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梁
蘇州河本名吳淞江,船只逆流而上可以到達蘇州寶帶橋,繼而駛入京杭大運河。上海開埠后,早期的外國殖民者對于商路有著非比尋常的需求和敏感,于是上海市區內這段17公里的吳淞江得名“蘇州河”。 20世紀初,銀行家、貿易商們自然而然地聚集此地,沿岸建起了一幢幢倉儲建筑——作為物資的中轉站,這里就逐漸成為了內河航運碼頭和倉庫集中地,即老上海的物流中心。
過去,這里因為工業的發展而輝煌和繁榮;時光流轉,世事變遷,雖然不是滄海桑田,但確實已然物是人非。這些曾經車水馬龍、人來貨往的倉庫早已被騰空、閑置,有的甚至還被拆除。所幸仍有小部分被保留了下來。而今,這些幸存的老倉庫卻因為文化和藝術的進駐而重新煥發了生機,再次進入了世人的視野。
位于新閘橋邊的南蘇州路1247號,看似不起眼、和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的倉庫建筑實際卻有著百年的歷史——建于1908年,據說曾是杜月笙的私家糧倉;在杜月笙之前,1247號還曾是“中國通商銀行第二倉庫”。無論是中國通商銀行還是杜月笙,都是上海歷史上濃墨重彩、極其精彩的一筆。

曾經激蕩的人和事已經被時光湮沒,無論多么動人心魄多么哀傷凄婉多么壯志雄心,都隨著蘇州河水靜靜地流逝于遠方。然而,這個昔日的老糧倉并沒有黯然地退出歷史舞臺,它已經開始煥發出新的神采。“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就坐落于此。歇山式屋頂下,倉庫內的木質地板和立柱裸露出內里粗糙斑駁的木紋,這是百年時光留下的痕跡。墻面上陳年的白灰已經遮不住磚縫之間的裂痕,建筑內到處都有各種顏色的警示標語,樓梯拐角處、黑鐵庫門入口處和倉庫內部的墻壁上時不時寫有“倉庫重地”“防火工作,人人有責”“禁止吸煙”,屋頂的橫梁上用紅色大字寫著“消滅工傷”,足有一人半高的窗戶兩側寫著“墻距、柱距、頂距、燈距、垛距”(倉庫五距,即在倉庫內堆放貨物時所要遵循的原則),無一不提醒著后來的人們這曾經是一個多么繁忙的倉庫,也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在這里曾經存放過多少重要的物資,從哪里運來又悄悄運往哪里。置身于八號橋藝術空間的展廳,不由令人生出許多感慨。
這個老倉庫,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舊日的時光的直接明證。過去它是諸多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舞臺,這激起了人們對于歷史的想象和向往,而這些都增加了它的內涵和魅力。現在它是“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上海諸多文藝界名流造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海派藝術在此得到展示和弘揚,藝術事件與活動的發生給老倉庫帶來了新的文化生命。
蘇州河無疑是一個具有獨特歷史場景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單元。包括1247號在內,蘇州河畔的這些老倉庫將會成為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八號橋文化保留、還原這棟擁有百年歷史的倉庫建筑,不僅僅是尋回它的歷史價值,還賦予了其更多的人文和藝術價值。這個歷史建筑里不僅有藝術展覽,還有影視攝制、話劇演出、時尚發布等等各種文化活動。這里不再有上海舊夢,有的卻是蘇州河畔的人文新篇章。不知不覺,藝術早已介入城市空間,成為城市更新的一種重要方式。在上海的未來圖景中,“建筑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在這里——南蘇州路1247號,閱讀建筑,品味藝術,漫步蘇州河畔,感受上海的城市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