工75人。正式員工主要負責日常管理、技術維護、設備監控等工作,勞務派遣員工主要做原料儲存、晾曬、搬運等工作。而當年該企業在人工方面的成本投入金額為610萬元。管理方面成本投入指該企業在日常辦公方面以及生產設備運維方面的資金投入。而2012年該企業實施3次定期、1次臨時維修以及為期15天的停產,該方面當年在管理方面的資金投入大約為4700萬元。
第三,項目經濟效益分析。從吉林地區國能遼源的項目經濟效益來分析,在2012年該企業生產收益共計金額14700萬元,而三方面的成本投入大約為14260萬元,實現利稅約440萬元。從所消耗秸稈單位成本收益情況來看,年噸秸稈發電量為每噸722.2千瓦時,實現收益為每噸541.65元,實際成本投入為每噸528元,含稅利潤13.65元。由此可見,從前被大批廢棄的農作物秸稈實際上可以通過生物質發電項目實現每噸13.65元的經濟效益。按照這個數字來計算,若是能把所有廢棄秸稈都回收起來,那么實現的經濟效益將非常可觀。這里需要說明三點。首先,當前秸稈發電產生的利潤是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發電支持政策下的利潤。這種方式的發電操作成本為0.71元/千瓦時,但是這部分電能在進行上網銷售時,還可以享受一定的國家政策優惠,也就是0.75元/千瓦時,那么這部分電能實現的利潤就是每千瓦時利潤0.04元。若是以燃煤發電上網電價0.39元/千瓦時來計算,那么農作物秸稈發電則會產生0.32元的虧損,并無任何利潤可言。其次就是秸稈價格方面的波動。最近幾年原材料基本呈現上漲趨勢,2010年之前材料收購價格一般為每噸130元左右,隨著行業的發展,目前農作物秸稈材料的平均價格已經達到每噸240元~300元,目前雖呈穩定狀態,但是并不排除繼續上升的可能性。再次,秸稈的短缺問題。在項目正式投入生產的初級階段吉林國能遼源企業的秸稈收集半徑范圍為60~70公里,隨著企業生產量逐漸增加以及農作物秸稈的其他用途不斷被發現,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增多。在這種情況下,該企業就開始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問題。所以,必須不斷擴大材料的收購范圍,遠時都擴大到100公里以外的地區去收購,這又增加了企業原料的收購成本,減少了利潤。國能遼源秸稈發電項目屬于國家支持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該公司收購約27萬噸秸稈,直接安置就業約200多人,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五、結語
吉林地區作為我國糧食的主要生產地區之一,農作物秸稈資源產量較大,如果將其進行充分回收并將其用于發電生產,那么其能夠實現的經濟效益必定相當可觀。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相關企業還應加強對先進技術的應用,以此促進秸稈發電成本的降低及效益的提高,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
(作者單位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