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雯
2001年9月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歷經十多年改革,以幼兒為本,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的理念已促使學前教育發生重大轉變。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則告訴我們,以幼兒發展為本,游戲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理念要切實轉變到課程游戲化實施中,《指南》強調區域游戲是幼兒通過游戲進行的自發學習。但是,如果沒有教師的介入和指導,對幼兒的發展是有區別的。因此,教師如何用教育的眼光來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在最適宜的時候推進幼兒的發展,成為教師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尤為重要的任務。
一、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一)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
《指南》在“說明”中指出的“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的“整體性”是包含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的過程具有整體性”和“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的各個方面具有整體性”兩層意思。對幼兒進行觀察時,尤其要重視幼兒全面整體的發展。然而,教師最常見的偏差有:
一是教師不把幼兒五大領域的發展看作一個整體,而是割裂開來,對幼兒的某個行為表現做單方面的觀察。例如:對幼兒的說話,教師只單純觀察其語言能力和表達水平,而沒有關注其說話內容中所包含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也沒關注幼兒在表達中的自信心表現,從而忽略了語言發展與生活認知、語言發展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聯。
二是忽視一日生活各環節所蘊含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價值,缺乏在幼兒一天所有經歷中進行觀察,只側重某些環節。例如:幼兒喝水、盥洗等生活環節的健康意識與習慣養成,老師關注得少;又如:幼兒在生活中的偶發性事件所呈現出的態度與行為是最能看到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但老師常常熟視無睹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綜上所述,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要重視幼兒的全面發展是教師對幼兒觀察之價值定位所在。
(二)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應支持和引導幼兒在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實踐中,教師都知道幼兒發展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幼兒觀察中,不自然地將幼兒做盲目、簡單的比較,設定同一標準去審視和判斷幼兒發展的高低與快慢。很顯然,這是違反幼兒發展規律甚至影響幼兒發展的,這根本談不上以幼兒發展為本。杰出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的“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根據兒童發展的進程,對不同特點的兒童進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因此,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觀察時,應對每個幼兒都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觀察、了解幼兒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出發點,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是我們實施教育的落腳點。對幼兒觀察應包括幼兒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以及發展的優劣勢,并依據此幫助幼兒發揮優勢,改進劣勢,獲得全面的發展。
(三)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
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觀念,使我們更關注幼兒的個性與需要,尤其更關注孩子探究這個世界時所呈現出來的充滿好奇與探索的欲望。逐漸,我們發現孩子最真實、自然和全身心投入是在他們的游戲和生活中,幼兒學習的方式與特點就是在生活和游戲中進行有意義的自我建構。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兩個關于教育本質的觀點,也告訴我們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是關乎“幼兒為本”理念的實踐取向問題。那么,我們在建構整個課程時,目標、內容需要更生活化,組織形式也要更游戲化,而觀察同樣應重視對幼兒生活與游戲的研究,不單在幼兒生活和游戲中去觀察他們,而是先為他們創造生活和游戲的條件,讓幼兒能在當中發揮主體地位,而教師在保證幼兒快樂生活和游戲中,進行積極而適宜的引導。
二、利用《指南》觀察幼兒的實施路徑
(一)以目標觀察和游戲中生成觀察目標去全面了解和分析幼兒
幼兒園活動區域的劃分有很多種,劃分后的活動區都投入相應的游戲活動材料,幼兒的區域游戲就是與環境、材料、同伴的互動中進行的,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應該圍繞這幾個因素進行。然而,幼兒并非按部就班地進行游戲,自由、自發和自主是幼兒游戲的本質特征,幼兒是根據自己的水平、興趣和需要進行游戲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具有整體性的,他不會單獨一個一個目標地有序實現。那么,教師在設定區域活動觀察目標時要清楚這兩點:一個活動能體現多個目標的發展;一個目標在多個活動中實現。也就是說,教師應有觀察目標,但也能在活動中發現有價值的內容而生成觀察目標,以對幼兒有整體和全面的了解。有目標的觀察,我們可以依據幼兒近期發展目標,及不同區域所側重指向的目標而設定。例如,一個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教師在建構區主要計劃觀察幼兒對玩具材料的興趣、選擇材料的多樣性、小手協調能力、專注游戲時間等。但是,在一次游戲活動中,教師發現幾個幼兒把建構材料串起來當作首飾,戴在自己和同伴身上,模仿起媽媽。教師首先尊重幼兒的自發游戲,同時要判斷出游戲反映幼兒生活經驗,體現幼兒游戲興趣,呈現幼兒創造水平的觀察價值。然后,教師進行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這樣才能做到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有整體的把握。
(二)以觀察的重點來選擇觀察對象和內容
《指南》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涵蓋5個領域、11個子領域和32個目標,涵蓋范圍是非常廣泛。因此,教師制定觀察的重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觀察個別幼兒來說,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現狀和發展需要,制定觀察的重點;對于全體幼兒來說,教師可以針對某一方面的內容來設置觀察重點;兩者需要有機綜合起來的運用,觀察的內容是多方面和多層面的。游戲觀察中,教師感到頭疼的是希望對每個幼兒都能時時觀察到位,但又苦于人手不足,很想面面俱到地觀察幼兒各方面的發展但又抓不住重點。如下圖的觀察表,可以看到觀察要點涵蓋了三維目標,觀察的內容既指向目標的達成度,也注重孩子學習過程性的表現。然而,觀察要記錄的既有量化的又有非量化,從價值取向中難以看到通過觀察達到診斷和分析的作用。這樣就難以避免教師做出主觀的判斷。幼兒期是個性開始萌發并逐漸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個性發展包括自信、合作、創造、交際、分享等多種能力的發展,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基于幼兒個性特點和個性發展的觀察和指導才是真正的以幼兒發展為本,才能達到調整教育策略促進幼兒發展的目的。
(三)以自然真實觀察來客觀多元記錄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能真實展現興趣和能力,那么教師要捕捉到最真實反映其興趣和能力的行為,并客觀地記錄和描述其最有意義的表現,才是有價值的觀察。只有重視幼兒在區域游戲的過程觀察,記錄其活動軌跡,才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幼兒。然而,由于區域游戲中的幼兒是比較自由的,他們活動的目標性和堅持性也是有限的,教師要跟蹤幼兒進行觀察的難度比較大,往往使教師急于通過某些片段就盡快做出判斷,判斷的最好方式就是進行結果性的記錄。如(表一),這種記錄是教師設定了統一的觀察目標,并通過判斷性的觀察記錄達到時間。這種觀察記錄方法無疑是主觀性較強,以靜態評價為主的。
對幼兒游戲過程進行持續、耐心的觀察,才能記錄幼兒在不同活動情境下游戲的同一表現,或在同一情境下游戲的不同表現,才能客觀分析幼兒的發展情況與能力水平。如(表二),觀察的近期目標是預設的,但教師更注重對幼兒實際活動表現的具體描述。
只有客觀記錄與觀察目標相關的行為表現,才是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才能支持教師對幼兒進行全面的分析。全面地分析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收集的觀察信息要能反映幼兒多方面的情況;二是在分析的時候要看到影響幼兒表現的多種因素,包括場景、互動關系以及行為發生的因果關系等。這樣的觀察記錄,才能使教師客觀、全面、積極地看待幼兒,從而對幼兒的活動進行有效調控,從而達到支持和幫助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本文系2015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驗園,“園本區域游戲活動中教師觀察與指導的應用研究”(立項編號為:2015JJKGSY070)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