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瓊星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維度,進行有效教學,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化學知識,提高化學學習的效益。
一、因材而宜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作用,它限制課堂教學的實施,對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至關重要。依據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教師首先要關注的,要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對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高一化學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內容難易適度,容量適當,并有一定的靈活性,突出了化學基礎和知識面,強化了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聯系,對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和基本概念降低了要求。例如,在“必修1”第二章中,“物質的分類”“強弱電解質”等內容只作基本要求;對“必修2”中“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只做簡單介紹,要求識記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第二章中的“化學能與電能”的一節內容中,在介紹“化學電源”上用了不少筆墨,在“原電池原理”中要求識記“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在化學反應限度只要求掌握化學平衡的特征和判定,其余在選修四再深入學習。在內容的安排上非常合理,給人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可以深刻體會到教材編寫者對同一知識體系內知識的編排充分體現了知識“螺旋上升”的特點。
二、因學而宜進行多環節有效教學
作為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構成部分的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學生獲取知識及提高能力的主渠道,教師要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構建有效教學框架,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教學課題導入注重有效性。“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學課題導入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發揮較強的思維啟發性作用。例如,高二化學課程中“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教學課題的導入,可從伏特發明電池的經過開始,從伏特用青蛙做實驗,找到“動物肌肉里貯存著電”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兩片不同的金屬在自己的舌頭上做實驗、體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為例證,以講故事的方法引入課題,可以比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后面的演示實驗格外有興趣,同時也真正理解了原電池產生電流的原理,這樣使教學充滿趣味性,在生動的演示與講解中進行教學,就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以便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而在演示實驗時,教師要充分重視實驗功能的有效發揮,充分利用實驗教學以發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乙醇的性質之一,與金屬鈉反應”的內容時,可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完成“鈉與乙醇的反應”的實驗,一組完成“鈉與水的反應”的實驗,通過對比,既復習鈉的性質,又加深對“乙醇和鈉反應”的反應機理的認識,并找出兩個實驗現象明顯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這樣就會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因人而宜進行有效的探究教學
有效教學理念下學生的“學”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探索學生“學”的有效途徑,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高中教材不少實驗用品都來源于生活中常見的物質,比如天然水的凈化、海帶成分的檢驗、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征反應等。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身邊熟悉的物質入手,例如:在學習“醇的性質和應用”時,通過引入乙醇的醫用價值、山西假酒案、過度酗酒對人體的影響等情景。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提出問題,親自設計實驗過程,再通過自己多種多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展開研究性學習,獲得直接知識和情感經驗。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了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總結歸納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研究態度。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