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秀瓊
怎樣讓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有趣,使課堂教學更有效,讓概念在孩子們心中得到完美內化呢?筆者以教學《認識周長》為例,談談我是怎樣進行概念教學的。
一、“導”在生動情境中
概念的引入是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步,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和建立清晰的表象,以形成對數學概念的正確理解,就必須認真研究和精心設計概念的引入環節。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引入,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起到高效的調動,促進他們融入到課堂活動中來。
如在教學“周長”概念時,我精心設計了“螞蟻王國”的幾只小螞蟻在樹葉上進行跑步比賽的活動情境。該情境不僅具有情趣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整個情境強調并突出了周長概念的基本要素,如小螞蟻比賽的規則是“沿著樹葉的邊線跑,跑一周”,這其中就蘊含了周長概念的關鍵之處。在后續的評判過程中,學生針對規則開展討論,這是對周長概念表象的初步構建。
二、“悟”在操作探究中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組織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在快樂的感悟體驗中,主動地探究概念的內在本質。
例如,我讓學生描一描、說一說、算一算,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認識周長的內涵。
1 .描一描,感知樹葉的周長
(1)描一描:課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飄落的樹葉,想不想把這些美麗的形狀畫在紙上,那我們就來描一描。
要求:在本上用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
(2)匯報交流:說清楚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學生通過操作明白:從起點出發,沿圖形的邊線繞一圈,最后又回到起點,這就是圖形的周長。
2. 說一說,感知周長的概念
樹葉有周長,圖形有周長嗎?比如說:三角形一周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那長方形的周長呢?梯形的周長呢?
3. 算一算,理解周長的意義
每個同學面前有一個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請你想辦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長是多少厘米?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并計算出圖形的周長,明白把圖形幾條邊的長度加在了一起,這才是圖形的周長。
由生活接觸的圖形到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合作的意識。另外,通過動手操作,實際測量,加深學生對圖形周長的認識,多次體驗,感悟周長的概念,體現學生認識的過程。
三、“融”在生活運用中
數學概念來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實際生活中去。
1. 看一看。《周長在我們身邊!》配音版短片欣賞。
短片欣賞,從兩個方面反映了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生活中周長的應用:如配畫框、給枕頭縫制花邊、推算樹齡等都會用到測量計算周長的知識;
2. 量一量:建立《周長健康檔案》。
通過對頭圍、胸圍、腰圍等的測量,再去和標準進行對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健康狀況。一個個鮮活的畫面,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進一步得到深化, 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本節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四、“明”在梳理反思中
概念總是一個一個進行教學的,因此在小學生的頭腦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聯系的。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時,要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概念放在一起,尋找概念之間縱向或橫向的聯系,組成概念系統,使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為學生頭腦中的認識結構,也利于對知識的檢索、提取和應用,促進知識的遷移,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生先認識周長,再認識面積。在學生認識面積以后,指導學生比較周長與面積的區別,會對周長和面積有進一步的認識,加深對周長與面積的理解。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