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妍妍 馬驍 許真
摘 要:農產品物流運輸是農產品產后的一個至關重要環節。針對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農產品物流運輸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況。本文從農產品物流技術落后、物流環節多、物流信息化推進程度低、質檢難度大等方面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大數據時代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出了展望。而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運輸水平,不僅有助于提高經濟收益,同時還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對于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 冷鏈物流 發展問題 展望
中圖分類號:U294.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01
一、農產品物流概念
農產品物流是物流業的一個分支,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流動。
二、農產品物流現狀
農產品物流應發揮的作用是保證農產品供需平衡,實現農產品的商品價值,解決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之間的矛盾。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物流運輸量非常巨大,而且供應比較分散,因而造成的物流運輸成本偏高也是導致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三、農產品物流面臨的問題
1.基礎信息資源體系建設不完善
雖然我國農產品物流數據統計的內容較為豐富,種類、產量、消費量等各種數據資料“鋪天蓋地”,而真正管用的,高質量的數據非常有限,特別是關于冷鏈倉儲、流量等物流指標幾乎找不到完整的數據統計。“數到用時方恨少”是目前農產品物流數據統計的狀態,這種狀態不論是對綜合分析,總體判斷,還是對深入研究,信息挖掘都造成了很大困擾.各種數據支離破碎,很多數據甚至沒有經過整理,更無從談起建立數據庫,導致數據的可用性非常低。
2.信息化技術推進緩慢
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農產品產前、產中及產后的每一個環節,但在產后的物流運輸方面,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較低,首先是信息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同時缺少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在物流信息化技術層面,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分散,規模小,技術基礎薄弱,新興的如RFID、EDI、條碼、GIS等技術在在工業物流領域已經得到廣泛運用,而在農產品物流領域并未得到大力推廣。建設方案缺乏嚴格的科學論證,造成建設成本高,低水平重復建設。
3.信息孤島造成統一協調性差
我國農產品市場上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瘋”等營銷現象,以及從市場的高價到菜農因收購價格過低而棄地不收的的現象,說明了我國在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要想讓農產品物流發揮出有效的作用,必須是專業地對一個完整的物流過程進行有效規劃與控制。目前,國內僅大型農產品物流企業、物流配送中心搭建了自已的物流信息管理平臺,但卻因缺乏統一的農產品物流信息而無法進行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傳遞,另外,農戶及中小農業企業幾乎無法進行物流信息獲取與共享,同時各物流企業之間缺乏信息協同共享,這就勢必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劃與協調,產供銷一體化的水平也無法提高。
4.物流環節多,損耗高,成本高
我國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的整個流通過程中,中間要經過購銷商、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超市等多個流通環節,經過多次倒運,信息不暢導致了農產品的價格被不斷抬高。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的物流若是在生產、運輸、貯藏、配送及零售和消費等任一環節中不能保證完整的冷鏈過程,勢必會導致極大的損耗率。目前,我國粗放的流通方式使果蔬產品在流通環節的損失率已高達到25%-30%,而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與我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控制在5%以下。同時,我國冷鏈物流的完整性也不能保證,冷鏈銜接不暢或中斷的現象時有發生,并且很多生鮮農產品沒有進行冷鏈運輸,仍然是在常溫下流通。冷鏈物流緊缺、運輸環節多、農產品產銷銜接不暢等均導致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增加,促使了近年來“產區農民賣賤,銷區消費者買貴”的雙重矛盾同時存在。要減少環節,必須有高效的信息化網絡系統,實現物流資源的合理配置,否則容易出現“網散線斷”局面。
5.信息不暢,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
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和信息發布機制雖已在不斷完善,但仍然不夠健全,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生產方面,除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有標識和溯源以外,其余的幾乎無法進行農產品質量溯源,使部分不法分子安全意識淡薄。物流方面,因缺少完善的監督機制,導致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食品安全意識薄弱,為了降低物流成本進行違規操作,人為造成冷鏈斷裂的現象比比皆是,即便采用了冷鏈物流運輸方式,設備能夠保障食品的溫度,但是由于監管不力,物流商為了降低成本而進行中途關閉冷氣機等不正當行為,從而造成冷鏈物流的中間環節斷鏈,食品品質和食品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再有,冷庫設備陳舊,裝卸貨月臺裸露,終端零售企業收貨流程混亂,貨物在常溫下交接的現象時有發生。
6.部分標準缺失,信息采集與共享難
農產品標準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幫助和促進人們掌握農業的生產技術,避免由于不科學的技術行為造成不良的后果,提高產品安全性和貿易的需要。由于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生產技術沒有標準,很難保障生產安全,難以提供優質農產品。一方面,因為農產品標準缺失,很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甚至容易導致“劣勝優汰”的逆向選擇;另一方面,農產品的非標性很難把生產環節和產后物流運輸中的各個要素和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這就加大了各項信息的采集難度,影響綜合的信息化共享體系建設。
7.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區域發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在經濟、消費理念等諸多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同時物流運輸企業、完善的物流設施、密集的物流活動又都集中在交通發達的地區,因此鄉村物流業的發展受到了各項條件的限制,整體發展比較緩慢。另外,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達程度、農產品物流市場發展速度、流通體制完善程度及信息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約,也呈現出較大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
四、大數據時代下農產品物流發展展望
整合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RFID標簽技術等進行大數據管理,帶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前可以逐步實現整全物流運輸過程的透明管理,打破信息壁壘,消除物流管理中的頑疾;二是長遠來看,可以實現整個物流運輸的開放性整合。即通過現代通信、信息、網絡等技術,建立一個完善的農產品運輸管理體系,真正解決“買難賣難”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