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陽宇
摘要:心理彈性作為一種個體能從逆境中迅速恢復的心理特質,對大學生的壓力調節,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800名大學生,對其心理彈性進行調查研究,得出當前大學生心理彈性現狀普遍較好,但存在:年級差異、專業差異、性別差異、生源地差異、單親差異,依據差異,從社會支持網絡、歸因方式、團體輔導角度提升大學生心理彈性。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壓力;心理彈性
一、引言
當前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才,正面臨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而精神生活漸趨旁落的悖論困擾。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壓力列入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重要因素之一,而心理彈性作為一種個體在面臨挫折、困境時能保持積極應對的心理特質,眾多研究均表明心理彈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選取西安航空學院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借以此次契機對我校大學生心理彈性現狀進行摸排,為后期針對性干預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撐和意見建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西安航空學院大學生800名,平均年齡20.5歲,男439人,女361人,年級、生源地分布均勻,學科分布均衡,共回收問卷787份,回收率98.3%,剔除信息不完整和問卷調查未答完的問卷12份、有效問卷775份,有效率96.8%。
2.研究工具
采用以斯滕伯格心理彈性干預理論為基礎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問卷共計20個項目,主要圍繞大學生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情緒穩定程度、積極認知等四個維度。全部題目均為客觀題,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1-5分代表完全不同意一完全同意。部分題目采用反向計分,根據各道題目得分算出每個維度所得均分,分值越高,代表該生心理彈性水平越好。該量表在此次調查中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再測信度系數為0.94,具有良好的效表效度。
3.研究結果
利用SPSSl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心理彈性整體水平普遍較好,高于理論中值(理論中值為3)。具體見表1-1。
然而心理彈性在年級、性別、生源地、專業類型、是否單親出現了顯著差異。在年級維度具體表現為大一大二學生心理彈性水平(82.3)低于大三大四高年級學生(90.5);性別維度上,男大學生普遍得分88.3,女大學生普遍的分84.5,男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彈性水平高于女大學生;生源地維度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86.5)和來自城鎮的大學生(86.3)相比整體差別較小;專業類型上,文科學生心理彈性程度(89.7)高于理工科學生(83.1);而在是否單親維度上差距最為顯著,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彈性分值僅為75.6,非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彈性分值為97.2。
4.討論
針對問卷調查出現的結果:大學生整體心理彈性水平普遍較高的原因在于,當前的大學生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業成就,學業成就和心理彈性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證明,其次大學生處于高校這個相對安全、融洽的校園環境,社會對待大學生的認同感和評價趨于正向,也使得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提升。
其次,問卷調查中反映出的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在性別、年級、學科類型、是否單親家庭的差異也表明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依然值得重點關注,大學生心理彈性在性別維度出現場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社會期望和家庭從小培養模式的影響,男性從小被社會和家庭給予剛性教育,女性則被家庭和社會給予柔性教育,教育模式和社會期望的不同,導致后期心理彈性水平的差異。年級的差異則是生活經驗和事件閱歷所決定的,大一大二低年級學生相比大三大四高年級學生在校期間經歷事件相對較少,倉促離開家庭的初期相對心理脆弱,需要一個穩定的過渡期。學科類型的差異則源自于文科學生看待問題偏愛發散性思維,興趣廣泛,對比理工科學生更加認知發散,這一點也得到了相關研究結果證明。是否單親家庭導致的大學生心理彈性巨大差異則表明,家庭支持網絡的構建對心理彈性水平至關重要,家庭支持的不完善會導致學生性格的欠缺,進而心理彈性水平降低。
三、干預策略
心理彈性水平的高低對大學生在壓力事件中能否順利度過危機至關重要,因此針對上述結果,我們應當從社會支持網絡、歸因方式、團體輔導等三方面入手。
首先,社會支持網絡作為心理彈性的一種外在保護因子,對壓力緩解十分關鍵,良好的家庭、學校、社會文化可以讓學生獲得一種安全感和接納感,使學生愿意分享自己內心的困擾和苦楚,好的支持網絡可以提前預防或降低心理危機的產生。
其次,歸因方式對心理彈性的提升主要集中在認知思維層面,當學生面臨壓力困境時,應當積極轉變學生從內在自身能力等穩定的歸因到外在歸因,外在歸因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內疚、悲痛情緒,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最后,提升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團體輔導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團體輔導作為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技巧,可以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掌握相關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給學生搭建良好平臺,幫助壓力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