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娟+蘇志浩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會計這個古老的職業從形式到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培養高級會計人才的本科院校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本文從會計本科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制度上進行了教育轉型的探討,以期實現本科教育輸送的人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會計職業;本科教育;應用型人才
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處在轉型時期,產業結構調整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完善,當前產業結構的缺陷也逐步顯現出來,所以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產業結構調整是指各產業之間更協調的發展,能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形式從低級領域向高級形式發展,以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形勢的改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得“會計”這一職業內容也發生了改變。
一、會計職業發生的變化
(一)會計職業形式的變化
傳統的會計人員分散擔任出納、記賬、報表、報稅、成本、材料等各個崗位,而現代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財務出現了集中核算,集團公司多采用財務共享或財務外包的形式,這樣就使得企業雇傭的會計人員數量減少,而且財務中心對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要求較高。另外從會計理論上會計假設、會計核算內容、會計核算的原則也都面臨著挑戰。
(二)會計職業內容上的變化
會計的誕生由來已久,這個職業也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歷程,在現代經濟形勢發生巨大變的情況下有人提到“會計是夕陽產業”,對于這種觀點本人不敢茍同。雖然從形式上我們看到企業雇傭的會計人員會減少,但是高層次的會計人才非常緊缺。傳統的會計職業內容以核算為主,會計人員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憑證的填制,成本的核算,賬目的核對;現在這些機械重復的工作均可以被計算機替代。所以從職業內容上來看會計應該轉變為更加注重財務分析和企業預算,從會計數據當中發現企業經營存在的問題,指出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敏銳的捕捉到市場的信息。
(三)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變化
近幾年來國際和國內的會計準則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特別是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都進行了極大地完善,而且仍然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新準則和新的經濟形勢是契合的,從當中不難看出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要求的提高。會計師在編制財務報表時,需要根據企業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判斷資產是否發生減值、判斷企業與其他企業是否構成關聯方、判斷合并報表的范圍等等,這些都需要運用職業判斷;注冊會計師在提供審計服務時,需要確定重要性水平、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確定審計意見類型,這也需要運用職業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職業判斷構成了整個會計職業活動,它既是會計職業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會計師職業價值的重要體現。
從以上會計職業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向社會輸送高級人才的本科院校,其會計學科的培養體系就必須做出調整,否則學校培養出的人才就與社會脫節,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也就會直接導致學生畢業不能夠就業。所以國家提出了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的要求,鑒于會計職業發生的變化,當前會計學本科的培養體系凸顯了一些問題。
二、當前會計學本科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的設置問題
我所任職的院校會計學本科開設的時間還不是很長,課程體系的設置借鑒了其他成熟院校的經驗,然而經驗都是來自于傳統的模式,主要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的理論講述為主,在課程的設置上理論課時占據的時間較多,創新型的課程較少,且最新的會計準則和稅法、經濟法的內容較少,實踐性的課程也較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幾乎為零,深入不同行業的實踐也幾乎不存在。
(二)課程的講授方式單一
會計學的課程還是一本教材,一塊黑板,幾盒粉筆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對于初始會計理論的理解仍然依靠教師抽象的理論解釋。填鴨式的教學在高校依然繼續。缺少學生獨立思考和教學互動的空間和氣氛,同學們也沒有樹立起自主學習的意識,等、要、靠的同學是大多數。且講授內容與區域經濟形勢沒有結合起來,使同學們也無法與自己見到的實際案例相結合。
(三)教學的培養目標
因為本科院校原來都沒有明確的定位區分,所以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基本是培養研究型人才,但是同為本科院校但是科研能力存在很大的不同。新形勢下我校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培養目標尚處在探索階段,但是原有的培養目標肯定需要調整。
三、會計學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體系
針對以上會計職業的變化,以及當前會計學應用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探索實現適應會計職業轉變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創新、全面的人才。
(一)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將原有的理論課時壓縮,加大實踐課時。在每一門會計主干課程的課堂內增加課內小實踐;每個學期結束安排期末實踐;大四的下半學期參加學校的集體實習。盡可能安排專業對口的實習,讓同學們多多參與不同行業的會計實踐,掌握全面的會計技能。聘請校內外專家指導學生的實踐,同時因為壓縮了理論課時必須指導同學們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只有理論知識扎實才能與實踐相結合,也才能有更強的繼續學習能力。
(二)建立實訓基地
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和同學們掌握的資源,多方面聯系企業、會計服務機構、審計機構、財務共享中心。與之發展合作關系,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因為財務是企業的核心,對于企業來說并不太愿意讓同學們接觸其核心財務內容,但是可以通過多種合作方式既能讓同學們接觸財務實踐內容又不影響企業自身的財務質量。利用區位優勢多方面調動資源,讓同學們接觸多種行業的財務,這樣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endprint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
會計學的很多課程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太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得教師在教學之余向外界多多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實現教師的校外輪崗培訓,讓教師們有時間和精力到企業當中提升,相關專業的教師可以送到不同行業的企業去培訓,這樣有利于教師回來教授給學生不同行業的會計知識。另一方面將專家請進課堂,讓校外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用生動有趣的實例給學生傳輸會計知識。 除了企業的專家也增加名校名師的講座,大學是各種思想的培養基地,正式在各種思想的碰撞下產生創新的激情,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國民經濟健康良好發展。組織學生參加相關比賽建立“賽中學、學中做、做中研、研中悟”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案,分享移動信息化教學手段,建設專業創新實驗室、組建大學生實踐俱樂部。
(四)樹立創新、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立足于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會計職業形式的變化,培養高素質、擁有較高應用能力并在知識儲備上呈現復合型趨向的應用人才。打破地方院校破裂隔離的狀態,促進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拓展會計學應用人才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升會計人才的勝任能力主要從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從知識這個角度要使學生不僅掌握專業知識更要重視經濟、金融、法律、科技、社會、組織、文化各個方面的知識;從技能方面要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面對經濟現象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價值觀的培養是大學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會計專業從業人員的價值觀要維護公共利益、堅守誠信、堅持中心學習,所以應用型本科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正確的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培養創新、復合型的人才。
(廊坊師范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參考文獻:
[1]王京芳.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基于職業能力的需求與協同效應[J].大學教育,2013(01).
[2]桂華.基于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網絡教育模式變革[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03).
[3]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4.
作者簡介:
蘇志浩(1978—),男,從事內部控制研究;陳亞娟(1978—),河北省廊坊師范學院財務管理系,研究方向:財務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