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芝
劉少奇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杰出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也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并長期擔任中共中央的“二把手”。在半個世紀的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生涯中;在處于敵對勢力包圍的中國建設事業中;在國防、軍事和軍隊建設上,劉少奇都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戰略家和指揮家的遠見、膽識與才能,他在軍事方面的卓越貢獻與不朽功勛,是他光輝一生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劉少奇的一生與國防、軍事和軍隊建設有著不解之緣。劉少奇的童年時代生活在積弱積貧、喪權辱國、受盡欺侮的舊中國,自幼就懷揣著強烈的愛國情懷與軍事抱負的他,最著迷的故事是岳飛精忠報國;最喜愛的詩句是“馬革裹尸還”;最崇拜的偶像是黃興、蔡鍔。到了劉少奇的青少年時代,中國正處在以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為主要事件的社會巨大變動和思想大解放的潮流中。在那個時期,新與舊、進步與保守、革命與反革命,都進行著激烈的搏斗。社會的深刻變動,吸引著一切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們,一直懷有救國救民志向的劉少奇從這一時期開始了他不懈地探索真理的革命道路。
不滿17周歲時,劉少奇就領頭參加“內除國賊、外抗強權”、“毋忘國恥”、“不當亡國奴”、“消滅二十一條”的抗議游行,并為自己更名為“劉衛黃”,立下了保衛炎黃子孫的偉大信念,他為長子起名“保華”,同樣也蘊含著保衛國家、保衛中華民族之意。衛黃保華,是他畢生的追求,也是對后輩的重托。懷揣著衛黃保華的偉大抱負,1916年秋,劉少奇在不滿18周歲時就報考了湖南陸軍講武堂,并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入學,開始操習軍事。雖然開學不滿一年,湖南陸軍講武堂就因為軍閥混戰而停止教學,但是在校期間的系統軍事學習對劉少奇起到了一定的啟蒙作用。
劉少奇自青年時代起,就樹立了共產主義的信念,決定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與共產主義事業。1919年夏初,劉少奇到北京參加“五四運動”,在1951年的全國政協委員學習座談會上他回憶,“五四運動”后,他接受了社會主義的影響,在1920年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在1921年毅然決然的前往莫斯科,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進修,其中最重要的課程就是軍事。同年,劉少奇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劉少奇漸漸展露了自己的軍事戰略才能和理論修養。經過長期斗爭烈火的冶煉與堅持不懈的刻苦學習,劉少奇常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的特殊國情和戰爭具體實際相結合,總結具體戰爭經驗并上升為理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軍事思想。劉少奇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在黨和國家的危難時刻,他總能施展高超的軍事才能、展現無畏的革命膽略,解決軍事難題,與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共同把握革命的方向、共同指導軍事的斗爭。劉少奇軍事思想包含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結合具體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軍隊建設、人民戰爭思想,以及大量克敵制勝的軍事戰略戰術和原則,也為新時代下的國防建設提供了解決現實軍事問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非凡的長遠的指導意義。
一、 以群眾觀點看待人民戰爭的軍事基礎思想
在革命斗爭歷程中,劉少奇是我黨較早認識到人民戰爭作用的領導人之一。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堅持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看待人民戰爭,重視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工作路線。劉少奇指出,“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他的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黨的群眾觀點的內容。劉少奇在軍事斗爭實踐中,始終堅持緊緊地依靠人民,廣泛地動員人民,尊重人民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創造性將黨的群眾路線運用于軍事領域,形成了劉少奇軍事思想中的以群眾觀點看待人民戰爭的軍事基礎思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武裝斗爭的基本力量
人民群眾不僅是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源泉,而且是強大的精神力量的源泉。革命戰爭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這個主體,是無法取得勝利的。劉少奇長期從事工農運動,和最基層的人民群眾有著廣泛的接觸,對工人運動和工人武裝問題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 工人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工人要成立自己的武裝組織; 農民是革命的重要勢力, 是工人階級天然的同盟軍; 要武裝工農、創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打倒人民的敵人—國內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劉少奇所強調的人民群眾,當時主要是指以工農為主的勞動群眾,他說:“工人農民,占中國人口90%,抗戰沒有他們積極的參加,就休想最后勝利。同時,我們所吃的、穿的、住的及一切所用的東西,沒有一樣不是工農勞動者所作出的。”因此,他要求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必須依靠這個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不可在行動中有任何違背,否則就是黨性不純的表現。這就從黨性原則上提高了黨員、干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思想的自覺性。劉少奇的這一重視人民群眾在武裝斗爭中的重要作用的思想在當時的黨內是比較先進的。因此他也成為黨內較早認識和研究組織人民軍隊問題的領導人之一。
2.堅決依靠人民群眾進行戰爭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劉少奇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在戰爭的實踐中極其重視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劉少奇認為,要在中國建立一支新型的依靠人民群眾進行戰斗的人民軍隊, 要以農民為人民軍隊的主體, 也要盡可能地吸引廣大的工人群眾參加,這是壯大我軍力量、提高我軍素質的重要途徑。他領導的武裝工人和在蘇區組建工人師的實踐, 這是在我軍建設史上的創舉, 豐富了毛澤東關于人民軍隊建設的思想。劉少奇高度重視依靠人民群眾建立、發展和壯大武裝力量,1937年11月15日, 他在為北方局起草的《關于目前形勢與華北黨的任務的決定》中, 要求華北黨組織“集中全力動員群眾, 擴大八路軍, 建立游擊隊, 爭取友軍”, 提出“在廣大鄉村中, 我黨要公開出來進行游擊戰爭”。劉少奇抵達華中后, 反復強調“發展抗日武裝, 多多益善” 。指示要進一步在華中的豫皖邊、鄂中、豫南等地區大力發展抗日武裝,并作出了華中武裝發展的統一規劃與部署,得到了黨中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