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莉
摘 要: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特點決定了教師的教是指明方向,學生的學是引導下的內化吸收,通過參與討論,彰顯主體作用。初中歷史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對分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實踐表明,對分課堂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置身課堂的參與度,更深層次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各種能力,更進一步凸顯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對分課堂;參與度;引導;主體;能力
相對于國外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進入中國的教育領域,對分課堂是國內學者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本土化的貼近中國教育特色的一種教學模式。這一課堂新模式力求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之中,不僅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頻率,還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對分課堂中的討論部分,關注、投入參與度達到了最大化,一方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拓展了教學時空,增強了教學吸引力,更好滿足當下素質教育體現的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要求。
一、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即把課堂的時間對半分開。就是把課堂分成兩部分, 一半的時間分配給老師講授,一半的時間分配給學生討論。對分課堂充分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同時也通過平臺搭建,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并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從中獲得參與感、歸屬感、成就感,找到自我價值,保持持久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教師教學的負擔,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進一步吸收,并學會融會貫通,最關鍵的是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極大改善。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特點決定了教師的教是指明方向,學生的學是引導下的內化吸收,通過參與討論,彰顯主體作用。初中歷史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能夠將已經學過的歷史知識儲備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能夠理性的認識現在,并能夠創新性的預見未來,具有“鑒古知今”的能力。對分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實踐表明,對分課堂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置身課堂的參與度,更深層次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各種能力,更進一步凸顯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特點是具體性的凸顯,每一歷史知識點都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形成了歷史長河中出現的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發展規律,其中還蘊含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不斷的鍛煉思想,多動腦、多動口,勤于探究和發現問題,通過思維的獨立性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學更需要注重學生的內化吸收,才能形成了歷史思維能力。
三、對分課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
教師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就是通過內化后的再吸收再討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師引導下,但并不窮盡內容,而是學生從講授中獲得基本框架,理解重點、難點。之后,教師搭建另一半課堂用于學生的參與和討論,借以通過對教師上半部分的教學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理解、鞏固,在討論中思考和吸收,從而認識歷史,拓展思維。這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在參與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學習,自主思維,自主探究。如學習《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后,教師創設了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英國要賣鴉片給中國?既然知道鴉片是毒品,中國人還要去買?既然毒害人民的身體,鴉片為什么在中國泛濫成災?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就沒有鴉片戰爭嗎?如果說清政府沒有委曲求全,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會取得勝利嗎?這幾個問題就是學生討論和思考的引子。有的學生從分析鴉片戰爭的原因滿以為自己在書上就輕而易舉地找到了答案,但是,由于缺乏對歷史知識的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聯系的思維意識,從而出現區別理解不夠。這就讓學生在分析和思考、討論這些問題時,既要發揮個人的思維能力,還要借助預習時收集的資料,對所收集的歷史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討論,每一名學生都在問題的引導下冥思苦想,神情專注,不時翻閱課本或者是資料,在腦海中形成具有邏輯性的表述見解,建構自我的歷史知識體系,經過一番思考,學生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個性聲音,有的在闡述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有的在闡述導致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不得不說,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反思過程中得到優化。我們知道,如果教師上滿一堂課后,學生沒有時間完全消化,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斷層”現象,再加上學生在課下不學習也很難參與討論,因此,對分課堂為學生搭建了整組討論的機會和平臺,一方面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討論,興趣一步步被點燃;另一方面這種模式也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就自己的疑難之處隨時與老師交流,老師也可以隨時參與到討論之中。這種授課模式不斷挖掘出學生的潛能,還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學會運用歷史思維去探究答案,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主動探究歷史,更好的理解歷史。通過對分課堂生生在課堂的參與度明顯提升,生生、師生互動的幅度都大大提升。
對分課堂保留了傳統教學中歷史教師講授這一精華,保證了知識傳遞的準確性、有效性和系統性。對分課堂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要做的知識去引導學生,而學生則成為討論的主角。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學生的參與才能夠達到最大化,老師精講,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獲得對歷史知識的有效吸收,從外化到內化,從內化轉變成學生不斷提高的歷史思維能力,這就是對分課堂要達到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