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明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能力,既包括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環境的熏陶,又包括學習方法的選擇與學習結果的評價等方面。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能力?
一、問題讓學生提出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滿堂灌”和“問答式”的教學模式,要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大膽質疑,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索熱情,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1. 創設有趣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復習分數和百分數應用的時候,我沒有急于把相關的問題一個個地提出來考查學生,這樣會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在教學當中,我先顯示出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天孫悟空和豬八戒到山上采野果,孫悟空采了15個,豬八戒比孫悟空少采3個。”學生讀完故事后,我鼓勵學生根據故事中的已知條件提出與分數和百分數有關的問題,看誰的問題提得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都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提出:“豬八戒采的野果是孫悟空的幾分之幾?”有的提出:“孫悟空采的野果比豬八戒采的野果多幾分之幾?”還有的提出:“孫悟空采的野果與豬八戒采的野果的比是多少?”不一會兒,學生就提出了十幾個問題,把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的基本問題和稍復雜的問題都提出來,我再把這些問題整理出來,讓學生自己解決。這樣,不僅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而且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熱情,領悟數學問題的無窮魅力。例如在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轉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S=(a+b)×h÷2之后,我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能不能把梯形轉化成其他學過的平面圖形并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方法呢?在我的大力鼓勵下,有的學生提出:“可不可以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呢?”這個新的問題,引發了學生去探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新方法。
二、疑難讓學生剖析
在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為了使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識,對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都不遣余力地講解給學生聽,以為這樣做就萬無一失了。其實這種做法是很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的。小學生好動,有意注意難以持久,對教師灌輸給他們的知識很難較好地掌握,會很快遺忘的。所以,當在數學教學中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去議論、剖析,去偽存真,把握事物的要點和重點,攻克認識過程中的難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仔r2之后,出現了這樣一道題:“已知一個圓的周長是12.56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解這道題時,學生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不知道圓的半徑,怎么求它的面積呢?這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怎樣求這個圓的半徑?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推導,會發現圓的半徑r=c÷π÷2,這樣疑難就解決了。
三、實驗讓學生操作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知識的獲取需要通過實驗操作才能發現并掌握的。這時,教師不能自己包辦,而是要讓學生親手實踐操作,通過“擺一擺”“量一量”“拼一拼”“畫一畫”“拈一拈”等實踐活動去獲取知識,去表現自己,這樣印象才會非常深刻。使如在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時,如果沒有讓學生親自做實驗,學生是不能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的。所以,在教學時,我把班里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分給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讓他們分工合作,往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再倒進圓柱體容器,觀察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何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非常形象地看到: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等于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最后,我讓他們討論、總結,并匯報實驗的結果,學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圓錐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了。
四、方法讓學生評價
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有多種,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認知水平、生活經驗會得到不同的解題方法。作為教師,我們不要急于去評價學生解題方法的優劣,那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阻礙學生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使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教師應該讓學生去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對眾多的方法進行分析、比較、選擇,指出各種方法的優劣,并概括總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而且可以及時地調整學生在解題中不當的學習行為和方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