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兵 夏立志 唐中節
摘 要:該文對廬江縣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養牛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了制約因素,并對發展潛力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養牛;調查;廬江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0-0062-2
自2012年以來,在安徽省草業監理站的安排下,廬江縣每年開展草場資源監測和草食動物生產情況調查; 2009年,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組織了江淮水牛品種資源專項調查;同時在查閱廬江縣統計年鑒的基礎上,對1972年以來養牛情況進行了歸納分析。通過調查和歷年資料的比對發現,廬江縣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牛是農民最主要的役力,所以農村普遍養牛,養牛品種上以水牛為主。近10多年來,由于廬江縣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農機的普及取代了耕牛,牛數量正逐年下降,牛由役用正開始轉向肉用。
1 廬江縣養牛業基本情況
1.1 養牛數量 由表1可知:廬江縣1972—2000年存欄量一直穩定維持在3.4萬~3.8萬頭,2001—2004年達到高峰,存欄量在4萬~4.05萬頭;后快速下降,2005年是分水嶺,降到3.6萬頭;2006年2.2萬頭,2007年1.29萬頭,2011年0.93萬頭,2016年0.78萬頭。從1972—1989年全縣役牛穩定在2.9萬~3.5萬頭,每頭牛負役約2.33~2.53hm2;2001—2004年存欄達到4萬頭,每頭牛負役約在2hm2/左右。2001年后牛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農戶之前多是幾戶合伙共養1頭牛,共養牛農戶間的矛盾較多,到21世紀后農民的經濟狀況較之前大為改善,財力增強,有能力養更多的牛,共養牛戶不斷拆分,不少大戶自家養1頭。再往后,由于外出打工的人數不斷增加,農業機械小型化,到現在的旋耕機等大型農機具的大量應用,農田向種植大戶集中等等,耕牛逐漸為農機所取代。加上養牛要大量的人工,養牛的數量不斷下降。目前還有部分山、崗、畈區由于田塊小,不通公路,還有少量的用牛耕作,有的為別戶代耕田。但這批老農將逐漸老去,耕牛也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因此,以前廬江縣農民養牛,主要是為農業耕作服務,農機普及后逐步取代了耕牛,所以2005年后牛的存欄量快速減少。
1.2 使用情況 2005年前農民養牛主要是為耕田,老邁生病牛才淘汰作肉用。后由于牛肉價格不斷升高,有人開始利用當地的放牧和飼草資源飼養牛肉用,或繁殖小牛出售。
1.3 水牛和黃牛的養殖比例 將1972、1973、1977、1981、1989年5年存欄牛進行加權平均,水牛占76.53%,黃牛占23.47%。廬江縣地處巢湖流域,以水田為主,占90%,且1年2季,普種雙季稻,復耕指數高。夏季炎熱,梅雨季節高溫潮濕,耕牛需要挽力大,耐力強,適應高溫高濕氣候,而當地的水牛經過代代選育,具備了上述的優點,所以養殖量上水牛占優勢,主要也是農耕的需要。水牛采食青粗料量比黃牛大,以食量大補充勞役對體力的極大消耗,對精料的要求比黃牛少。黃牛需要精料量多,精料不足,黃牛很快消瘦,役力下降。
1.4 能繁母牛及繁殖犢牛情況 將上述5年存欄能繁母牛進行統計,加權平均占牛群比例21.47%,能繁母牛的比例偏低,這主要是農民需要役牛耕田地,最喜歡養閹割后的公牛,母牛體型小,役力相比較差,同時母牛懷孕產仔、哺乳后影響耕作,所以本地繁殖的犢牛量相對較少。
2 養牛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品種改良落后 早在1987年6月,廬江縣畜牧獸醫站決定在樂橋、柯坦建立牛人工授精站,改良當地的黃牛,派人到安徽農學院學習,后在樂橋、柯坦獸醫站設立牛人工授精站。前后2年時間,用西門塔爾牛冷凍精液配種230頭,產仔154頭。雜交一代黃牛體型變大,役力增強,效果良好。現存欄的黃牛多為地方土種,雖然適應當地環境,抗病力強,但個體小,出肉少,生長慢。
2.2 人力成本快速上升 由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能獲得較好的收入,養牛的比較效益差,年青人更是嫌臟,不愿意從事養牛,也是養牛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2.3 環保壓力 廬江縣萬山鎮某農戶養牛10多頭,由于靠近水庫,劃為禁養區,牛舍被拆除。湯池鎮農戶牛棚建在馬槽河河堤上,巡河發現被拆除。泥河鎮某養牛公司因為牛舍距村莊近,附近農民投訴影響生活環境,被迫將牛遷移。還有鐵路、公路建設、城鎮擴大,不少養殖場被拆遷。
3 養殖效益調查和發展潛力
3.1 本地秸桿、飼草資源豐富 據廬江縣農委2016年統計全縣秸稈產生量:小麥7.2萬t,水稻65.6萬t,玉米0.67萬t,大豆0.63,油菜4.2萬t,其他8萬t,共85.67萬t。其中小麥和水稻秸稈還田61.7萬t,秸桿基本未被草食動物利用。全縣林地面積3.39hm2,其中草山草坡1.29hm2,近年草場資源監測中發現,山上草場絕大部分多年未利用[1],春發秋枯,山上腐植層增厚,草深及人,加上灌木叢生,許多地方難以通行,草深草密,成為政府防火的心頭之患。因此,發展草食動物的秸桿、飼草資源豐富,發展養牛潛力巨大。
3.2 因地制宜發展規模養牛 在廬江縣市場上,快速育肥、生長期短的黃牛肉售價在40元/kg左右,但當地飼養期長的牛肉每到秋冬季,在市場上十分受歡迎,價格達70~90元/kg,因而有人開始收老牛,或收一部分膘性差的牛回來進行短期育肥,白湖、泥河等地部分屠商開始既養又宰,每戶年出欄100~300頭,由于自養自售,效益很好。很鑫擴建了牛舍,很多青年西雜牛等回來育肥。而大部分養牛戶都是利用當地優越的放牧條件,山區以養黃牛為主,圩畈區以養水牛為主。礬山鎮原關廟村有山場67hm2左右,當地農民利用山場放牧,自繁自養,多時附近村民養牛達百頭。圩畈區多養當地的水牛或秦川雜交牛,利用圩埂、灘涂放牧,通常自繁自養,一般3~5年后自產的小牛能達到產銷平衡,每戶養20~50頭牛,育肥后水牛每頭能賣1萬多元,每戶每年有幾萬到10多萬元的收入。水牛比地方品種黃牛體型更大,出肉率更高,抗病力更強,只要有草吃就行,不需要很多精料,但飼養期長些,且水牛肉在當地售價高于黃牛肉,尤其受到養牛戶的偏愛。統計全縣的規模養牛以專業戶為主,目前飼養量僅有1470頭,肉牛養殖僅僅是起步階段,品種改良、科學飼養、規模上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夏立志,唐中節,奚立錢,等.廬江縣草地資源保護利用現狀調查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16):9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