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在倫敦的新西蘭人不計其數,就像在倫敦的南非人一樣,英國是他們祖父母的家。小輩們去老人家里走親戚,當然很少會見外。英國人總是拿他們的元音扁平的口音來說笑打趣,新西蘭人從來不會計較,唯一的要求是千萬不要把他們和澳大利亞人混起來。雖然是近鄰,但新西蘭人向來把自己定義為探險者的后裔,當年自愿選擇前往新西蘭定居的,許多是蘇格蘭人,有著高山民族的俠腸義骨和探險精神。新西蘭人不屑與澳大利亞人等同,因為當年移民澳大利亞的,更多是被放逐到遙遠荒島的罪犯們。
準備到新西蘭過圣誕假期時,立即就有朋友介紹了英國的“迷人的阿依達”女子樂隊的一首諧趣歌曲《突然間新西蘭……》,歌中唱道:“當你躺在床上無法入眠,充滿著焦慮和苦惱,擔心著可怕的陌生人、假藥和搖頭丸,擔心著大街上路人威脅的眼光、窗簾后下載網絡色情的人……突然間,新西蘭不再那么無聊讓人厭倦,它的遙遠變成了它的魅力,它的牛羊和山丘,它的噴泉和熱氣……”是啊,歐洲難民危機、頻繁的恐襲、英國脫歐的陰影,種種事件,遙遠的新西蘭反而如同世外桃源般充滿了吸引力。
其實,新西蘭向來就不能算是英國的窮親戚。英國的智囊機構Legatum研究院每年都要發表全球繁榮指數報告,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新西蘭幾乎年年都在前五名內,去年還榮登榜首,今年雖然讓位給挪威,但仍居第二。這份調查的前十名基本上都是北歐國家,再加上澳大利亞、新西蘭或加拿大。
我們這次新西蘭之行從倫敦取道北京飛往奧克蘭,然后從奧克蘭驅車南下。新西蘭兩大板塊的地殼的擠壓,多動的火山和頻繁的地震,讓這里的地貌奇峻豐富。新西蘭的自然環境可謂“絕美”,這里有雄偉的冰川、瑰麗的峽灣、奇峻的山脈、廣闊的平原、綿延的丘陵、濃密的叢林,也有火山高地和無數的細沙海灘。
小朋友們自然想去追尋《魔戒》和《霍比特人》里所展現的 “中土地帶”,所以,馬特馬他的“霍比特人村”和威靈頓的維特工作室,就在他們必去的名單上。讓我們感興趣的,更是毛利人文化。許多人說毛利人是新西蘭的原住民,這并不確切,他們只是比歐洲人更早來到這里而已。毛利人也是探險者,駕乘木船漂洋過海來到新西蘭,把這里稱為“長白云之鄉”。他們的文化充滿了故事和傳說。半神毛伊的故事中描述了新西蘭南北兩島的生成。北島是毛伊用他的魔鉤釣到的一條大魚,他和四個哥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這條魚拉上岸,魚尾朝北,魚頭向南,正如北島。直到今天,毛利語中的北島名為“毛伊之魚”。傳說中南島是毛伊所乘之舟,斯圖爾特島是毛伊船上之錨。我們在羅托魯瓦參觀了蒂普亞毛利文化中心。入口處是巨大的毛利木雕,介紹各種毛利文化中的神靈,園區內有地熱景觀、溫泉、泥漿池,還有古老技藝木雕和紡織的學校。文化中心的主要建筑是毛利人傳統的會堂,全是精美無比的木雕。在這里,我們還看到了毛利部落年輕武士出來迎接客人的全套禮節,欣賞并學習了球舞和古代戰舞的表演,享受了石窯和土坑烤爐中烹飪出來的美食大餐。
一位新西蘭的朋友告訴我們,十幾年前,他還在學校時,毛利語幾近消失,大學畢業后他去倫敦闖蕩十多年,再回到新西蘭當老師,發現毛利語竟然得到復興。政府采取各種舉措,如毛利語周、毛利語學校、毛利語電臺電視臺等,現在會說毛利語的人大大增加。
毛利人之后是歐洲移民,他們開墾荒地、建立農場,新西蘭與世隔絕及其惡劣的環境,塑造了堅韌不拔和頑強的意志力。至今,新西蘭人仍然熱愛戶外運動和冒險,看看他們所發明的那些玩法:滑翔傘、蹦極跳峽、悠波球,等等,就覺得,突然間,新西蘭充滿了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