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雷明
摘 要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樞紐,在經濟發展中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這就導致一些老舊的工業廠房不得不搬遷,但是這些工業廠房見證了上海的發展。因此,提出了在上海城市更新中通過對工業遺產的改造“活化”再利用。鑒于此,本文通過圍繞上海城市更新產業與地產產業的探索,對工業遺產的改造及“活化”利用提出了幾點建議。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提升現今上海城市更新的質量獻力,讓上海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經驗為國內其他地區的工業遺產“活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工業遺產 “活化”利用 上海城市更新
一、前言
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的使用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城市更新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因此,如何處理好工業遺產與城市更新的關系是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上海城市更新產業與地產產業的探索
城市更新主要分為再開發、整治改善和保護三個方面。再開發是指拆除原有的建筑物,并對整個地區進行重建。整治改善的對象是尚可使用的建筑物和其他市政設施,以及由于缺乏維護而產生設施老化、建筑破損、環境不佳的地區。整治改善比重建需要的時間短,也可減輕安置居民的壓力,投入的資金也較少,這種方式適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復、無須重建的地區或建筑物。保護適用于歷史建筑或環境狀況保持良好的歷史地區。保護是社會結構變化最小、環境能耗最低的更新方式。從城市的發展來看,外拓式開發是城市滿足自身發展最好的辦法,但是從空間角度來看,城市不可能無限的向外發展。因此,提出了在城市中建造城市的概念,從內部更新城市的要求,以確保滿足在城市中居住和生活的人們的物質需求。在我國土地政策的重壓下,我國各大城市紛紛尋求通過城市自身的土地集約利用方法解決“城市邊界”的問題。上海作為我國目前土地資源最為緊張的城市之一,近些年來出現了一地難求的景象。土地管理中明確提出了“對新增的建設用地實行穩中有降、逐年遞減”的要求,鑒于此,上海實行了“退二進三”的政策,在二產遷出后,對產業用地進行商業開發、保障住房和公租房的三部分建設。因此,改造利用工業遺產成為城市更新方向之一。
三、上海工業遺產的改造策略
第一,實現整體化的開發利用。工業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整個世界,我國的工業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工業建筑呈現出規模大、數量多的特點,且有很多建筑都是為了滿足后續生產需要加建的廠房,并不是建設之際整體規劃的產物。同時,工業遺址及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其整體化特性明顯。因此,在改造過程中既要重視整體與個體的關系,又要有所取舍,核心是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建筑及環境。由于工業建筑體量較大,整體性強,通過整體性開發更有利于工業遺產的現實價值融入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之中。德國作為世界上最先發展工業的國家,在工業遺產改造方面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例如,德國的歐司朗燈泡廠,在“兩德統一”后因為難以適應經濟體制的改革而倒閉,而今總面積達17萬平方米的舊產房被改造成奧博鮑姆城。奧博鮑姆城集商店、酒吧、公寓、餐廳于一身,將柏林工業大學的一部分也容納進來。我們可以通過對德國奧博鮑姆城建設經驗的學習,應用到上海同類工業建筑改造中去,打造別具特色的建筑城。
第二,注重可持續改造。由于環境保護及技術、產能的提升,一些產能過剩、耗能高的工業已經逐漸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面臨轉型發展的工業遺產資源,在倡導節能減排和有效利用的大環境下,簡單的拆除已經不適用,這些失去原有工業職能的工業遺產必須進行適用性的可持續改造。在建筑方面,采用外墻保溫、層面保溫、窗體遮陽、開窗面積控制等建筑改造節能技術;在能源利用方面,利用建筑外立面、屋頂等地方運用太陽能、水能、風能以及建筑自然通風等可再生能源的新技術;在環保方面,采用雨水收集循環利用、滲透性鋪設材料、廢熱回收等節能環保技術,在改造過程中實現工業遺產的低耗能可持續改造。例如,俄勒岡州波特蘭首個獲得LEED NC v2.0金獎的沃倫自然資產中心、馬里蘭州銀泉獲得LEED NC v2.1銀獎的東部村落公寓,以及獲得LEED金獎的上海花園坊BI-B2建筑群等案例,都向我們展示了可持續改造的實踐成果。
第三,形成多種形式的功能置換。由于工業遺產建筑群落的特性,在改造利用的經濟性和技術性上有著其他建筑類型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功能業態方面,在不破壞原有城市結構和規劃的條件下,要從經濟、社會、文化、形態多維度去考量其功能提升置換和作用的體現,通過多元、復合性功能和業態的植入與融合,既能延續建筑歷史記憶和城市記憶,增強城市發展的厚重感,又能與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緊密聯系并有效盤活資源,不斷提升工業遺產的價值。
第四,增強工業遺產的文化性。將歷史與現代相結合,在保護歷史遺跡的同時加以再利用,強化工業遺產的文化屬性。工業遺產是見證城市發展從農業走向工業的重要見證,對歷史的傳承有重要意義。保護工業遺產不僅是保護簡單的一處建筑,更重要的是一個城市在發展中從歷史到現在直至未來的重要環節。上海的工業遺產存在著分布分散、數量多、種類多等特點,在改造效果上不盡如人意。90年代末期,蘇州的藝術家和設計師自發改造蘇州河畔的舊倉庫,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倉庫藝術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對工業遺址再利用的新思路。世博會上,主題館“城市未來館”就是由1897年建立于南市發電廠廠房改造而成的。改造后的主題館既展示了上海的工業文明進程,也是對歷史遺產的保護,也包含著對城市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望。
第五,發揮政府引導和企業主動作用。工業遺產的改造是一個大規模的工程任務,需要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同時,要實現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就必須滿足市場的客觀需要,政府和企業要扮演好不同角色。在改造過程中的統一規劃離不開政府強大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促進企業投身工業遺產改造的事業中去,減少上海城市發展負擔,又能調整城市產業結構、促進功能的進步。企業在改造投入、經濟運作等方面要發揮主動性作用,契合市場發展和需求,在功能定位、業態構建、傳承發展上做好文章。
四、結語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闡述了在上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必要性,并對上海工業遺產的改造和“活化”利用提出實現整體化開發利用、形成多種形式的功能置換、注重可持續改造、增強工業遺產的文化性、發揮政府引導和企業主動作用等幾點建議。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不僅使自身重獲新生,更能帶動周圍經濟圈的發展,為上海與其他地區的工業遺產改造指明了方向。同時,用好工業遺產將對上海的城市更新帶來深遠的影響,也對新時期上海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此次研究能為實際工作提供幫助。
(作者單位為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楊樹浦發電廠)
參考文獻
[1] 陳鵬,胡莉莉,扎博文.“全球城市”視野下上海歷史文化保護的頂層設計——基于英國《遺產2020》影響啟示的初探[J].上海城市規劃,2017,4(2):6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