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是波蘭偉大的音樂家,也是浪漫主義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創作出了大量鋼琴體裁的作品,如夜曲、波羅乃茲、諧謔曲等,這些作品至今仍廣為流傳,并且常常作為鋼琴家音樂會的演出曲目。通過對肖邦第一敘事曲的不同演奏版本進行細致的分析和對比,可以更好地理解版本并進行演奏指導。
【關鍵詞】肖邦;第一敘事曲;演奏版本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055-03
一、創作背景
肖邦第一敘事曲創作的年代是1831-1842年,正是肖邦充滿活力的青年時代,是他創作最旺盛時期,也正是波蘭民主運動高漲時期,波蘭人民反對壓迫,為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造就了肖邦深深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情感。此外,他個人精神世界的情感體驗,以及對民間音樂強烈的關注與興趣,都體現在該作品中。
肖邦受了《康拉德·華倫洛德》影響寫了《第一敘事曲》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這是有可能的,因為兩者在思想內容上很接近。肖邦的《第一敘事曲》反映了作曲家受華沙起義失敗后激起的憤慨和愛國主義思想。而密茨凱奇維支的《康拉德·華倫洛德》描寫的是作者在十二月黨人革命失敗影響下寫的愛國主義史詩,可見兩者有相似的地方。但兩者在具體創作構思上是各有千秋的,因此,硬把《康拉德·華倫洛德》作為《第一敘事曲》的標題內容還是有些牽強的。只有從音樂本身出發進行研究才是最可靠的最重要的。
二、版本的基本介紹
(一)樂譜版本分類
第一類 影像復制版。影像復制版就是運用照相技術來保存手稿信息的樂譜版本[1]。
第二類 原始版或凈版(Urtext)。一般來說,運用規范的印刷手段來傳達手稿信息的印刷樂譜版本,稱為原始版或者是凈版[2]。“Urtext”在德語中指貨真價實、在版本編訂領域中是原始文本的意思,它有以下兩層含義[3]:1.通過手稿、消化相關史料,還原那些早期記譜法或已經棄用的記譜法寫作的音樂作品。2.以呈現在沒有任何的添加或者修訂情況下的早期作品的原始面貌的現代印刷體樂譜版本。
第三類 實用版或演奏版。由音樂家或者演奏家在原始版的基礎上,對于樂譜補充一些演奏標記(包括分句法、指法、踏板、甚至是彈奏樂曲前的專項預備練習等)和背景介紹的印刷體樂譜版。
第四類 學術版或評論版。編訂者依據當時最新的學術成果和現代用法習慣、對已選出的原始版再進行篩選、修訂,并通過直接注括號引入、附錄等方式,來闡明他們的修訂理由,并將編訂者的改編和建議同原作清楚地區分開來。
(二)肖邦敘事曲樂譜的版本歸類
肖邦的作品是所有鋼琴文獻中被演奏得最多,但也是被篡改得最嚴重的。本人查到的版本有以下幾種如圖:
目前被認為最好的版本是揚·艾凱爾編訂的urtext版。上世紀中,波蘭出版了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 1860-1941)版,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以前的謬誤,并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肖邦演奏風格。艾凱爾教授是當今最權威的肖邦專家,由他主持編訂了一部新的肖邦“原始版”是再合適不過的。這部新的“原始版”被波蘭政府定為“國家版”,以示其重要性和權威性。
(三)音響版本
演奏此曲的鋼琴大師非常多,在這里列舉了兩位比較有代表性的演奏版本進行比較。如圖:
三、演奏版本比較的差異
引子(第1-8小節)這個引子的節奏是嚴整的,有著沉思般嚴肅的氣氛,因此切忌節奏上的自由性。首先以沉重的低音八度開始,一口氣推上去直到第3小節的高音區的C音后開始dim(漸弱),語氣委婉凄切,充斥著欲言又止、無可奈何的感覺。沉默許久后出現兩個哀嘆性的和弦勾人心魂。第7小節左手琶音的最后僅剩下的B音,充滿了哀傷的音調!齊默爾曼彈奏這一段用了42秒的時間,而魯賓斯坦用了32秒時間,可以看出魯賓斯坦在彈奏這一段速度偏快,兩個人都加了伸縮處理。在力度上,魯賓斯坦在第5小節彈奏出p的力度,齊默爾曼在第4小節彈奏出p的力度,在第7小節處齊默爾曼彈奏的音色更加肯定,休止符表現更加明顯。
主部主題(8-35),交代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速度標記是中速(moderato),第8小節的重音出現在C音上,但是對后面的D音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伴奏音型是一種嘆息聲,襯托著憂傷的情緒。經過短吁長嘆反復纏綿七個回合在22小節達到高點后急劇墜落。從24小節開始高聲部反復,低聲部層層推進,多次周旋后到達35小節主部主題結束,進入了連接部。齊默爾曼在第14小節高音G走到高音F及第15小節D音走向C音處做了漸弱并且在這一小節做了稍慢處理,而魯賓斯坦同樣則是在15小節D音走到C音做了漸弱及漸慢處理。音色上,魯賓斯坦的變化較為豐富,層次較為鮮明,尤其伴奏音型的嘆息聲表現得更有感染力。
連接部(36-67),第36-40小節與40-44小節基本相同,但是又有著很大的區別:1.力度一個是p一個是f,并在每個八度音上加>(重音)和agitato(激動)記號;2.低音線條由單音變八度;3.八度旋律音由八分音符變為持續二分音符;4.和弦由柱式和弦變半分解和弦;4.休止符的增加。從第45小節開始出現sempre piu mosso(更快一些)的標記。雖然這個地方才開始要求漸快,但激動的情緒是從前面而來(第40小節開始)。經過排山倒海、巨浪翻滾、驚濤駭浪之后情緒漸漸平息下來進入副部。對這個段落中的第40小節出agitato。魯賓斯坦是以速度的漸快來表現這個agitato。齊默爾曼在45小節速度才表現出很明顯的漸快。依本人的演奏經驗看贊同魯賓斯坦表現的agitato。在66與67小節(譜例1)處齊默爾曼用踏板來調節音色,制造出朦朧柔美的氣氛。在76小節(譜例2)放掉右踏板,與第一樂句的氣氛形成了對比。
譜例1
譜例2
副部(第68-82小節)速度比之前要慢(meno mosso)。這段充分發揮著肖邦的浪漫情懷。這一段的美好與淡淡的哀傷,這種微妙的感覺似愛情,令人陶醉。而到了82小節出現了略微的傷感,美好即將遠去,內心充滿了不舍。注意彈奏這一段落時不要忽略肖邦對節奏的安排:主要旋律有二連音,三連音,三連音第一音有連線,無連線,休止符,所有精細變化都使敘述者語調千差萬別。齊默爾曼在彈奏這一段中較為理性,速度較為統一,沒有太明顯的變化。而魯賓斯坦在這個地方并有按照樂譜上標有的小連線來演奏,處理得較自由。音色更為細膩,有伸縮處理,語氣更加明顯,表現出美好的情感中里帶有淡淡的憂傷與無可奈何。
展開部(94-165),這一部分由4小塊音樂組成。1.主部變奏(第94-105小節)。在情緒上收回了之前的深情,從一個柔情的角色轉換為硬漢英雄形象。2.副部變奏(第106-125小節)可以說是內心的吶喊,引吭一鳴。這一段無論是左手的八度低音及和弦還是右手八度旋律音及和弦都要彈得結實而飽滿,119小節到124小節連續模進渲染出極其緊張的氣氛,儼然一幅波濤洶涌,驚濤駭浪的畫面。124小節三個fff持續一小節之后便迅速做dim(漸弱)。3.連接部(第126-177小節)出現了pp及sempre piu animato(越來越活躍),對比之大足以讓人心跳加速并為之震撼。4.插部(第138-165小節)以圓舞曲的形式登場,需要彈得輕盈,節奏富有律動感。146小節半半音階進行反向推進,150小節再一次開始模進沖刺,可是這一此次到達頂峰后并沒有持續一小節,而是一個雙ff七和弦后立即變弱。反反復復盤旋只為向副部再現并發。齊默爾曼和魯賓斯坦兩人都在第102小節處進行漸強及加快處理。在第一插部中(譜例3),齊默爾曼在右手部分的快速的八分音符上行的跑動高音并沒有彈成跳音,而是強調了這幾個音。而魯賓斯坦則是把這個高聲部的音符處理成了跳音。
譜例3
副部變奏再現(第166-194小節)副部再現第68-94小節,但本身又是個“變奏”。左手低聲部激情澎湃,如浪潮般涌動,右手高聲部則為號角般的和弦雙音,仿佛在呈現出心中的吶喊。這里左手需把低聲部彈得厚實,而右手高聲部的小指旋律音需彈得突出。在第174-176小節旋律音則出現在內聲部。齊默爾曼相對比較理智地處理這一悲憤情緒,感覺像是被壓抑著,十分遵從原版。本人更加喜歡魯賓斯坦的演奏,速度偏慢,樂句悲傷,富有思考性。
主部變奏再現為194-205小節。194-205小節看似平靜,卻僅僅是一種情緒地醞釀。第206-208小節突然如咆哮般地發泄悲憤的情緒,左手與右手音域之寬廣,加上踏板后使鋼琴充分發出共鳴的聲音,制造出如火山爆發般的效果。尾聲(208-264)為全曲技巧最高難的一段,也是全曲速度最快的一段,如狂風暴雨般的激情,象征著在英雄精神鼓舞下掀起民族風暴。最后在斬釘截鐵的八度三連音中結束全曲。齊默爾曼注重表現切分節奏及突出重音,如譜例4所示,齊默爾曼沒有突出第一個音,而是強調了弱拍上的音。魯賓斯坦彈奏的速度要快一些,在這個地方做了漸強漸弱處理,將該曲的悲劇性主題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譜例4
四、結語
阿圖爾·魯賓斯坦的演奏情感濃郁,即使在模糊的音色中也能夠找到音樂的線條,樂句處理大膽且恰到好處,如歌般的旋律及抑揚頓挫的節奏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回味無窮。雖然在速度上有很多rubato的處理,但是聽起來卻很自然,他演繹的是高貴、情感豐富、充滿思想性的肖邦。齊默爾曼的演奏更忠實于原版,傾向于長連線的樂句,而在速度上并沒有魯賓斯坦的自由,他演繹的則是一個冷靜、充滿紳士氣質的肖邦。趙曉生老師說過,“音樂中沒有對與錯,只有喜歡與不喜歡”,兩位都是鋼琴界最頂尖的演奏大師,各有千秋,依個人喜好來選擇中意的版本。
參考文獻:
[1]武凌.樂譜版本的初步研究與比較—以肖邦練習曲作品25第11首為例[D].首都師范大學,2008.
[2]揚·艾凱爾肖邦鋼琴作品全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3][波]雷吉娜·斯門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華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