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良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學的效果如何提升?從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和高中物理知識的難易程度來看,必須重在學生內驅力的激發,必須注重教學情境的多元化設置,借此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同時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培養正確的物理思維和素養。
【關鍵詞】高中物理;溝通;變式;素養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想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不能靠灌輸,必須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能夠參與到物理知識探究中來,同時還應該注重教學設計的“變式”處理,引導學生認識更為全面的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一、溝通·評價——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內驅力
1.多溝通
師生之間的愉悅交流與溝通往往會使學生減輕物理學習的懼怕心理,有的學生甚至在良好的溝通中對物理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親其師則信其道便往往來自于良好的師生交流。同時,教師經過與學生的溝通還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自身的教學落實情況,并依據自身的了解進行及時的調整與修正。比如,“力的分解”這一內容的新授課中,筆者通過與學生的溝通獲知三角函數知識對于學生還是陌生的,于是及時作出了教學計劃的調整,為學生進行了簡單的三角函數知識的教學后才進入了“力的分解”的教學,物理課堂的低效甚至無效教學得到了有效的規避。
2.多激勵
學生學習都期待著肯定性評價,激勵對于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來說是最為有力的方式。筆者接觸過一個高一高二物理成績不理想的女生。高三伊始,女生面對筆者的問題設計常常會躲避甚至不敢與教師進行眼神接觸,對女生的情況進行初步了解之后,課堂中很多較為基礎的問題都留給了她,且在她每次回答問題時,筆者都會面帶微笑并用期待、鼓勵的目光看著她,伴隨她答案的出現還會經常給她鼓勵和引導,經過一段時間的鼓勵、引導與肯定,這位女生漸開始與教師有了眼神交流。幾個月后,聽課變得積極的她還會主動提出問題了。筆者通過鼓勵逐步驅散了她物理學習的畏懼心理,學習的內驅力隨著心理陰霾的散盡而逐步得到激發。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從語言、表情、手勢等各方面將自身的關愛表達出來,多交流,多鼓勵,用期待、賞識、肯定的語言或行為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最為有力的挖掘。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學習是知識講授的同時所進行的每時每刻的心靈接觸。教師真情的投入與付出一定能使自己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這是學生學習內驅力有效激發的關鍵。
二、變式·延展——引導學生認識更全面的物理規律
教學切忌灌輸,而應該注重引導!對于高中物理教學而言,更應該通過情境的變化設計來引導學生層層剖析,揭示物理知識、規律的本質。
下面筆者結合《牛頓第三定律》一節,探討一下變式在其中的應用。
1.教學片斷呈現
為了深入探討“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總是”一詞的內涵,教師可設計以下變式:
(1)如圖1所示,靜態和勻速直線運動情形下,兩彈簧秤相互拉力關系的比較。
(2)如圖2所示,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對液體作用力關系的比較。
(3)兩個磁鐵之間相互作用力的比較。
(4) 用DIS實驗裝置中的力傳感器演示各種運動狀態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并用圖象將兩個力的關系展示出來,如圖3所示。
上述四個變式都是以實驗來展開,其中前三個都是將實驗器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感知和體驗,最后一個是由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的演示實驗。
為了讓學生能夠運用“牛頓第三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將規律與學生的活動經驗聯系起來,創設以下變式情境:播放學生參加拔河比賽的實況視頻,并提供以下問題串:
(1)繃緊的長繩對兩支隊伍的拉力是否大小相等?
(2)如果兩個力的大小相等,為什么還會出現輸贏?
(3)在比賽中,是否是力氣大的一定更容易獲勝?
學生展開探討,當他們圍繞問題(3)爭論不休時,筆者提議讓他們通過實驗來檢驗,實驗在兩個學生之間進行,第一次兩人都是腳踩地面進行實驗,第二次其中一人站在平板車上進行實驗,最后學生形成認識:力在手上,但勝負在腳下。
2.設計思路
上述規律教學的變式設計中,教師努力覆蓋了靜止→勻速→變速的運動情境、由接觸力→場力的情境;有定性演示,也有定量分析,充分體現了變式教學的靈活性和全面性,為學生認識牛頓第三定律的普適性奠定基礎; 最后教師還將理論研究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對規律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總之,采用變式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認識物理規律,有助于學生以更加全面的視角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有助于學生更加靈活地理解規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大為提升,這種方法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朱龍祥.物理教學思維方式[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喬際平.物理學習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