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中國哪里的常住外國人最多?上海。中國哪里的外國人覺得自己生活得最便利最時尚最愜意?上海。中國哪里的外國人覺得在當地最能達成他們個人的“小目標”?還是上海。

這座魔力之都,不僅是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和工作的青睞之地,也正以它豐厚的城市內涵,成為五洲四海的人們相聚一堂、逐夢前進的樂園。老外們來到這里,正在實現他們的“中國夢”。
讀懂上海
來滬留學或者在商業金融等領域從業,這是人們對在上海的老外最普遍的印象。實際上,近年來,被這里的文化藝術吸引而“落滬”的外國人正越來越多。
德國女子杜麗絲算是這群老外中的“老司機”了,她在上海生活已經22年。1995年跟隨時任貝塔斯曼集團亞洲區總裁的丈夫艾科來滬后,因為不適應上海的生活,寧愿離婚也要“逃”回家鄉。后來,她被父親勸服留下,又在丈夫的鼓勵下學習中文。憑著一股韌勁,她竟然迷上中醫,讀了五年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內科系。
那五年,她除了讀書,什么也不干。白天聽老師用中文上課,晚上把筆記翻譯成德文自學,暑假回德國探親,也不忘四處尋找德文的中醫書。靠著中德文對照的辦法,她讀完了艱澀的《黃帝內經》《傷寒論》等著作。
杜麗絲從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后,丈夫希望她能學以致用,給了她一筆啟動資金,支持她和中國朋友合開中醫診所。從2004年成立至今,杜麗絲的中醫診所在上海已經有好幾家分店,就診的不僅是外國人,也有一些中國患者慕名而來。
為了向更多外籍人士推廣中醫文化,她除了行醫,每周還要舉辦幾次講座。關于未來規劃,杜麗絲說想把經營規模擴大,并且做得更好。“在將來,我將試著為我的病人提供中西醫結合、更周全的系統治療。”
讀懂中醫的同時,她讀懂了古老的中國文化和摩登的上海味道。現在的她,和丈夫一樣成了“中國通”,無論家里還是診所的布置,都充滿濃郁的“五行”“風水”元素。
在上海,她認養了多名孤兒和困難家庭的孩子,領養流浪貓,在小區里積極參加業委會、居委會志愿者的工作,經常參加義診活動。她儼然已成為了一個地道的“新上海人”了。
文化的高地
和杜麗絲相比,剛來上海三個月的以色列鋼琴家亞龍·科爾伯格對這座城市而言可謂是“新人”,但這位34歲的青年已經對這里的文化有了濃厚的感情。亞龍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水平頂尖的以色列籍鋼琴家,他獲得超過十個國際鋼琴大賽獎項并在五大洲 40 余個國家的主要音樂廳演出。
三年前,他來到中國定居;三個月前,他又搬到了上海。談到為什么要來中國、為什么要來上海,亞龍笑著用流利的中文說:“應該是緣分吧。”他說,近幾年他來上海演出時,看到這里的觀眾對古典音樂十分熱情而且有很高的鑒賞水平,這里有那么多的孩子都在學習鋼琴,這深深打動了他。“上海有特別漂亮的音樂廳,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音樂學院,有傳統與國際交融的文化,還有我的許多全世界的朋友。它們都在這兒,所以我來了。”
亞龍對中國文化非常著迷,他把《彩云追月》《甜蜜蜜》這樣的中國音樂做了自己的原創改編,把它們帶到國際舞臺。“你知道么,我第一次聽到的是二胡版的《彩云追月》,當時就覺得太棒了太好聽了,這么好的中國音樂,我一定要讓世界上的更多人聽到。”他做到了,每次在國外,觀眾們都對這些他賦予新內涵的中國音樂報以極高的贊譽。
聽《新民周刊》記者說起滬劇里也有一些經典曲目,亞龍馬上來了興趣。聽著記者手機里放出的《紫竹調》,他手舞足蹈:“我會好好研究,也把它改編成鋼琴曲帶到國際上去。”

對文化的認同,還有語言。在來中國之前,他已經懂得希伯來語、英語、西班牙語、德語和法語,來中國后,他更是在演奏之余抓緊學習中文。亞龍現在和他人用漢語交流已經非常順利,而他并沒有停止學習。在上海亞龍的住所里,記者看到,鋼琴上就擺著一本古漢語韻律教材《聲律啟蒙》,上面有很多他做的筆記。“現在我每天還要花一小時學中文。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我從語言文字學起,也還有好多要繼續學的。”
音樂是超越國界的人類共通的文化,而通過音樂做各國間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亞龍給自己一個重要的定位。但他不愿意只是單純地演奏,他認為必須了解世界每一個地方的文化,然后用他們的語言給他們講音樂的故事,才會盡可能減少阻礙。中國的故事、上海的故事,就是他接下來要講給全世界人們聽的。
曾經,外國人更愿意選擇來上海的原因之一就是這里的中國人英文普及度和水平高,他們自己不用再學中文;而當下,像亞龍這樣主動熱情學習中文而且水平優秀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他們不僅學普通話,還學滬語,開始“嘎訕胡”。
相聚的樂園
“全世界朋友相聚的樂園”,這是亞龍對上海最深的印象。
能相聚,前提是能留下來。

對于在華留學的外國人來說,畢業留在中國曾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上海出入境的政策是,外國留學生憑國內高等院校畢業證書和創新創業計劃書或創辦企業證明,就可以申請加注“創業”的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有效期2年,進行畢業實習及創新創業活動。在此期間,被有關單位聘用的,可以按規定辦理工作類居留許可。
更讓他們期待的是,只要有投資計劃或創業夢想,來不及辦工作許可不要緊,只要憑投資證明或者創業計劃、生活來源證明等,向上海口岸簽證機關申請私人事務簽證,入境后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可以向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加注“創業”的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是吸引全球人士來到這里為夢想奮斗的重要原因,而這里讓他們感覺生活便利、開心愉悅,讓他們來了再也不想走。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在華外國人媒體使用特點與國際傳播受眾效果提升路徑研究”的課題組于2013年底到2015年初,在上海、北京和廣東用配額抽樣和偶遇抽樣結合的方式共抽取了1000名外國人做了問卷調查,并對另外72人做了深度訪談,獲得了許多關于在上海的外國人的信息。
課題主持者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師王帆告訴《新民周刊》記者,調查結果顯示,在上海的外國人來自發達國家的比例、收入水平要高于北京、廣東兩地。而就外國人對上海城市各項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來看,公共安全、交通便捷、醫療服務等幾項都得到了高分。
亞龍在上海的親身體也驗證了這樣的調查結果。他租住在靜安區的一個老小區里,“雖然是在中心城市,但鬧中取靜。”他對在上海生活的便利贊不絕口,通勤,他可以根據需求,隨時在地鐵、網約車、共享單車之間無縫切換。要購物,根本不用帶現金,用手機支付一刷就全搞定,“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說我在德國也住過很長時間,在那里,如果兩個朋友之間想要轉個賬,要跑去找個銀行機器,再按一堆的密碼。”網上買東西、叫個外賣、密集的24小時便利店……這些都屢屢讓外國人對上海點贊。
當然,亞龍想約上三五好友,找一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展會或者咖啡館相聚,這在上海也太容易做到了。他說,這里適合與朋友相聚的地方實在信手拈來,這是最適合和全世界的朋友相聚的地方。
堅實的信心
在王帆主持的上述針對在華外國人的研究中,還收集到了在華外國人對中國各方面實力的評價與期待。調查顯示,他們對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影響力、科技水平、教育、公共衛生、創建和諧社會等領域的實力比較有信心,認為這些領域力量“強”的比例都是高于50%。其中,80%的外國人認為中國的經濟水平非常高,75%的外國人認為政治影響力、軍事影響力很高。
問卷當中還提到:“你認為你的國家應該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嗎?”大部分外國人的回答是“愿意”,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不過經濟上的比例更高一些。
對中國的期待,調查涉及到了工資水平提升、環境質量的提升、社會公平性、醫療可及性、就業機會、社會穩定性、經濟增長、收入回報等,這些數據當中,認為中國會朝好的方向發展的外國人,絕大多數超過50%。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可以持續穩定發展的國家。
王帆表示,雖然這是京滬粵三地外國人被訪者總體的情況,但單獨就上海的被訪者數據來看,與總體趨勢也是吻合的。他說,在深度訪談中也發現一些案例,外國被訪者表示因為空氣質量和文化氛圍等原因,更愿意來上海,他們對上海更有信心。
老外對上海、對中國更有信心了,這有什么影響?這也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上海市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執行副主任沈國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認為,增強我們的城市形象、國家形象,當然不僅僅是一個文化上的面子問題。外國人在上海做生意,上海的形象好了,對他做生意有什么影響?來華留學生,中國形象好了,對增進中國教育國際化有什么影響?他舉例說:“我給來復旦暑期學校學習的外國學生上課,就問他們這個問題:中國形象好了對他們有什么影響?一個美國學生說,當然有影響,如果學生對中國的印象越來越好,就會有更多學生愿意到中國來交流、訪問。”
實際上,王帆主持的上述研究里,有65%的外國人愿意推薦他人來中國。這樣的比例將來可以更高,而上海在這個過程中,也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如同許多在上海的外國人的心聲:“我想在這里一直生活下去。”
20名外國人對上海的看法
1.英國人 Stephen
50歲左右,來旅游。喜歡上海,覺得上海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美食和人。人們很熱情好客,很有禮貌。還會第二次第三次來上海玩。
2.法國人 Alex
30歲左右,常住上海。在上海工作3年,認為上海四季分明,美食豐富,教育資源好,家人也都喜歡上海,覺得適合定居。
3.澳大利亞人 Gary
40歲左右,旅游。上海人多擁擠,物價有點貴。喜歡上海有特色的建筑,如和平飯店和石庫門。
4.俄羅斯人 Max
30歲左右,來上海出差。上海的摩天大樓令人驚嘆,喜歡黃浦江兩岸的夜景。認為上海生活節奏太快,工作時間超過了休息時間。
5.德國人 Martin
30歲左右,常住上海。在上海工作兩年,喜歡上海人以及上海美食。認為上海的工作環境很輕松愉快,上海人有活力,精力充沛。
6.瑞士人 Ben
20歲左右,旅游。喜歡上海的人文環境,風土人情,對上海歷史十分感興趣。認為上海宜居,上海人勤勞,人們普遍起得很早。
7.法國人 Pual
在上海工作。喜歡上海,有在上海定居的打算。喜歡上海的美食,喜歡上海的歷史文化,覺得女子穿上旗袍很有味道。但是一些人有些粗魯,會隨地吐痰,在街上大聲說話。最喜歡外灘的外國建筑博覽群。
8.捷克人 David
40歲左右,旅游。喜歡吃上海的小籠包,喜歡上海的高樓建筑,如東方明珠電視塔、環球金融中心,認為是神奇之作。
9.法國人 Leo
40歲左右,在上海定居7年。妻子是上海人,認為上海宜居,喜歡上海的風土人情。認為上海的浪漫和法國不同,巴黎給人感覺就像布丁,舒適慵懶也適合生活;而上海這座城市給人感覺是有回味的,一開始覺得上海節奏快,生活久了覺得上海像黑巧克力,先苦后甜。
10.加拿大人 Daniel
40歲左右,定居上海五年,上海熱鬧,人多有人情味。喜歡帶有甜味的上海菜,上海的女孩也很甜美。唯一抱怨的點是認為上海車牌太貴。
11.德國人 Thomas
20歲左右,旅游。上海人人情味濃,上海人可愛,好奇心重,喜歡湊熱鬧。
12.法國人 Geoffery
30歲左右,旅游。第二次來上海,第一次來上海是五年之前,認為五年之間上海變化巨大,高樓拔地而起,經濟更發達了,生活節奏快,人們生活忙碌不太注重養生。
13.德國人 Frank
30歲左右,來旅游。人們對待我們像對待客人一樣,很有禮貌但是客氣。
14.英國人 Marco
在上海定居4年。喜歡上海,認為上海教育資源豐富,小孩在上海讀書,幾乎沒有課余時間。認為“九九乘法表”很神奇,上海孩子數學好,會考試。
15.美國人 Bob
30歲左右。上海歷史建筑多,喜歡上海的歷史和文化。交通便利,地鐵發達。
16.加拿大人 Mandy
25歲左右,旅游。喜歡上海的傳統美食,如春卷和“四大金剛”。認為上海熱鬧,娛樂設施多元,夜生活豐富。
17.英國人 Eric
30歲左右,在上海工作。喜歡上海,有定居上海的打算。上海文化多元,包容性強。上海人思想較為開放,能夠無偏見地接受外國人。
18.德國 Yvanne
全職太太。老公上班后無所事事,每天都會到朋友家里喝茶聊天“溜孩子”,盡管不會中文,也沒什么很大的問題,因為可以向周圍精通中文的朋友尋求幫助。
19.丹麥人 Ida
全職太太。最近,丈夫公司一個短期項目把我們一家人又派到了上海。9年前,我們一家曾在碧云社區居住了兩年。“可惜有幾位當時交到的朋友,現在都不在上海了,不過又認識了許多新同事。”
20.美國人 S.R.
很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像上海這種好天氣;妻子更開心,她在這里有很多朋友。他開玩笑說,美國已經沒有親戚朋友需要回去探望,自己現在是“絕對自由人”,準備永久地待在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