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愛明
(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江蘇上岡 224700)
試談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滲透環境教育的策略
居愛明
(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江蘇上岡 224700)
地球的環境問題與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一些活動給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環境問題已經尤為突出了。高中生物課程是和環境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教科書中涉及了環境、人口和資源等方面的內容。據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緊密結合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提升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高中生物;教學活動;有效滲透;策略
在高中所開設的所有課程中,生物是與環境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關于環境和環保、人口與資源等內容,這也為我們對高中生環境保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所以,將有關環境保護問題滲透在高中生物平時的教學活動過程之中是非常合適的,我們應有效結合高中生物課程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認知各種生物體的自然存在狀態,進行有針對性的環保教育,讓廣大的高中學生能清晰地認識到由于環境的變遷和惡化對生物物種帶來的嚴重影響,喚起他們對自然資源的科學態度和認識,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的環保行為。筆者利用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認識和一些做法:
在新完善的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不管是課程的教學要求還是內容的標準都體現了環境教育的目標和環境教育的內容,涵蓋了很多環境教育的信息和要點。它給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滲透環境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物課程作為高中課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因此,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積極意義,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當前,我國當前的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可謂十分惡劣,這就對我國當前的環境保護發出了嚴峻的挑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課程,不但要研究生物自身的活動規律,還有研究生物和其外部的環境關系。它是我們研究環境保護和環境科學的基礎性課程。
地球上的生物與地球環境的關系表現為:第一,各種生物都要從生存的環境中獲取“活下去”的能量,這就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環境的制約;第二,各種生物體的活動和變化都會對其所在的環境造成影響,都會促進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所以,我們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活動中,應用心引導學生去深刻地理解生物和其賴以生存環境間的內在聯系,有的放矢地把環保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知識學習之中,尤其要講清楚環境的破壞給人類的生存、生活帶來的傷害。高中生物教科書中很多的章節都提及了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廣泛利用,我們可以通過重點講解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結構的層次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創新,引導他們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做一些環?!靶“l明”。
在必修三第五章《人與環境》中《人類影響環境》《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滲透了環境保護,這為我們提供了環保教育的平臺。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些內容有機地滲透環保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然界與人類環境的種種聯系,促使學生關注各種不同的生物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培養他們參與環保的意識和行為,實現在高中生物教學進行環保教育的目標。
在現今各種版本的高中生物教科書中,大多都編排了有關環境、生態方面的內容。比如人與生物圈之間的關系、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與維持生態系統的完善與穩定等。我們教師就應當利用這些生物知識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向學生說明地球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啟發和指導學生去積極探索解決現今地球上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提升學生對環境的認識和他們的環保意識。
必修一《細胞分化、衰老和凋亡》,我們應充分利用這個方面的知識來挖掘環保方面的知識,比如癌細胞的形成和我國癌癥的防治等等來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行為。再如必修三《生態系統的穩定》中都有環保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表述,這是高中生物課程中有機、有效滲透環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合理、科學地利用這些模塊,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了解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學到更多的環保知識。個人認為,除了教科書中的這些知識外,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并把這些環境問題有機地納入相應的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我們除了利用課堂45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外,還應指導學生在適當的時間積極參與環境實踐。指導學生結合教科書上的內容對本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實踐調查,或組織他們開展一些環保實踐性的活動。比如調查一些化工廠的排污問題、調查一些玻璃廠排煙問題以及它們對周圍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等等;同時讓他們提出自己的整改想法,讓學生在相關內容的教學中進行集體的交流,共同探究環保的方法,共同形成環保意識,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我們還應讓學生在真實的、具體的環境中通過他們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來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而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活動給學生的具體實踐和研究搭建了非常好的平臺。在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根據問題去找找答案,而應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把環境教育帶入生活,我們可以通過對本地環境的觀察,發現不利于自然環境行為的因素,并讓學生對一些常見的問題或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城市和鄉村的河道的水質問題、城市里汽車尾氣排放問題等。實踐也證明,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物學習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得到落實,學生的探究欲望就會被充分地激發,他們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也能得到發展。
筆者認為,在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我們應注意這樣的問題:一是組織學生成立專項課題研究小組,幫助學生爭取外部的支持,這樣有利于他們在研究活動中順利地進行訪談、參觀和數據的搜集等一手材料的掌握,便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二是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時空,并在他們研究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三是要求學生做好相應的材料的記載、整理和總結工作。
在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失去良好生存環境,就會失去人類的家園。作為高中生物教學的老師,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在習得生物知識的同時受到環保教育,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學會一些環保的措施,切實提升他們的生物素養和環保素養。
[1]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5).
[2]葛志強.鹽城地區高中生物環境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居愛明(1980),男,江蘇建湖人,碩士學位,主要從事高中生物教學與研究,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