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海納百川吸引人才。
近些年來,上海科技創新成果不斷,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產業逐步聚集,“科創中心”已成為上海的一張新名片。要想在科技創新中奮勇突破、保持優勢,人才的作用十分關鍵,尤其在一些尖端科技領域,海外人才的引進和應用更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能更好地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上海正在實行更積極、開放、有效的吸引海外人才政策。

外籍人才來滬工作
近日,星巴克海外首家臻選咖啡烘焙工坊,終于在興業太古匯如期綻放。開業以來,不僅店內人氣爆棚,前來探店的顧客更是在門口大排長龍。
但人們可能并不知道,這個集合了烘焙加工、體驗、品鑒服務、零售和餐飲等各類業態的全新商業模式,曾經愁煞政府各審批和監管部門——沒有任何現成的政策公式可套,按照業內行話,就是紅燈也沒有,綠燈也沒有。
其中,此次星巴克特地從美國總部和亞太區引進11位咖啡烘焙和制作師,由于上海目前政策更側重于高精尖國際人才,使得咖啡專才們在辦理就業許可和人才引進方面遭遇尷尬。
“星巴克想要從國外引進一些具有咖啡烘焙制作經驗,又對我們亞太地區也比較熟悉的專業人才。但在替他們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問題。”靜安區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林海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其實這不單是上海的問題,自從2017年4月1日起,全國統一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即“兩證合一”,就是將原來的“外國人入境就業許可”和“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整合為“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的星巴克(上海)咖啡有限公司是在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開戶辦理這個證件。但過程中,有一個澳大利亞籍的咖啡專才Joshua claude Smiley遇到了難題。
林海向記者介紹道,原來Joshua申請時提供兩年的麥當勞門店經理的工作資歷證明,而申報單位的職位為烘焙工坊咖啡師。按照相關規定,Joshua不符合“大學學士學位,需要2年相關的工作經歷”的政策要求而被市中心退件。但他十分了解亞太區業務,是星巴克不可或缺的人才。
由于烘焙工坊開設在靜安區,于是,星巴克找到了靜安區人才服務中心,尋求幫助。通過窗口工作人員積極詢問,得知Joshua雖然是麥當勞的門店經理,但其實際工作內容包含調制咖啡,還有商品銷售、顧客服務等內容,與其提供的麥當勞工作門店經理工作內容相關只是職位名稱不一致。
工作人員隨后根據辦理經驗,建議其補充麥當勞工作資歷證明的具體工作內容,以確保申請人能符合政策要求。林海表示,當申請人提供出相關證明材料后,區人社局多次協調市局、人才服務中心及外國專家局,開啟綠色通道,咖啡人才引進問題迎刃而解。
自2017年4月1日全面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以來,靜安區人才服務中心共審核通過1973家企業開戶,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1858張,其中高端人才類246張。
在上海,不光外資企業,還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公司也雇傭起了外籍員工。
高瞻是某公關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在六七年前就開始招聘老外員工,“最初是因為公司需要有人和客戶做英語的溝通,當時就招了一個法國實習生”。
這些年,隨著業務的發展,高瞻有了更多國外的客戶,公司也逐漸招聘了自己的外籍員工。“公司越來越國際化,我希望也能有越來越國際化的團隊。最多的時候有15個左右的外籍員工,他們來自美國、法國、俄羅斯,還有馬來西亞等國家,主要是在創意部門工作。”高瞻告訴記者,他們的待遇與中國同級別的員工差不多,并沒有特殊之處,“主要是通過熟人介紹或者獵頭公司推薦,比較看重他們的工作經驗,公開招聘的很少。”
高瞻介紹,外籍員工大多數都住在公司附近,這樣方便他們上下班。“他們遇到最多的困難,就是在中國辦理信用卡。”于是不久前,高瞻以公司的名義統一為這些老外辦理了信用卡。
“雖然有些老外可以說中文,但是看文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他們經常會抱怨很多App沒有英文版或者英文版不好用,之前Uber的英文版還能用,現在滴滴、餓了嗎、淘寶之類的都令他們挺苦惱的。”高瞻希望,這些App的開發者今后能盡快完善英文版給老外們提供方便。
國外創業者的“全球首選”
在上海,也有愈來愈多的老外開始在這里創業。
在有些人看來,集中了商貿、金融資源、高端品牌,被認為是上海精華所在的中心城區靜安區,其創業成本遙遙領先于其他區,制約了很多創業者。
事實真的如此嗎?

靜安區副區長周海鷹在此前全國“雙創活動周”的“創新創業七日談”活動上曾表示,靜安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創新創業的城區,“在這里有國家數字媒體產業基地、國家人力資源產業基地和上海的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基地。同時靜安還有諸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大量的海外人才,國際化是靜安區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的確,“國際化”是靜安區的最明顯特征之一。要將靜安區打造成為充滿國際范的“全球首選”的創新創業城區,也是聚集在這片土地上的創新創業人才們的迫切目標。
周海鷹介紹,“撤二建一”(指2015年靜安區和閘北區合并成為新靜安區)以來,靜安區正圍繞“1+X”打造錯位發展、協調創新的科創布局體系,其中“1”是指著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等產業的市北高新園區,而這個“X”,就是指各個充滿活力與國際范的眾創空間。
如今,兩年過去了,靜安區的眾創空間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成為了越來越多國際創客們的“全球首選”。越來越多的國際創客在這里摩擦出創新火花。
“目前,靜安有8家眾創空間中有國際團隊入駐,像P2(上海創客中心)和XNode中,國際團隊占比達到六成。尤其是XNode,國際化特征更為突出。”周海鷹口中的XNode靜安空間,正是靜安諸多眾創空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家。
XNode的CEO周煒表示:“我最早是在1999年末做管理咨詢公司,之后擔任另一個國際創業家協會上海分會的董事會成員,同時也做了天使投資,我們發現在上海,有非常多的機會,有很多的國外創業者迫切需要一個平臺能夠落地。”
就因為這個初衷,周煒成立了XNode,他希望這個眾創空間能成為中國和國際對接起來的一個橋梁和平臺,“從2015年初我們起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然和其他的空間一樣,做了大量的創業交流活動,包括把創業者、政府和大企業結合在一起。尤其在這兩年,我們順應了創業的潮流,慢慢地把我們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建立起來。”
田中年一,這位來自日本企業“匠新”的CEO也跟記者分享了他的創新創業經歷。“匠新”,是一家以匠人精神推進中日創新而成立的公司,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努力打造中日之間的創新創業良性生態圈。
“我們除了幫助日本來華的創業者之外,還幫助日本的大企業在中國做創新方面的工作。”田中年一向記者舉了個例子,村田電子是一家做智能手機中電子零件的日本公司,包括傳感器、電容器,在這些制作商當中它是世界上市場規模做得最大的公司。
“現在的智能手機成長得很快,所以它的業務也成長得很快。目前,其銷售額的60%都來自中國國內。以前它的研究開發都是以日本為主,但是現在因為它的銷售大部分來自中國,所以現在也開始在中國做研發創新。而且在如今變化這么快速的時代,大企業如果做創新的話時間上來不及,也跟不上,所以它們希望和在中國當地的創業公司一起合作做開放式創新。”田中年一進一步解釋道,要知道一家日本的大企業并沒有太多渠道能夠接觸這些中國的創業公司,這時通過“匠新”和靜安區的XNode眾創平臺,村田電子這樣的日本大公司就能夠實現與中國內地的創新創業企業的合作,方便它們更好地進入中國的本土市場。
就在2017年的3月13日,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發布了《關于公布上海2017年第一批眾創空間的通知》,上海市新增53家眾創空間,其中XNode便位列其中,截至目前,25個國家和地區的創客已經聚集在XNode。
為國際人才服務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中國的古訓。要讓人才有歸屬感,還需提供暖心服務。
靜安還有全國第一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目前,經過7年的發展,該產業園集聚了200多家人力資源中介服務機構,為推動上海國際化進程、提升上海的國際競爭力,引進和培育大批國際化的產業人才,發揮了極大作用和優勢。
此前,某知名國企借“一帶一路”布局中東,看好的項目卻沒有合適的經理人。企業相關負責人便來到這里求助,人才服務機構任仕達公司動用全球資源,成功為企業選聘到合適的人才,促成項目落地。
就在前不久,靜安區還出臺了《關于促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這也是上海首次針對人力資源服務產業而設立專項基金,鼓勵人才中介和獵頭公司尋覓英才。
正是看好上海的人才“磁場”,目前諸如海德思哲等全球五大獵頭公司,全部在上海設立分部,而全市人力資源公司更是達到1185家。數據顯示,上海人才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總數僅占全國一成不到,但營運收入卻達到了全國的五分之一之多。由此可見,大量高素質海外人才正通過上海不斷“進出”。
“國外企業來上海后,要辦理許可證的大多也是委托人才中介服務公司。”林海表示,外國人的理念就是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情,因此他們也要在工作中為這些機構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事實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稅區域外國人“單一窗口”也已經實現從“證件業務”向“多項服務”的功能升級。2016年2月,上海自貿區出入境辦證中心設立外國人證件業務“單一窗口”,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外國專家局、公安出入境3個部門的外國人證件業務辦理“三窗合一”,率先建立了外國人證件業務“一窗式受理、一并予以發證”的辦理新模式,對外國人辦理居留許可、就業證、專家證實現了“一個窗口、一套材料、一次申請、一并辦結”。
據了解,升級后的外國人“單一窗口”延伸出更多的便捷服務。新增辦理外籍人士2—5年居留許可同意函、外籍華人身份認定書、自貿區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推薦函、外籍華人申請在華永久居留證明函等業務。
同時,上海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還為外國人來華工作健康體檢開辟了“綠色通道”,并且為海外特殊高層次人才提供貴賓全程服務。
上海自貿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辛翎表示,外國人“單一窗口”的功能升級,亦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體現,探索了職能部門在“體制不變,機制先行”框架下的深度協作和業務聯動。“把申請過程中的部分證件流轉由申請單位遞轉改為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內部交接流轉”,變“企業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將打造更優質的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