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護傳承渝東南民族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者是有機統一的,離開任何一個方面來談另一方面都是不正確的。保護傳承渝東南民族文化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和引領,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民族文化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并以民族文化為載體與平臺。
關鍵詞:渝東南 民族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保護傳承 培育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渝東南民族地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渝東南優秀民族文化中吸取營養,將渝東南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
一、渝東南民族文化的內容及特點
渝東南地區是重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居住著漢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20多個民族。渝東南民族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特點鮮明,不但有土家族、苗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有仡佬族、侗族等的文化遺存。
1.渝東南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
由于是多民族聚居與雜居之地,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融合發展,創造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1.1建筑文化。渝東南的建筑中,以干欄式吊腳樓、四合院、撮簊口建筑為典型,尤以距今四千多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最具特色。作為渝東南建筑的典型代表,融極強的實用功能和很強的審美特征于一體,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歷史發展、文化心態和創造才能。
1.2節慶文化。渝東南民族的節慶文化豐富,除同過漢族的節日外,還有各民族自己的節慶活動,如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女兒節,苗族的的六月六、踩花山,仡佬族的仡佬節、祭山節等。
1.3民間歌舞戲曲。民間歌舞特點鮮明,打鎦子、后壩山歌、南溪號子、啰兒調、斗牛、板凳龍、諸佛盤歌、嬌阿依、擺手舞、吹打、民歌、哭嫁歌、花燈等帶有很強的地域色彩。戲曲發展出許多樣式,主要為陽戲和儺戲,如:后河古戲、面具陽戲、苞谷燈戲、余家儺戲和木臘莊儺戲等。
1.4服裝服飾。土家族男穿對襟,女著滿襟,配上繡花圍裙、鄉花鞋。苗族男裝簡樸,多穿對襟大褂;婦女上穿上襟大領,下著長褲大襟衣,胸前和袖口及褲腳要滾邊、透花或抽紗,并加上欄桿花瓣于其間。
1.5民間文學與習俗。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多反映各族人民勤勞奮斗和美好愿望,如:吳幺姑的傳說、男女石柱神的傳說、隨意珠、烏江寶珠、聰明的苗族小伙子、燈籠記、姐妹石、斑竹林等等。民間習俗民族特色濃郁,如:踏青、過端午、吃刨湯、哭嫁、唱孝歌等。
1.6飲食文化。漢族、土家族、苗族等有著不同的飲食特點,但是在這里又得到融合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川菜在這里普遍流行和被接受,同時各民族又保留了自己的特點。主要特色食品有羊角豆腐干、馬打滾、油茶、碗碗羊肉、刨湯、黔江雞雜、醡海椒、南瓜魚等。
1.7倫理道德文化。重視良好家風、村風的傳承是渝東南人民的一貫傳統,追求愛國敬業、遵紀守法、扶弱濟貧、重禮講義、誠實守信、寬厚待人、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兄弟姐妹和睦相處的價值理念,特別是 “天理良心”價值規范和仡佬族的倡“和合”、興“七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更是渝東南民族奮斗精神的寫照。
1.8非物質文化。渝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截止2017年底,渝東南地區擁有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8個門類。
2.渝東南民族文化的特點
多民族的聚居和雜居,造就了渝東南民族文化的鮮明特點。
2.1民族性與差異性同在。渝東南的民族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各種文化樣式帶有各民族自身的性質與特點。同時,各民族的生活習慣與方式迥異,表現在文化上就是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正是區分不同民族的標志。
2.2共同性與多樣性并存。渝東南各民族共同生活在國家武陵山集中貧困片區,相互融合發展,形成了許多共同的風俗習慣和共同的價值體系。同時,他們創造的民族文化種類繁多,既有生產生活的,也有娛樂休閑的;既有飲食服飾的,也有建筑雕刻的;既有歌舞戲曲的,也有民間傳說和習慣傳統的。
2.3繼承與創新相互促進。渝東南民族文化在繼承傳統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賦予新的內容,處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如花燈、擺手舞、鑼鼓、斗牛等,又如婚嫁、喪葬習俗等,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新的式樣,增添了新的內容。
2.4文、旅融合發展。一是文化間的融合。漢文化與土苗等少數民族文化在這里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二是文旅的結合。民族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造就了濯水古鎮、龔灘古鎮、仙女山、趙世炎故居、桃花源等景區,給渝東南旅游業帶來了勃勃生機。
二、渝東南民族文化在保護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渝東南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對其保護傳承帶來了空前的挑戰。
1.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部分民族文化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生存力持續減弱。由于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流動加劇、影視媒體的深度影響等因素的影響,再加都市文化的滲透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民族文化的受眾越來越少,其生存和發展空間被嚴重擠壓。二是部分民族文化記憶、符號和印記逐漸消失和消亡。土家苗族語言、民歌、民俗、體育、舞蹈、醫藥、建筑、土戲、哭嫁等日益走向衰落或消亡。民族文化間的邊界在消失,區別于其他民族的自身的特點被漢化。三是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有解體的趨勢。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等價交換、金錢至上、利益優先等市場法則的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帶來巨大的沖擊,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視。
2.原因分析
一是經濟社會的發展,改變了人民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也帶來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原來保守的人們走出了家門,接受了新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其價值觀念、民族文化認同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將這種變化又帶了回來,影響著當地的人們;二是民族融合的加劇。改革開放在帶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渝東南,加速了民族的融合發展,也帶來了各地的文化與思想;渝東南原民族的漢化在加劇,漢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再加上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部分年輕人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感興趣而崇拜西方文化。三是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上重視不夠、保護力度不大。一方面是缺乏具體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國家雖然在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中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但過于概括化,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強。另一方面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配套。渝東南民族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特殊,歷史原因復雜,再加上是貧困地區的現實,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發展經濟上,對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重視不夠,造成保護傳承的經費長期不足、人才缺乏。
三、渝東南地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
渝東南民族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其各種表現形式是我們當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和平臺,對渝東南地區培育人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1.挖掘渝東南民族文化有益資源,豐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資源
渝東南地區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必須尊重渝東南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重視其在渝東南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充分發揮其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渝東南人民對優秀歷史人物的尊崇、對山水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環境的不怨天尤人、待人接物“天理良心”信條和熱情大方好客的天然本性、“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奮斗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挖掘而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的有益資源。挖掘、整理、弘揚這些資源,充分發揮其了解歷史、教育后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等的功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走進人們的內心,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價值追求,這不僅是新時期弘揚渝東南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建成全民小康社會的需要。
2.保護傳承渝東南民族文化遺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平臺和載體
渝東南地區民族文化對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進步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各族群眾解放思想、破除陳舊觀念、學習先進科學、脫貧致富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特殊的意義。比如,民族歌舞、節慶習俗、服飾雕刻等都在當地傳承了幾百年,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又如,秦良玉、溫朝忠、萬濤、趙世炎等的英雄事跡,早已成為激勵渝東南兒女愛國向上的蓬勃力量。因此,在渝東南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高度重視挖掘、收集、整理民族文化工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保護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深度挖掘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益的文化教育資源。二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上,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健全體制機制,加大保護的資金投入。三是對民族文化進行合理的可持續的開發利用。提倡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護傳承健康的民俗,培養文明的民風,發掘和利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文化要素,并將貫穿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全過程,推動各民族精神境界的躍升。四是打造各種民族文化載體與平臺,全方位推進渝東南民族文化的發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內核。五是建立渝東南民族文化保護區。可依托旅游景區,開展民族文化的教育與宣傳,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示、展示和傳習,讓更多的人參與、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自覺加入到保護和傳承中。六是讓傳統的體育與歌舞(如向氏武術、擺手舞、南溪號子等)進校園、進社區。將擺手舞蹈編排為壩壩舞、讓傳統音樂和制作工藝進課堂、定期開展傳統體育歌舞項目的比賽等,以達到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和培育市民、村民、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
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創新發展渝東南民族文化
渝東南民族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也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渝東南民族文化發展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鼓勵和支持渝東南民族文化的發展。要結合當地特點,從法律政策層面予以支持和保障,最大限度保留原民族文化的特點,并實現與新時代的緊密契合。二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現共同理想和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在各族人民中倡導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理念,并以此作為渝東南民族文化發展的價值目標和追求,引導人們繼續弘揚“黔江精神”,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而努力奮斗。三是在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教育、引導人們以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理念為價值引領,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作為成為民族文化發展的價值導向和方向;四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引導渝東南人民以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理念為做人之本,做到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敬業誠信、遵紀守法、友愛互助。倡導民族團結,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繼承民族優秀傳統,實現民族大繁榮,達到共同富裕。
4.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即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通俗易懂,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并內化為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一是以渝東南各民族文化活動為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貫穿其中,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二是搞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人們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性的認識,主動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共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成果,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育所帶來的民族自信、自豪。三是建立健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體系。要讓社會主義新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進單位、進機關、進部隊、進學校、進社區、進廣大的農村,通過主題活動、課堂宣講、標語標牌、宣傳欄等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價值準則。四是結合渝東南民族文化的自身特點實際,采取各民族喜聞樂見的方式培育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民眾感到親切和自然,拉近民眾的距離,讓民眾在思想上自覺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5.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實現渝東南人民共同的價值目標和追求
在當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背景下,渝東南地區需要發揮民族文化的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功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團結人民、統一思想,擰成一股繩,心往小康想,勁往小康使,達成致富小康目標。一是要尊重各民族的價值認同,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保持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二是對渝東南民族文化要采取“揚棄”的態度,繼承和發揚優秀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古為今用,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三是發揮運用民族節慶、賽事活動的凝聚功能,傳承民族文化,烘托民族文化氛圍,強化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團結。四是繼續弘揚新時代的黔江精神。以黔江精神為動力,以不甘落后、奮力拼搏的氣概,凝聚起300多萬渝東南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共筑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梁紅營.少數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J].蘭州學刊,2017(05):107-116.
[2]于蘭,潘忠宇.少數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5(06):73-79.
作者簡介:孫章學(1966.8-),男,土家族,重慶黔江縣人,畢業于中共重慶市委黨校師資理論研究生班政治學專業,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黨校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