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提出構建創新型社會的大背景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正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具體實踐和應用,同時培養創新型大學生也是高教領域供給側改革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探討了我國高校創新型經濟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其次分析了其現實基礎,最后對新時期經濟學教育的特點作出了展望。
【關鍵詞】高校;創新型人才;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
一、引言
“創新”一詞最早出現于經濟領域。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經濟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結合”。熊彼特提出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必然引起社會性模仿,這就為“創新”領域的拓展打下了理論基礎。后來國際知識管理專家艾米頓將“創新”界定為一個價值系統,并將“創新理論”從單純的經濟行為拓展并應用于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各個行業中去。
教育領域的創新是整個教育系統進行逐步調整、更新,優化原有功能的過程。其作用同教育改革一樣,是追求更合理、更科學的教育系統,以促進個體和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教育的創新源于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變化,其結果是教育領域出現了有利于教育自身及社會發展的新事物。教育創新在每一段時期都有不同的成果,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新舊更迭的客觀規律的不斷作用,教育需要其所包含的各個部分有所創新。教育事業的長期性決定了它既有現實性又需具備前瞻性的特質,現階段,針對傳統教育培養知識型人才的教育目的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創新教育”隨之出現了。
二、高校創新型經濟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和內容
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活動是分不開的,它包含了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部內容。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涉及到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培養什么人,也就是目標要素,這涉及到價值層面的培養目標問題;二是用什么培養人,也就是內容要素,這涉及到培養內容的問題;三是怎樣培養人,也就是方法要素,這涉及到行為層面的教育方式問題;四是培養的人怎么樣,也就是評價要素,這涉及到人才培養的評價問題;五是影響人才培養活動的外界因素,也就是環境要素,這涉及到人才培養環境的問題。因此,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定義為:一種貫穿于人才培養始末,對于人才培養過程的設計、建構和評價過程的總體性描述。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基本要素
根據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和內容,可以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定義為:在創新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遵循人才培養規律,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所構建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五個方面的要素:目標要素、內容要素、方法要素、評價要素和環境要素。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就是根據人才培養的理論依據和人才培養的現實基礎,學科專業的具體特征所設定的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內容要素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中之重,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內容要素包括了學科專業體系,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方法要素主要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和政策法規;評價要素就是指對培養人才的質量的一種評價方式的集合;而環境要素主要是指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所搭建和營創的環境的總和。
(三)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明確和堅持學校發展定位原則。除了需要考慮國家頒布的教育方針和政策,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以及自身規律也是高校在發展過程當中必須參考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之上各個高校還需明確自身的價值取向,厘清高校自身的辦學理念,對高校所處的外部環境和自身辦學條件進行客觀、科學和正確地評估,分析和總結,最終形成對高校未來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第二,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當注重堅持階段性和連續性相統一的原則,因為我們必須考慮到人才成長和轉化的客觀規律。人才所具備兩個基本特點,就是人才過程的階段性以及在每一階段人才的質的規定性。一方面,人才在成長和轉化的過程中具有階段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在人才培養的不同階段,人才所體現出來的特點是不盡相同的;另一方面,在每個階段體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的人才特點,前后貫穿一致,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每一階段的發展狀況都成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基礎,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鏈接。
第三,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堅持傳統與適應變革相統一的原則。一直以來,在教育領域里,如何處理好傳統與變革的關系都是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每一所高校的發展都受到自身歷史淵源的深刻影響,高校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淀是一所高校賴以發展的珍貴資源之一,也成為一所高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歷史依據,更成為一所高校進行一切革新和改良的基本前提。而目前我們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各類承載著時代特色的新知識、新信息、新思維在日趨數字化的今天層出不窮。各類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制度、課程體系等蜂擁而至,嚴重沖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深刻的拷問。在新形勢下,保留優良的文化傳統,從高校自身深厚的歷史積淀當中吸取有益的因素,突出發揮其特色和優勢,揚長避短,對優良傳統應繼續保持和發揚,在此基礎之上,適應改革的腳步,緊密結合時代特色和具體國情,在不斷堅持和完善優良傳統的過程中改革創新。
三、高校創新型經濟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基礎
(一)政治因素
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明確指出,我們要突出培養創新人才,我們的目標是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目前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此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的推行也對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具體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可以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也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創新已經成為國家持續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培養具有時代特征的創新型人才這一任務已經迫在眉睫,為了推動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的源泉就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熱愛科學、關注科技、具有較高科學素質水平的公眾群體,形成創新型人才輩出的局面,這也是自主創新的源頭和動力。endprint
(二)經濟因素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作為知識經濟的一個基礎特征而存在著,而科學技術之所以能夠得到承前啟后、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源則來自于持續不斷的創新。在知識經濟社會里,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僅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也決定了國家的競爭力。由此可見,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源動力,那么我們的高校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較強的學習能力、較高的個人素質的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就我國目前狀況而言,我國的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也比較薄弱,這深刻制約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也成為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瓶頸。因為人才是知識創新的主體,是科技發展的源泉,只有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高質量人才,才能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潛力,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已經關系到整個經濟增長模式是否有效,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結構、資源瓶頸等深層次矛盾有惡化傾向的觀點,幾乎已成共識,那么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培養一大批具備扎實經濟學理論和專業知識,并熟練掌握專業工具的創新型經濟學人才。
(三)文化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東亞大陸這片廣裹的土地上創造的古老文化,己經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精神領域的各個方面,在人才培養方面,也給予我們有益的啟迪。比如道家的“法天貴真”之說,就十分重視人的個性和真性,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應該采取更為開放的心態,努力營造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鼓勵學生敢于挑戰權威,不斷創新。有效地吸收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筆珍貴的財富,取其精華,摒棄糟粕,將其與現階段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凝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氛圍,進而在此強大精神力量的影響和感召之下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之路,培養更多既能放眼全球,又能立足中國,解決中國問題的創新型人才。
四、展望
在新的時期,經濟學教育所面臨的形勢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是經濟學的發展日趨呈現出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特征。這使得經濟學在新的時期所討論的問題,所關注的焦點以及所研究的領域也趨向國際化和全球化。二是是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呈現出日趨緊密的趨勢。新時期經濟學教育還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這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解決好這個關系,對于培養創新型經濟學人才,對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權威的創新精神來講都非常有益。
(甘肅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參考文獻:
[1]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2013(3).
[2]龔怡祖.德國經濟類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6).
[3]田順利.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許昌學院學報,2016(11).
基金項目:本文受2016年度甘肅政法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高校創新型經濟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GZJG2016-B20]資助。
作者簡介:張樂(1982—),男,甘肅涇川人,甘肅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