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預付費模式成了很多行業的潛規則,由此導致的退費難甚至商家“卷款跑路”的現象時有發生。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北京市商務委等9部門聯合制定《北京市聯合整治預付卡違規經營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明確要通過專項行動確保消費者權益。
點評:事實上,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很多消費者對“先辦卡,再消費”的預付卡模式已經見慣不怪。教育培訓、理發、健身等行業都循此“慣例”。表面上看,這種經營模式屬于契約行為,“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似乎沒有問題,但要強調的是,契約行為本身也要受到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約束,不能放任自流。對其中存在的霸王條款、違法違規乃至涉嫌犯罪之處,更要依法予以懲處。
如今,中國的市場監管體制已基本建立,但面對一些不良商家不斷升級的“花招”,需要從源頭抓起,進一步完善監管。比如,一些商家通過各種購買優惠,在算法上擺“迷魂陣”,消費者很難看透其中的價格陷阱。退費時則有一套復雜的“退費公式”,導致消費者“想退也退不了多少錢”。更有商家“失聯”“跑路”,這就已經是涉嫌侵犯消費者財產的犯罪行為了。對此,監管機制要從事前變為事中、事后,通過更加全面的監管、更迅速的反應,讓“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同時發揮作用,為消費者權益提供全方位守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