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佑珈
摘要:在早期教育(學前教育及小學教育)中,由于兒童想要取悅成年人的心理,教師子女成為了特殊群體。通過觀察及研究者的自身經歷,認為尤其在早期教育中,不管是對其自身還是對其身邊的同學,教師子女作為特殊群體的影響極大。然而學生在上課期間與教師家長單獨見面,不僅會讓該學生有與眾不同的優越感,也會讓其身邊的同學對他另眼相看。教師子女的任課老師會因為他父母的身份而更加上心,這就很容易形成教育的不公平。另外,教師子女無論是否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就,在其身邊同學看來,都會是因為他父母的關系。老師的特殊對待或在校期間家長對學生的特殊照顧,都會給教師子女一種特殊光環,對教師子女的心理及其同學的心理都會有所影響。根據上述研究背景分析及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了解教師對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態度及看法,以及作為教師,該如何平衡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
關鍵詞:早期教育 教師子女 家庭教育
一、研究背景
教育沖突論中有提到社會通過學校教育實現其不平等社會秩序的合理延續。而在學校中,如果有家長同時也有教師身份,就會在班級中出現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沖突、家長和教師的沖突等。比如教師之子女(尤其當家長和教師是同事關系時)會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就會讓同班的同學覺得不公平,這便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沖突;老師在教育教師子女時,還需要考慮自己同事的感受,這便是老師和家長的沖突。在社會上,也會有一些因「裙帶」關系造成的不公平而產生的利益沖突。
從個體的發展階段上看,可將個體社會化分為:初級社會化、次級社會化和再造社會化。其中初級社會化也成預期社會化,是指兒童在進入成年前,為承擔正式社會角色做準備時期的社會化。預期社會化主要在家庭、學校和同輩群體中進行,其主要內容包括基本生活技能的學習、基本行為規范的掌握、未來社會角色的學習和扮演,等等。初級社會化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階段、基礎階段。此次研究更多側重于學生接受早期教育時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在分析和比較問卷結果和訪談結果的過程中,通過問題「家庭教育更重要,還是學校教育更重要」及「家庭教育影響更大,還是學校教育影響更大」我們也意識到在初級社會化中,平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為重要。
艾里克森講自我的發展氛圍八個心理階段,每一個階段的自我發展均將面臨不同的「認同危機」,各個階段認同危機的化解,即代表自我發展順利;但如果前一階段中的認同危機得不到及時化解,則會影響后一階段的人格發展。其中,「主動對愧疚」(童年后期)和「勤奮對自卑」(學齡期)是與此次調查相關的階段。「主動對愧疚」指的是四五歲的兒童所面臨的認同危機。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并開始了一些新的集體運動,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如果兒童的自主性和首創性活動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認可,他們就將繼續發展;如果兒童的自動自發行為收到嘲笑或威脅,他們就可能產生一種強烈而持久的內疚感。「勤奮對自卑」指的是六歲至十一歲處于小學教育階段的兒童。其人格發展所面臨的認同危機主要表現在對學習勤奮努力還是遇事逃避而心生自卑之間。如果成人對兒童的學習、勞作、集體活動結果給予積極的鼓勵、表揚和支持,就會增強兒童的勤奮感;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學習和各種互動關心度不夠,處處抑制和打擊兒童的積極性,對于兒童在學習和團體活動中所遭遇的失敗不能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甚至還施以懲罰羞辱,則容易使他們灰心喪志、失去自我價值、養成自卑的性格。
由此可見在兒童早期學習、成長過程中,來自成人的評價尤為重要。由于教師子女本身的特殊性,容易使得他們獲得更多關注和更多正向評價,這就間接地導致了其他學生受到較少的關注,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影響其他學生人格發展。
家庭教育秉承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它是個體發展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根基。家庭教育對教育的成敗,對個體的全面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服務”,家庭教育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恩情的回報,即通過家庭教育,使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的生命價值獲得呈現。“家庭教育是理解和尊重“,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家庭教育要理解、更要尊重兒童的獨立個性,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其獨立性,允許其犯錯誤,給予其探索世界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兒童逐步走向完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重在培育兒童的習慣。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比較,其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學校教育體現著國家的意志,強調「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協調發展。家庭教育強調「整體」教育,學校教育注重將個體引入群體,通過集體生活,引導學生確立整體觀念,逐步步入成人社會。學校教育強調「人的塑造」,通過學校生活,學生在知識、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會獲得積極的提升,在理想、人格、信念等方面都會獲得錘煉,進而逐步走向完備,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具有追求的人。學校作為準社會,重在將社會的價值導向、社會行為準則與社會道德標準,通過具體的教育活動逐步內化為學生的內在素養,逐步豐富學生的社會性,為其走向未來的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符合社會的需要,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選定以澳門、香港及內地(上海為主)的準教師、教齡超過10年的教師以及教師子女作為本次探究教師子女作為特殊群體接受早期教育情況調查研究對象。
本調查我們從教師、準教師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調查,了解教師對自己子女接受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態度。此研究為量化研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由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三個區域發放,調查對象在網上填寫,問卷完成后一并回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100份,收回有效問卷調查共90份,其中得到64份屬港澳地區以及26份屬內地地區,有效回收率達90%。將回收問卷進行整理,運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將數據進行錄入與統計描述。而訪談調查,一共采訪了五位研究受訪者,其中三位是有子女的及教齡超過十年以上的教師,另外兩位則是教師子女。
三、研究分析與討論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準教師有一半數都計劃學業結束之后,他們會以學前教師就職,占人數45人,百分比50%;在三位教師的訪談中亦有對早期教育的親身經歷和認識,所以此問卷調查能有效地探究教師子女作為特殊群體接受早期教育情況。
首先從教師背景數據分析中,顯示出有三分之二的準教師都沒有教師背景,沒有家庭成員之職業與教育有關;而在訪談的兩位教師子女中,都表示「曾經」想要做教師,但是她們的教師家長認為做教師此職業太辛苦,所以讓子女自己選擇了其他的專業。可見「教師」這個身份并不是一份可以傳承為「家族事業」的職業。然而「教師」這個身份,對其子女的吸引力不大,沒有帶來比較正面的影響。教師的子女不太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而選擇教師職業,而在訪談中也都有提到這個問題。我們認為父母教師的職業并不會對其子女起到正面的意義,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可能疏于對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
接著從準教師在學生時代的教育影響分析中,有多于一半的港澳的準教師們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其影響都差不多重要,第二認為家庭教育比較重;相反地,大部份內地的準教師們卻認為學校教育的影響大于家庭教育。由此可見,不同地區對教育的看法和觀念不同,以內地對教育的觀念來看教育是由一些專職人員或機構來承擔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以及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因為學校教育的目的比較教學性、清晰明確而且全面集中地反映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再者,學校教育系統相對獨立,在學習上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而這一點家庭教育是無法可以做到的。雖然如此,在訪談到的三名教師看來,他們都認為家庭教育重于學校教育,因為都從教師的角度,親身的經驗看。他們總括認為學校教育都能給予大致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水平,所以他們認為學生的成才與否,主要看家庭教育。由于家庭教育是從家庭成員之間進行的,因此就決定了其教育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關系的親密性。自然而然,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便很大。總體來看,由于問卷對象是準教師,且問題為「您認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一個對您影響更大」,從個體的發展階段上看,已經為「次級社會化」階段,所以調查對象更多的是成年期的個體為調節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學習,這一階段的學習,家庭教育已經不能提供,所以更多的調查對象認為學校教育更重要。而訪談中,我們的問題是「您認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個更重要」,受訪對象多從「初級社會化」階段出發,所以認為家庭教育更重要。
除此之外,從準教師計劃未來會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哪所學校的數據分析中,大部份的港澳地區和內地準教師都認為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哪一所學校都可以,然而港澳地區準教師們第二選是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與自己沒有關系的學校;另一方面,內地的準教師第二選卻是選擇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自己任職的學校。而在訪談到的三名教師看來,港澳區的也是認為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哪一所學校都可以,反而另外兩名內地教師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著到他們任職的學校。從這個問題中,可以看見港澳地區與內地的準教師對選擇孩子的學校方面有明顯的差距。分析角度就是港澳地區的父母較偏于多元化和國際化,父母較偏向孩子能學習更多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規矩的不同,要求孩子能夠自覺自理。而內地的父母偏于全面性照顧,他們考慮學校的選擇是基于單純考慮距離的遠近、成本的高低,還有學校的好壞和及時了解自己孩子是否優秀,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層面的照料上。
再者,從準教師的「子女在學校和自己的教學法出現沖突時,他們會如何面對和處理」的數據分析里,大部份準教師認為他們會選擇和學校老師交流,其次會選擇將自己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學校。而接受訪談該三名教師都表示完全尊重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亦提及到兩者教學方法其實沒有太大的出入。由此可見,不管是準教師或是高教齡教師都認為,在孩子健康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學校與老師都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成長里基本是指導孩子行為的性格、語言、價值觀和文化理解形成的第一所學校;而學校與老師則是承擔更為專業性的教育工作,這種專業性的工作對家庭和家長來講又不失為是一大的補充和強化劑。
四、研究結論
從本次研究調查發現,不同地區的教師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同的看法:內地的教師比較多希望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港澳地區在這一點上就沒有太大關系。而在分析教師自己的身份對孩子的影響時,亦都提及有力的地方是因為自己教過各種各樣的學生,所以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會比較了解,在教育上也會有更多資源;弊端都是會因為工作太忙而不意地忽視孩子的教育或心理需求。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都強調要讓孩子學會尊重老師和他人,所以只要不是碰到大的原則性的問題,教師都不會特別介入自己孩子的學校教育,只是單純以家長的身份參與,來配合和幫助學校教育。
訪談中的教師都表示不會特別要求孩子成為最優秀,會更尊重孩子的意見。對于教師子女兩極分化的問題,接受訪談的教師都認可也認為此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也視乎問題情況的嚴重性,因為教師也是人,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也都有不一樣的特點,所以孩子對學習是優是劣都能理解,最重要是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和態度。
從教師的角度上,如果教到自己同事的孩子,對教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雖然需要考慮孩子的家長也是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事,但一定要注意教育公平,不可以讓教師子女感受到自己在這個班里是特殊的、高人一等。對所有都學生都應該給予均等的關懷,才能確保學生人格正向積極地發展。
其實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教師。一個家庭教育的好壞能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正如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他把孩子比作為一塊大理石,而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共同需要六位雕塑家,包括家庭、學校、孩子的群體、孩子自身、書籍和偶爾出現的因素。因此,父母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就應該要與學校齊抓共管,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植其重要,既能給教師一個全面了解學生的機會,而能夠采取最佳的教育策略,同時又能讓家長經常獲悉孩子學習生活的各種動態,做好教育準備。長此以往,學校、家庭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五、研究建議
父母加強與老師的聯系和溝通。兩者之間本來就是合作者,應該彼此信任,相互交流,這樣對學生全面進步很有幫助。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換意見時,最好不讓孩子在場,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不足,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發展。父母可以多與孩子交流,多關注孩子的學校學習。每天詢問孩子在校的事情,讓他對學校點滴產生興趣,并留心觀察。
早期教育是起點教育,它奠定的是知識與品格的第一塊基石;然而它亦是終身教育,因為它承載的是一個孩子的未來,來決定發展的方向。因而,一個好的習慣顯得猶為可貴,無論是做父母的或是教師,目光都不要全聚焦在暫時的成績上,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場持久的接力賽,孩子每一步的汗水與苦悶、成熟與思考,都是我們和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每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后都需要父母正面的無限鼓勵和支持,然而教育好孩子是父母和教師兩者共同的責任,需要兩者共同的努力。
根據「教育沖突論」,本研究也希望可以通過擺明家長的教師身份在子女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造成的影響,提醒教師在之后為人父母之時,面對子女的老師,應該擺明自己家長的身份,而教育教師子女的教師也要讓他們在學校中不被特殊照顧,才可以實現最基本的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溫海東.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合作[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黃乃毓.家庭教育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作者單位:澳門大學)