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夜,電視里有濱江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的場景。看見一位市民對著鏡頭滿心歡喜地說:“很幸福的感覺,心情舒暢。”
幸福的感覺,這是濱江貫通開放后,許多市民真實的體驗。時光倒流若干年前,黃浦江兩岸今天這般美景,如夢幻一般遙遠,而在2018年的第一天,幸福就這樣真切地降臨到了上海。
幸福來之不易,這是新世紀以來,上海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帶領全市人民,不懈奮斗的結果。
城以水興。對于上海來說,吞長江、銜東海的滔滔黃浦江水,孕育了中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城市,也孕育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展開,以及各時期發展的不同特征,黃浦江離市民的生活越來越遠。濱江岸線越來越多地為各種碼頭、堆場、工廠和倉庫所占據,而工業化帶來的污染,也越來越明顯地出現在滔滔江水之中,黃浦江黑臭天數,一度也是上海城市的一個敏感指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樣的狀況不會有大的改觀了,因為改變涉及的困難實在太過龐大。
進入新世紀,上海的決策者們下決心要改變這樣的陳舊面貌,要將黃浦江兩岸,由生產岸線逐步轉變為生態生活岸線,讓黃浦江成為人民之江。
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實施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重塑黃浦江兩岸功能。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黃浦江兩岸逐漸突破了碼頭、倉庫、工廠的一統天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濱江綠地和創意園區。
隨著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特別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相當一部分園區設置在濱江臨水區,進一步加快推進了浦江兩岸綜合開發。2002年時,黃浦江兩岸只有老外灘和小陸家嘴兩處濱江公共岸線。10年后,濱江綠地和公共空間面積,已達596.8萬平方米,親水岸線長度達到23公里,對公眾開放的親水岸線長度為20.5公里。但那時,濱江公共空間依然還有形式單一、斷點較多、公交不便、配套不足等問題。
2014年,上海印發了《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2016年8月,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宣布,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兩岸45公里岸線,到2017年底基本實現貫通開放。
這是重塑黃浦江兩岸功能最關鍵、也是最艱難的階段。經過10多年的建設,濱江岸線能開放的都實現了開放,剩下的都是一些“硬骨頭”、老大難。據統計,截至“十二五”末,兩岸45公里實際貫通率不足50%,剩下的岸線,跨行業、跨單位、跨區域,要貫通異常艱難。
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指揮下,濱江兩岸5個區以及各相關部門,敢于破除難點,敢于啃“硬骨頭”,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全力以赴實現目標。經過一年多的奮發努力,終于在2017年底全部實現了貫通目標。
新年之際,站在上海最核心的45公里黃浦江岸線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全新的濱江生態生活岸線,正驚艷著浦江、亮麗了上海。
45公里濱江岸線中,浦東占據了一半。浦東打造的是優雅濱江大道,通過連續22公里的慢行系統,串聯起沿江重點區域和重要節點,打造成公眾休憩旅游、健身運動、體驗自然的公共空間。
在浦東的對岸,徐匯努力打造最“透氣”的浦江岸線,將徐匯濱江建設成為最開放、最便捷、最綠色、最具魅力的開放空間、生態空間和人文空間,建設美術館大道和劇院群落。虹口沿江歷來多碼頭,于是打造特色碼頭文化,充分利用濱江空間和郵輪碼頭的玻璃圍欄,建設虹口特色的碼頭文化露天博物館。楊浦是著名老工業區,體現的是“后工業”時代的蝶變,以工業遺存為基礎,點綴布局體驗式場館,打造復合功能生態綠地。黃浦擁有最著名濱江地段,以外灘為核心,打造親水平臺長廊,讓市民可以從老外灘經十六鋪,通過全面建成的南外灘2.2公里濱水區,一路走到南浦大橋。
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他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要把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
濱江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這幾乎是個夢幻般想象,在2018年,它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幸福。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