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平,王麗曾,羅文瀟,曾俊文,馬文霞
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甘肅白銀 730900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診斷
韓軍平,王麗曾,羅文瀟,曾俊文,馬文霞
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甘肅白銀 730900
目的總結分析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基因診斷以及病理特點,從而為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方法以該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期間接收的12例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理特點以及基因診斷情況等。結果在臨床病理特點方面,2例患者出現皮膚潰瘍,10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所有患者均有相關部位皮下硬結或者是結節紅斑表現。在鏡下可見脂肪細胞周邊有大小不等的非典型腫瘤細胞在生長,通過免疫學檢查后,免疫組化特征表現為CD3+(100.0%)、CD4+(100.0%)、CD8+(100.0%)、CD20-(100.0%)、TI1-1 (100.0%)、TCRβF-1+(100.0%)、CD56-(83.0%)、TIA-1+(100.0%)、穿孔素陽性(100.0%)。結論根據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病理特點以及基因診斷后對應的免疫組化特征,可為該病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便于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病理分析;基因診斷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屬于一種原發皮膚外周T細胞淋巴瘤,屬于皮膚原發淋巴瘤的新亞型,該病較為少見,總體發病率較低,準確地進行診斷是進行治療的前提[1]。由于該病發病率低,無法進行大樣本的數據分析,該文結合該院收治的12例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患者,就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分析及基因診斷分析如下。
以該院2014年1月—2017年3月期間接收的12例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活組織病理檢查確診,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患者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為(38.5±3.1)歲。所有患者同意該次研究,有較好的臨床診斷、治療以及護理依從性。
對所有患者進行組織學以及免疫組織學的分析,具體的由該院臨床診斷經驗豐富的兩名醫生共同完成診斷。病理診斷最終參照《2005年WHO-EORTC皮膚淋巴瘤分類》進行診斷[2],使用10.0%的中性甲醛緩沖液對獲得的腫瘤組織切片進行固定,石蠟包埋后,4 μm連續病理切片,使用HE染色,明確腫瘤和周邊組織之間的關系、腫瘤的浸潤情況以及腫瘤組織細胞特征等[3]。
使用ABC方法完成免疫組化,其中采用的抗體主要有單克隆 CD3+、CD4+、CD8+、CD20-、CD56-、T 細胞內抗原-1(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顆粒酶 B(granzyme B,GrB)、穿孔素(perforin)抗體。所有抗體來源于北京中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患者同時進行IgH以及TCR-β基因重排檢測,具體的操作由專人進行[4]。
該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指標主要有:①患者臨床病理特點;②鏡下病理特征;③免疫表型以及基因重排檢測情況。
整理該次研究中的相關資料,借助于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觀察組指標中涉及到的數據均為計數資料,全部使用[n(%)]表示。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發病部位在臀部、3例患者發病部位在腹股溝、3例患者發病部位在上肢、4例患者發病部位在下肢。其中2例患者出現皮膚潰瘍,所占比例為16.7%;10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發病部位出現皮下硬結或者是結節紅斑,所占比例為83.3%。皮膚損害時間為1~9個月、平均時間為(6.1±0.8)個月。2例患者存在淋巴結以及脾腫大,所占比例為16.7%;1例患者伴有高熱,所占比例為8.3%。
在鏡下可見脂肪細胞周邊有大小不等的非典型腫瘤細胞在生長,通過免疫學檢查后對應的鏡下免疫組化特征分析見表1。
12例患者在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后,TCR-β基因重排為陽性,而IgH基因重拍為陰性。

表1 鏡下免疫組化特征分析[n(%)]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作為一種特殊的臨床病理類型,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而且細胞浸潤主要集中在皮下組織區域,造成的皮膚損害部位較多,比如:腹股溝、上肢、下肢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引起患者出現全身多種癥狀表現以及細胞參數的改變,進而引起患者死亡,對于該病的明確診斷是進行早期治療以及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5]。
該次研究中以該院收治的12例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患者為研究對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該病主要發生在中年人群中,發病初期的病理和脂膜炎較為接近。皮膚損害部位較多,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發熱、發病部位皮下硬結或者是結節紅斑,對于結節較大的則出現潰瘍。
在組織學改變方面,侵犯區域主要以皮下組織為主。通過鏡下檢查結合免疫表型能夠對特異性標志細胞做出判斷,研究中的相關免疫表型顯示為T細胞。通過免疫組化能夠對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進行鑒別診斷,但是由于實際檢查過程中會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可對實際的診斷結果產生影響[6-7]。
通過基因診斷,結合淋巴瘤單克隆增生后基因結構的重排特點,將IgH或者是TCR-β為引物,在對產物擴增后進行鑒別診斷。診斷過程中準確性高,便于對患者做出客觀的診斷。
綜上所述,根據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病理特點以及基因診斷后對應的免疫組化特征,可為該病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便于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
[1]陳琳,李倩,李涵,等.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六例臨床及病理特點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16(23)∶1575-1578.
[2]吳林,張嘉,王旖旎,等.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繼發噬血細胞綜合征6例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3(8)∶732-736.
[3]蔣琪霞,王建東,李曉華,等.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誤診為慢性感染傷口臨床報告并文獻復習[J].臨床誤診誤治,2015,21(8)∶48-51.
[4]胡治麗,任芳,楊瑞,等.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4,9(6)∶417-419.
[5]馬莎,李芹,張虹,等.誤診為風濕病的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5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16(5)∶83-86.
[6]張明智,邱亞娟,李文才,等.6例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特征及治療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1,18(18)∶1111-1113.
[7]何興狀,吳應軒,牟輝.兒童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觀察[J].西南軍醫,2010,14(5)∶828-830.
R36
A
1004-6569(2017)06(b)-011-02
2017-04-21)
韓軍平(1973-),男,甘肅渭源人,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