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紅
從4月底開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攀升,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漲幅已接近1個百分點。且從目前趨勢來看,6月份銀行理財收益率還將繼續升高。不僅如此,銀行年中攬存任務也經受著巨大考驗。近日,除了活期存款,近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普遍有所上浮。相對于一些股份制銀行及農商行、城商行,國有銀行部分存款各種期限的浮動幅度相對要小一些。據梳理,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三個月到兩年的存款利率分別為1.35%、1.55%、1.75%、2.25%,較基準利率上浮7%到22%不等。除了一般存款,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和大額存單的收益率也有明顯的提升,少數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甚至已“破5”。
中長期理財產品收益看好
5月23日,在山東濟南高新區的一家商業銀行網點,理財經理小王剛剛收到總行下發的下一期理財產品發售表,相比于本期產品,24日開賣的同款理財收益率普遍上漲0.2個百分點。“已經連續上漲了三四周,以這款300天的產品來講,本期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下期提高到了4.9%,而在一個月之前,年化收益率僅為4%-4.2%。”小王坦言,最近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漲迅速。
在山東威海銀行,中長期理財產品最高已升至4.8%。“理財產品賣得不錯,特別是一些老年人都已經‘棄存款買理財了,畢竟同期理財產品要比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了近3個百分點。”大堂經理介紹說。此外,在平安銀行、浙商銀行等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營業部,筆者也發現了部分收益率超過5%的理財產品,且普遍都可以買到,期限也多為半年以上。以平安銀行為例,有三款正在發售的產品收益率超過5%,期限最短為182天,最長為273天。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升得很快,市場平均水平已在4.8%—5.1%之間,而去年12月份年終沖量季,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也不超過4.5%。”一位國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崗負責人說,單從5月份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水平已經達到了2014年的最高水平,而且從央行逆回購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這些風向標來看,6月份理財收益率繼續走高已是板上釘釘。
2017年即將過半,銀行也將迎來MPA大考。那么,此次攬儲大戰是在為此“搶糧”嗎? 對此,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攬儲的原因眾多,季末考核確實是其中之一。“一般到6月底,銀行會有存貸比等流動性監測指標,所以會搶占存款市場。”有招行人士指出,隨著季末考核的臨近,商業銀行搶存款的情況會更加激烈。另外,據了解,近期的監管檢查和同業拆借的高利率等因素也對銀行的存款利率有影響。
具體來看,由于一些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其發行的同業理財受到監管檢查、資金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期限、資金都存在缺口,只能借助理財資金填補這一缺口。 在監管去通道、去嵌套、去同業套利的壓力下,過去放類信貸的非標所能形成的存款在逐漸消失;同業理財增速下滑,季末回表內沖存款的作用也在減弱;而現在又即將面臨二季度末的MPA考核,銀行有很強的存款訴求。
利率市場化加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還不至于像2013年那樣嚴重,但目前各家銀行流動性吃緊的問題已經充分顯現,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走高只是一個表現。”一位城商行中層領導分析稱,今年以來,央行釋放出信號,貨幣政策有偏緊的傾向。與此同時,銀監會密集發布多部監管新規,加大金融去杠桿力度,目前銀行比較“缺錢”。“監管倒逼銀行進行合規化良性改革,但這個過程無疑會非常痛苦,以我們來講,上個月要求后勤崗位人均背上幾百萬的攬存款任務。”
筆者在本地的多家銀行機構了解到,目前從分行行長到支行后勤人員,普遍都有多則幾億少則一二百萬的日均存款任務。“最近一直想找幾個客戶經理崗,我們的要求是3000萬日均存款,可這一個月了也沒找到合適的。”一家城商行分行的高管說。由本次“錢緊”引發的攬儲搶客戶局面,其背后的根源在于最近幾年銀行業正面臨的巨變。當前,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各家銀行已經逐步從高增長變成了穩發展,之前那種“躺著賺錢”的舒適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去年的獎金前幾天才發下來,不過也是縮水很多了。”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中層領導說,在新的改革形勢下,錢緊只是銀行發展轉型困難的一個表現,其背后的裁員降薪潮早已為人所知。
根據公開年報顯示,全球最大銀行、網點超過1.6萬個的中國工商銀行,2016年裁減了14090名柜員。同一年,中國建設銀行的柜員人數減少了30007名,而中國農業銀行則減少了10842名柜員。僅僅四大銀行,在過去的2016年就減少了6萬人,加上各種中小銀行、信用社,銀行業在2016年估計直接裁員數有10萬人之多。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三年,中國銀行業的裁員風暴或許仍將持續。
此外,各家銀行紛紛上調存款利率的行為,也引發業界對于銀行或開展“價格戰”的擔憂。“目前各大銀行調高存款利率是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研究員游春認為,目前銀行業同業公會也有自律協議,所謂的“變相提高利率”只要在自律協議允許的范圍內上下浮動都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
據了解,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就放開了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從融360提供的數據來看,目前絕大部分銀行的定期存款上浮比例都沒有超過50%。 游春表示,沒有哪家銀行敢帶頭掀起價格戰。這種利率的調控只要在銀行的承受范圍內,經營主體都有選擇的權利。 實際上,不僅是存款利率,在貸款方面也沒有哪個銀行會隨便挑起價格戰。有關專家以LPR(貸款基礎利率)為例指出,他們的貸款利率是具有向下剛性的,銀行不會隨便提高這部分客戶的貸款利率,因為一旦誰率先提高,誰就可能會率先失去這部分客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