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梅
摘 要:讓學生在表演中朗讀課文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對字詞意思的理解更加透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可以對學生正確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并融情及物,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表演;朗讀;興趣;理解;交流
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20多年,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就是朗讀教學。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對字詞理解鞏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學生正確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并融情及物,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幫助。可見,朗讀不僅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好勝心強,非常喜歡比賽。利用各種形式的競爭,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手段。古語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正是讀對“理解”的特殊意義。在課堂上擠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做動作表演讀課文,能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透徹,更加感興趣。
我曾經教過幾年小學的音樂課,課堂上,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每當學會一首歌的時候,我就根據這個學段孩子愛動、表演欲強的特點,同時也為了調動孩子們學習歌曲的積極性,就讓他們根據歌詞的內容,自己編排動作然后再邊唱邊表演出來。每當同學們表演的時候。他們一個個情緒高漲、爭先恐后,都能通過自己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再加上豐富的想象,用股體、表情語言把收詞的內客表演的維妙惟肖,相相如生。孩子們的那份投入專注勁,就別提了。我深受啟發,為何不把這種帶動作的表演應用到語文教學的朗讀課文中去呢? 于是我就大膽的嘗試,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在動作表演中朗讀課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讓學生帶動作表演朗讀課文,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提高孩子們的記憶力
我在教學《秋天的雨》這篇課文的時候,突發奇想,何不讓孩子們試著用動作把課文內容表演出來呢?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們記得住課文的內容,而且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效果也可能會更好一些。說做就做,一想到這兒,正好我已講到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就給他們分析:一把銀杏葉像一把小扇子,一樹的銀杏葉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接著同學們就用自己的小手當小扇子,邊讀邊扇,整個教室里頓時成了扇子的海洋,同學們讀得更起勁了,把課文讀的更有感情了,整個課堂活了起來。接著我講到第四自然段,我就對同學們說:“同學們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訴大家冬天就要來了,它這一廣播不打緊,可把那些小動物們呀、植物們呀忙壞了。你愿意發揮你們的想像,用動作把課文第四自然段文章所描寫的各種小動物的活動情景表演出來嗎?”我這邊話音剛落,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愿意”。只見孩子們一個個歪著腦袋,比手劃腳地做起動作來了,甚至還有幾個同學跑到了行道作表演,班里幾個“膽大”的奔上了講臺扮演起角色了。就連平時上課最不愛積極發言的幾個同學,也用她的小手做起各種各樣的動作,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的動作還特別可愛滑稽,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整個教室里充滿了歡樂,當我上完課時同學個個都能邊背誦一邊帶動作表演了。這一節課讓同學好開心、好輕松,也讓我好激動、好難忘。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課堂嗎!
二、讓學生帶動作表演朗讀課文,可以使學生對詞語的意思理解得更透徹
《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讓人們去摘呢。這句話中的“你擠我碰”這個詞,當時我的理解是有風吹過的時候,果實才會你擠我碰,沒想到,我讓他們表演完這段后,我把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一說,班里的“智星”居然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這個詞主要意思是說,樹上的果子一個比一個鮮嫩,才會你擠我碰呢。”班里的“才星”爭辯說:“老師,我認為樹上結的果子很多,才會你擠我碰的,你瞧,要是我和我的同桌、鄰桌離得較遠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邊說還邊和他的同桌、鄰桌擠碰了兩.同學們對他們的解釋都很滿意,紛紛點頭稱贊。我一想也是這個理呀。忍不住夸他說:真不愧是咱班的“智星、才星”啊!
三、學生帶動作表演期讀課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比如我在教學《火燒云》這課時;讓學生邊讀邊悟“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在墻根靠著,笑盈盈的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頓時他們就扮演起了這些小動物了,做起各種動作,有些淘氣的孩子還學著這些小動物的叫聲,一邊讀一遍表演,那才叫活靈活現,興趣盎然呢!
四、讓學生帶動作表演朗讀課文,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分角色“表演”或在朗讀中體會說話的意境和語氣,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比如:我在教學《小馬過河》時,就利用小學生喜歡扮演劇中角色,模仿性強的特點,課前準備好服裝道具,讓小學生扮演小馬、老馬,我當好導演。在表演和角色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說話的意境和語氣,有些學生害怕說話,我就讓他們帶著動作表演,克服它們說話時的心理障礙,消除學生膽怯心理,鼓勵學生大膽說。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中,適時地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做動作表演讀書,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們理解問語。記憶更快,也能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歡快、輕松的氛圍中提高了同學的學習能力,也增長了知識,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呀!
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在積累中感悟。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感悟、思考說出來,寫出來與各位同仁交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